李健又火了,更惊艳的,是现场的两个姑娘……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
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
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
李健的每次出现,都会让人感慨他安静的歌声与淡然的品格。
10月16日晚,他同京剧演员王梦婷,昆曲演员王文惠合作,向我们演绎了不一样的《传奇》。
被称为音乐诗人的他与传统戏曲缘分甚深,他想让自己的歌声抚慰人心,安静地过完每一个春夏秋冬。
李健曾经隐退消失的那几年,是因为他相信“慢慢来”的重要性。那段漫长的静默期,他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沉淀与蜕变。
人间繁华,他的内心却有着自己的一片麦浪。
别样的《传奇》,依然打动人心,流行与戏曲的融合让听众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非遗与传统文化的韵味,需要我们慢慢去感受。
王梦婷与王文惠带着传统戏曲文化,走进大众视野,在她们的低吟浅唱中,人们感受着纯粹的中国美。
用经典美治愈人心的故事,正在发生着。
“京剧是一个雕塑性的艺术,一个亮相必须一下子就要到位。”
王梦婷边说边摆了一个经典的姿势,手肘的位置、手腕弯曲的幅度、甚至连眉目神情都与她在台上表演时自如标准。
她清楚京剧的力量,不管听过多少的“新声音”,只要胡琴一响起,京剧浑厚的声音一唱,那种苍凉的质感,就可以唤起人们骨血中的归属感。
这个女孩,觉得是京剧塑造了自己的气质。7岁那年,王梦婷就开始学习京剧,自己的童年、少年、青春中的种种思绪都与京剧有关。
十年如一日的训练让王梦婷的京剧人生,像一根绷紧的皮筋,一刻都没有松懈过。
“只要入了门,你一定会爱上它。可能是京剧的声音,是它的唱腔,直达了自己的骨髓。它经过几百年的积淀,是凝聚我们整个民族的共同情感的。”
明明可以靠脸,偏偏要靠才华。
2005年,王梦婷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四年后进去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工作。她的每一次扮相,每一声唱腔,都展示着京剧艺术的古老韵味。
《惜·姣》中的阎惜姣,是王梦婷认知度最高的角色之一,也是她第一次在新戏中挑大梁,她没有让人失望,首次演绎就惊艳四座。
王梦婷一直想成为角儿。角儿,是京剧行业的最高标准。看戏的人,看得是他们各个行当样样精通的精湛技艺;看人的人,则是折服于角儿们的无尽风华。
不想当角儿的京剧演员不是好演员。
德云社周年庆时,王梦婷被郭德纲邀请同台演出。在合作的过程中,她惊喜地发现京剧可以打破传统的束缚,迸发全新的艺术形式。
与郭德纲的合作,无疑带给王梦婷更大的知名度。有人认为她在蹭热度,对于这种言论,她没有回避:
除了戏目改良,她还间或性地在抖音发一些表演技巧和戏腔唱的流行歌。
“能够用好抖音,也可以带动人们从线上走进剧院里。”
在她的抖音短视频里,有着国粹京剧的演绎,也有琐碎生活中的轻松时刻。
作为京剧流量,她尝试着通过自己,给京剧融入更多时代性的东西。王梦婷的抖音粉丝中,有很多人慢慢变成了京剧戏迷,这让她很满足。
国粹京剧不再是高山仰止的,不再是少数人的狂欢,也可以变得接地气,融入到大众的生活之中。
王梦婷如今坐拥91.6万粉丝,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在她看来,自己在抖音上传播的方式,是把京剧的门打开得开一点,给剧场带来新的观众。
京剧的传承,是王梦婷毕生的使命。
相比于王梦婷总是在路上的生活日常,66岁的赵树宪则坚信慢工出细活的道理。
在南京,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与绒花互诉衷肠,也试图将这份事业做到极致。
2018年,一部古装剧带火了绒花,剧组在赵树宪这定制了十九款绒花发饰。
这对他和南京绒花工作室来说,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他们因此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这不是赵树宪第一次带着他的绒花走进影视剧。
去年,刘亦菲与杨洋主演的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上映时,南京绒花就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那次一闪而过的镜头相比,这一次南京绒花随着热播剧的推波助澜,累积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热度消散后,赵树宪也很淡然:
这位老人讲话慢条斯理,做绒花也很细致,从不着急。传花的时候拿着小镊子,反复顺着绒条,整个人都沉浸在这个过程中。
赵树宪一直在尝试与不同领域跨界合作,他想要赋予绒花新的生命力。
年近七旬的他形容自己和绒花的缘分,是先结婚后恋爱。时间回到47年前,赵树宪被分配到南京工艺制花厂,他与绒花一见钟情。
他用了整整八年的时间,将做绒花的一百多道制作工序磨炼成熟,熟记于心。90年代,制花厂没了,绒花随工人们的离去,消失在了时代洪流里。
直到2008年,赵树宪应邀前往南京民俗博物馆重操旧业,再度与绒花相遇。他重操旧业,带着团队细心制作绒花。
他现在有5个徒弟,都是姑娘。面对清一色的女孩,赵树宪笑着说:“男孩子不好忽悠啊。”
如今的赵树宪是手艺人,也是守艺人,他的生命与绒花已经不可分割。
赵树宪并不执拗于“非遗”,而是从市场角度出发,目光长远。“要让绒花融入当代社会的生活,这样它自然就发展起来了。”
传承和创新是他当下最焦虑的事情,10月16日,赵树宪带着绒花作品去了抖音奇妙夜现场,那是向大家展示绒花艺术的契机。
看了他的抖音短视频,有网友被触动到:“感谢爷爷的坚持把南京人儿时的记忆又变成潮流。”
一切都是缘分。
这位老人,相信古老的绒花,可以通过抖音获得新生,自然生长。
传统艺术有京剧,有绒花,也有昆曲。浙江昆剧团成员,“代字辈”青年演员王文惠将传统文化直接展示在观众面前。
她是一位零零后,在很多同龄人还没有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时,这个姑娘就在思考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昆曲,对昆曲感兴趣。
2014年,王文惠最初喜欢昆曲是因为一出《玉簪记》·《琴挑》,她在里面饰演的是一个道姑,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她出生在一个戏曲之家,爸爸是鼓师,从小就在剧团长大的经历让王文惠走上了这条路。舞台对她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没有任何理由。
昆曲很细腻,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美的,老底子传下来的东西是能站得住脚的。
作为年轻的昆曲演员,王文惠了解昆曲的魅力,也深知它所面临的的难题,鲜少有年轻人愿意对其进行了解。
这个女孩坚持这个行业,是热爱自己的热爱,也是为了让传统戏曲面向更多的观众,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昆曲。
2018年,王文惠开始接触抖音,将昆曲文化推到了线上,从最初发一些昆曲的妆面到台前幕后的小花絮,她乐在其中。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王文惠和很多戏曲传承人一起,踏出了重要的一步。
此次在抖音奇妙夜,她与李健合作演唱的《传奇》,也让王文惠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魅力,那是一种穿越时空的美。
那是一首安静的传奇,也是一段时间与戏曲造就的传奇。
有人为了古老的昆曲,坚守在舞台上;有人做笛子30年,研读古书,同样是用自己的热爱传承传统文化。
上世纪80年代末,丁志刚作为村里最小的一个学员,跟随大部队前往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学习笛子制作。
笛子制作工艺不难,难的是如何做得好。丁志刚一直学习研究,他做出来的笛子质量上乘,音色通透明亮,深受同行的好评。
有次,一位朋友带着韩国好友来找丁志刚。一见到丁志刚,便要求看他的双手。“那时候,我的双手因为长期做笛子磨出了厚厚的老茧,那位韩国朋友一看,什么都没问,就对我表示了肯定。”
随着时间的淬炼,韩国厂家对丁志刚的竹笛技艺更加赞许,并与他签订了合作协议,这一合作便是十多年。
作为余杭有名的笛箫制作大师之一,很多人常常是慕名而来,甚至有不少外国人前来购买竹笛。
丁志刚技艺卓越,也善于创新,竹子做成笛子,其中一个必要步骤就是烘烤。在以前,烘烤都用白炭,但随着市场越来越大,烧炭变得既不环保也不高效。于是,丁志刚研发出了电烤炉,解决了这一问题。
他还在深圳开了自己的工作室,一心一意做笛子,他想让更多人体验到手作的魅力。
他说:“手艺在当今社会是越来越珍贵的东西,要做好传承,也要做好创新。”
随着岁月一点一点、一层一层沉积,一支支笛子在视线看不见的地方悄然诞生。传统文化,要走出去打破堡垒,推陈出新,让古老的东西有全新的用途,他深以为然。
小小的竹笛,在他的手里有了新的温度。
丁刚为人低调,虽常有演奏专家上门求笛,也从不炫耀张扬,只是默默地做好每一支箫笛。犹如深谷中的幽兰,只求静心做箫笛,高洁淡雅。
艺术的内核是义无反顾地保留,而面对时代的变化,也要学会拥抱。
关于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在手艺人们的坚守与创新下,不断地被打破,那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奢侈的清贫。
在传统和现代之间,,需要一个新的载体,抖音让这两者很好的结合,引起当下年轻人的关注与喜欢。城市喧嚣嘈杂,传统之美是需要挖掘的。
我们相信,那些我们眼中老去的文化,并未消逝,它正在摇曳成明亮的浪涛,汹涌奔来。
广告
丨
丨
丨丨丨
丨丨
丨丨丨丨
丨丨
丨
丨丨
那些传统文化
它们从未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