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除了娱乐,最初目的是对现实的留下与记录。国庆过后,正临近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国内电影市场又迎来一批大片。很多导演和演员不约而同地把镜头对准了70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当年发生的一切,用以牢记历史或者勉励后人。
为什么是金刚川?
提起抗美援朝,我们先想到的是上甘岭战役、松骨峰战役、长津湖战役,按惯性思维,你会推测还有个‘金刚川战役’,但是上网一查,发现搜出来的都是金城战役,少有提及金刚川。
金城战役是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接近尾声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金城发动的最后一场大型战役。此役志愿军歼敌5.3万余人,将南朝鲜军4个师打残,收复阵地160余平方公里,有力地配合了停战谈判。
金刚川是横跨在我军向前线输送兵员、给养路线上的一条大河。故事围绕志愿军工程兵连如何在美军的狂轰滥炸下,一次次神速修复桥梁,并着重描写两个炮兵班在弹药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向美军飞机发起死亡阻击。
也许有人会在观影后有个疑问:为什么不拍金城战役的宏大战争场面,而是选择把镜头聚焦在战役外围的一座桥上,展现一次保障工作的重要性?
管虎导演作为本片的导演、编剧和监制,对这个问题是这样诠释的:“坦率的说,《金刚川》跟以前大家印象中的抗美援朝影片不太一样,不是大规模兵团冲锋作战状态,隆隆的炮声一直在远方,我们想拍出一种疏离、孤寂的气氛。工程连、炮兵班参与的不是正面战斗,任务是把主攻大部队运过河,需要随时应付突如其来的空袭。他们作出的巨大牺牲,可能是不被常人看到的,但我觉得每一个牺牲都是有价值的,都是动人的,特别在保家卫国的前提下。有勇气去记录这种牺牲,我觉得对那些先烈是一次很好的纪念,这也是本片的价值所在。
不过把视角从主战场外围切入,一开始稍微有点没把握,拍着拍着,通过张译、吴京这些优秀演员对角色的出色演绎,给了我很大信心。”
管虎导演的作品一直个人风格明显,就像《老炮儿》里那只孤独奔跑的鸵鸟,高傲、特立独行。高傲不是狂妄,而是有独到的见解,并坚持自己的审美,他就不会按别人的思维框架去讲述一件事。
有人说管导是善于拍战争片的导演,其实《金刚川》只是他指导的第二部战争片。但他不否认自己对战争题材的偏爱,年少时历史课就是他唯一感兴趣的科目,对中国近代史上的历次战争如数家珍。
还有一个原因,管虎的父亲管宗祥老先生,是十几岁就参加革命的老八路,曾跟随陈毅的7兵团35军一直打进北京城。他多次向管虎描述过战争的残酷场面,战场上没有优美倒下的英雄,排炮过后经常看到七零八落的躯体,还有刚一探头就被击中前额的战友,这让管虎对战争有更直观的认识。
真实还原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