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美国人对法国的精神意淫
当崇尚金钱和效率,提倡个人奋斗的美式文化和价值,碰撞上崇尚享受生活,工作第二的法式文化和价值,这是最近讨论度很高的新剧《艾米丽在巴黎》打出的噱头。一集狂换五套时装的美丽的莉莉·柯林斯和一水儿颜正条儿顺的法国帅哥也让大家看得不亦乐乎,甚至想入非非,开始查询巴黎旅游和艳遇攻略。然而,仔细想想,这个噱头之外,《艾米丽在巴黎》从头到脚都充斥着一眼能望穿的虚假,是一场美国人对法国甚至欧洲的精神意淫。笔者建议,作为打发时间的小甜剧观影即可,舔舔屏,伸伸懒腰,和闺蜜分享下帅哥剧照(本文私心放了不少,欢迎取用),也是极好的。女主后宫1:会做红酒炖鸡的邻居帅哥
本剧的核心卖点文化碰撞首先就很可疑,这并不是说美国也有不愿工作的躺尸怪,法国也有变态工作狂所以我们不能以偏概全,而是说展现和讨论文化碰撞应当能有升华——当我们借助一种文化去观照另一种文化时,我们希望能深化对自身和他者的理解和认识,如果能澄清一些误解和偏见就再好不过。人类学教诲我们,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摆脱用“主体/他者”的眼光去看他者,但在自省的基础上观察和思考依然有意义。而《艾米丽在巴黎》则并没有这种自省和尊重,而是纵情为女主开金手指让她挟美式文化和价值大杀四方,不仅法国男人不分老少见一个斩一个,客户也见一个斩一个,给客户惹了祸也能凭借冲到客户私人包厢的“诚意”(而非实在的改变,何况这种对私人空间的侵入是很不礼貌的)扭转乾坤,活脱脱一个美版鹿小葵。女主挂在嘴边的是一句话“我带来美国的视角(theAmerican perspective)”。而她所说的美国视角,说得好听了是“深入群众”,“接地气”,说得不好听了是贩卖G点。从第一集开始,她每发一次ins(虽然观众很容易怀疑为什么这些土味儿自拍会快速涨粉),屏幕上都会给出不断暴增的实时粉丝数,这正是社交媒体流量为王的思路——全剧的一个基本逻辑就是,只要我带来了更多流量,我就是对的,同事们也都认可她是对的。在这一点上,法国人和美国人好像达成了共识,连一些微弱的反对声,也马上被女主舌灿莲花打消掉。比如,女主为闺蜜的家族酒庄制定的营销策略是,生产一种专门为喷洒到人身上(而非饮用品鉴)的香槟。在笔者看来,这样的策略只能说是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双重胜利——既然被炫富女洒掉香槟和被爱酒人喝掉香槟都能赚到钱,那么此等“浪费”又何妨呢?而一心传承家族酒庄的闺蜜母亲,在略微不适后,竟也觉得这问题不大。消费主义和传承信念之战,以前者大获全胜告终。这么说来,本剧的问题不在于空洞无味(毕竟大多数小妞喜剧都是这个路子),而是其对观众的不尊重——用文化冲突的噱头骗人。如果写成“帅到惨绝人寰还有富家女票的法国邻居狗狗眼帅哥爱上我”,就名实相符了。令笔者最不适的一场戏是剧集结尾,老Pierre Cadault在义卖上遭遇了美国新兴街牌灰色空间砸场。后者以派人往高级定制时装上泼油漆的方式向老派HighFashion宣战,好像一种叛逆亚文化的自我宣言。然而,当笔者看到剧中灰色空间的招牌是清一色宛如白色蚕蛹的大号卫衣时,不禁感慨,编剧这到底是黑法国还是黑美国呢?咱也不说让砸场小分队穿的跟暴风兵一样了,市面上随便拣个快消也更有说服力一些?只能说,编剧或服装设计在很用力地凸“雅”和“俗”的对立了。先不说在当今市场雅和俗是否还那般泾渭分明,这次砸场的后果竟然是——老皮埃尔沮丧地承认现在只有“老女人”穿我的衣服了。几天后在街头和灰色空间打擂或者说砸场,一改往日风格,把模特们用各种大红大绿包裹起来,并印上“I am tacky(我俗)”,“I am basic bitch(我就是俗气贱货)”等词。老皮埃尔自己则穿着灰色空间印有自己名字的定制款兴奋地摩拳擦掌抖腿扭臀。“我很俗气,但正因为有我的存在,高雅才显示为高雅,你需要我”,这是女主在说服皮埃尔扭转乾坤时所说的话。但这不正是阿兰·布鲁姆在《美国精神的封闭》中批评的文化相对主义吗?而到上文所述结尾,老皮埃尔以自降“牌格”的方式反击回去成为各大时尚媒体的头条时,这到底是一场雅俗融合的时尚出圈,还是一场意淫出的胜利?仅看那些俗不可耐的大红大绿,我们便有答案。事实上,以人设来看,像老皮埃尔这样对美的追求达到变态地步的“时尚老魔头”,是绝不可能说出只有“老女人”穿他的衣服这种年龄羞辱的话的,更不可能因此而沮丧到把自己锁在卧室敲布丁发泄。只能说,编剧脑袋里的巴黎是一个有限的标签集合:帅哥美女,傲慢排外,作风浪漫,牛角包,埃菲尔铁塔和凯旋门(只看每次转场都要刷一遍这俩大家伙就知道了)。为什么说是标签,连符号都谈不上?因为本剧对这些方面的刻画确实是非常肤浅的。欧洲人都知道,法国人看不起别国人,巴黎人看不上外省人,这种有现实根基的刻板印象甚至催生了无数巴黎笑话。但编剧懒得用细节表现,编剧一定要让每个人在发现女主不懂法语的一瞬间就不分场合赤裸裸地开骂(“乡下人”,“俗气妞”),好像法国人不懂社交礼貌和职场礼仪为何物一般。犹如浪漫,法国以浪漫闻名全球,此类电影数不胜数。中国人最熟悉的大概是《天使爱美丽》里浓烈到甜腻的法式浪漫,“没有你,良辰美景更与何人说”这句话到今天还被无数文青用来伤春悲秋。但本剧的法式浪漫则被肤浅地表现为人人都有婚外情,,到处都是一夜情——至于浪漫的内容?我们没有在《艾米丽在巴黎》里看到法国人那闻名世界的情话。当女主的第一个艳遇对象在浪漫了几秒钟后脱口而出一句“美国阴道(American pussy)”时,我感觉被编剧喂了一只苍蝇。而本剧刻画的其他人物,如为逃离父亲掌控跑到法国做保姆的中国富家千金等,就更充满刻板印象而不值一提了。其实,任何社会和文化都是多样的。当你在落日时分在蒙马特高地俯瞰全市,当入夜后在埃菲尔铁塔的闪烁里散步,你会觉得巴黎就是国际都会,浪漫之都。但也许几步之外,某个没有灯光的黑洞洞的社区正在发生抢劫。像很多文青一样,笔者也曾星星眼满口左岸满口花神咖啡馆,但当某天,笔者在瓢泼大雨中奋力蹬自行车,却因为路面坑坑洼洼栽进泥坑时靴子湿透时,笔者心里有一万头草泥马呼啸而过。——这也是巴黎。不过它当然不会出现在《艾米丽在巴黎》里。对一部小甜剧,我们或许不该期待更多。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029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