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微博上最大的争议,来自演员孟子义。
起因是在最新一期《演员请就位2》,她进入郭敬明的拍摄组,但却拒绝用剧组的统一妆发,私自改妆,甚至自带了专属的化妆师。
她的举动让一向对自己组演员说话挺温和的郭敬明当众质问——“为什么要这样?”
并且直接警告说:“你再乱改一个妆,就别拍了。”
这场冲突立马将“孟子义”推上热搜第一,但批评她的声音几乎一边倒,直指她“不敬业”。
事实上,无论是大荧幕电影以及电视剧拍摄,又或是综艺里的临时剧组,甚至是杂志的拍摄,演员的妆发都是为剧情和主题服务的,它们务必要贴合整体的角色与情境设置。
也就是说,擅自改妆极大概率会破坏角色的“统一性”,最终导致全剧组心血白费。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郭敬明的愤怒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当然,“改妆”这一话题之所以在当下被强烈反抗,并火速刷遍各大社交媒体平台,更深层反映的是关乎演员专业精神缺失的严肃议题。
“孟子义们”做错了什么?
如刚刚所提到的,在影视行业,演员擅自改妆是大忌。
而孟子义之所以让人愤怒的另一个原因,是她私自改妆容并非首次。
与《演员请就位2》同时冲上热搜的,还有四年前的表演综艺《一年级》,在综艺里,孟子义把小偷原本灰头土脸的妆容卸下,并坚持:“我演的又不是乞丐,要那么黑干嘛?”
这一行为遭到袁咏仪当场反驳:“你是导演还是演员?”
后来她出演《陈情令》,不愿卸下她的粉紫色美甲,让观众们非常出戏。
一连串的“不敬业又冒犯的举动”,被镜头实诚记录了下来,才有微博上她道歉,但网友却不买账的境况。
也是在同一天,鞠婧祎在电视剧《如意芳霏》中的一段绑架戏也冲上热议。
被绑架的她咬着一块手帕,浓妆艳丽,面不改色,与“被绑架”的情景极端失衡。
早在之前,她也在某个采访中透露演戏定妆会用同一个造型师。
这貌似也印证了她为什么在《新白娘子传奇》、《漂亮书生》、《如意芳霏》里的造型,几乎别无二致。
*这三个造型居然来自三部截然不同的剧
从侧面看来,也是观众们苦“演员不专业”久矣。
同样的绑架戏份,周迅在《李米的猜想》里就敢豁出去,用血求救,眼神惊恐,让人立马代入情境,最终拿下金鸡奖影后。
青年演员邓家佳,在《无证之罪》里的绑架戏也重新被推上热搜,,没有一句台词的惊恐绝望,摄人心魄。
不少爱豆演戏介意“付出”,介意“变丑”,不仅有碍剧情的圆满,还会形成连锁效应,更多抱有同样心理的演员便一拥而上。
在2006年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片场,有个饰演宫女的演员,被副导演选中成为帮主角测试光线的“光替”,站了足足两个月。
因为是“光替”,所以最后,几乎一秒镜头都没有。
这个演员,叫张天爱。
这种经历,于演员来说,是磨砺,亦是机会。
成名越是困难,得到后,便越懂得珍惜。
而在现下的影视圈,流量们为角色能贡献几分是一回事,粉丝愿不愿意又是另一回事。
有不少爱豆主演的剧集,刚发定妆照就被粉丝们强烈抵制,认为妆发造型都没凸显偶像的风采。
像演员王刚说的:“很多粉丝不愿意艺人扮丑、演坏人。”
故此之下,很多流量在挑选角色时,会把“妆发好看”作为其中标准,将个人形象排在了人物之前,更在乎“角色美不美”。
像《演员请就位2》里的导师赵薇,在《亲爱的》扮丑演李红琴,每天到片场都“比自己想的还要糟糕,认不出来”。
但她靠这个角色,拿下了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后。
很多人忘记了,论“流量”,赵薇才是初代“流量”。
当时的《还珠格格1》取得了全国收视率47%的好成绩,《还珠格格2》播出时,全国平均收视率突破54,最高达到68%,成为中国电视剧史上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
但赵薇想转型,于是她跟琼瑶说不拍《还珠格格3》了,接着用了4年时间专注电影方面的发展。
对外形要求甚多忽视自身的“演技”,就会本末倒置。
于是很多流量,演戏多年技艺未精进,但热搜却上了不少。
同类话题与情形一再出现,网友开始对演艺圈的要求越来越严苛,抛不开偶像包袱,注定融入不了角色。
爱豆在演戏,演员在唱歌
当演员的标准被拉下来后,整个行业变得更浮躁,专业能力被抛开,很多能力不足但自视甚高的爱豆们,将娱乐圈带到一种窘境。
毕竟市场看重的,是如何快速变现。
记得两个月前,微博有个热搜标签是:爱豆在剧组演戏,演员在晚会唱歌。
这种调侃是对近些年流量经济的“总结”。
乍看起来,他们都在冲破“安全区”,去全新的领域,但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流量们霸占了许多资源,在表演事业上“镀金”,而真正的演员却只能跑去上综艺,乃至跨界唱歌求机会。
远的不说,《乘风破浪的姐姐》开播前的噱头,就是集齐了一批出道多年,但多数在娱乐圈沉寂过一阵的女性艺人,她们中不少正是演员。
并且不止一次在节目上吐露过自己的心酸,明明专业能力过硬,但几乎没有戏拍,要在“逆龄女团”的包装下重新出道。
更残酷的,是30个人争夺最后的7个出道名额。
作为影视制片人的张萌调侃自己是来“找演员的”,跟金莎、孟佳等人承诺“以后姐找你拍戏。”
尤其是在乐坛早就不景气的现在,从音乐圈出道的爱豆们,慢慢转战影视圈,那对于乘风破浪的她们来说,就更难了。
明明够努力了,去争取了,结果又怎样呢?
有几个姐姐,在节目完结后,又迅速沉寂了下去。
更讽刺的是,一蜂窝跑去演戏的爱豆们将资源拿走了,注意力却放在表演之外的地方。
粉丝经济下,娱乐圈最盛行的撕番位,在IP效应强大的项目里,工作室为了艺人的地位,粉丝为了偶像的排位,撕得乐此不疲。
影视创作团队早就丧失了话语权,拼命讨好资方,又怕得罪粉丝,在两头夹击下,市场上劣质品横行霸道,观众的兴趣取向被忽略了。
与此同时,爱豆们的片酬被抬到“天价”,无数初出茅庐的流量演员们,拿着动辄上亿的片酬,而低调的实力派,常常戏份被压缩,连片酬空间也不断变窄。
拿《隐秘的角落》演周春红的刘琳来说,去拍戏只能自己买火车票,足足站了8小时到片场,她格外珍惜演戏的机会,因为被无端替换,片酬低下的情景经历太多了。
有人也许会问:爱豆们拥有市场号召力,能快速变现流量,拿高片酬不合理吗?
可问题是,观众买单的到底是爱豆的脸和流量,还是演员演绎的好故事呢?
最无解的是,资本流水线造星、粉丝经济造神,畸形生态一旦开始,就很难再回去。
将评价的权利还给观众
曾经,影视圈最让人自豪的地方,是一张张努力且生动的脸,赋予影视剧以鲜活的生命。
那种境况有多久不再了?
观众又曾呼吁过多少次“为什么现在的剧没有以前好看”?
归根到底是影视圈早就换了一批人,评价的标准也交由一个个“大数据”决定:播放量、曝光度、热搜数成为新的标准,“演员的门槛”越来越低。
张译就公开抨击过组团去演戏的爱豆们,在他看来,演员应该是有一定门槛的。
前两天开播的《鹿鼎记》,在豆瓣评分只有2.5分,在所有翻拍版本中垫底。跟好评如潮的TVB版更是差了一大截,很多人也开始讨论起TVB对演员的培训机制。
拿TVB培养演员的训练班来说,演员无一不是从龙套开始跑起来的,从周润发、梁朝伟、刘嘉玲等人,到后来的林峯、佘诗曼,都在这个体系下成长。
胡杏儿刚加入TVB演戏时,天天被观众狠批“演技差”,她也坦诚无言可对,只能默默努力,后来终于坐稳“TVB一姐”。
如今她在节目中“扮丑”学方言,愿意冲破舒适区再出发,拿到S卡后,最先感谢TVB让她成为今天的“戏骨”。
尽管TVB不止一次被控诉“酬劳低全年无休”,但起码为演员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也拓宽了他们的表演空间。
周星驰在《喜剧之王》中也还原了这种训练班式演员生态的残酷,行业让演员认识到应具备自我修养,都在讲“能不能有点专业精神。”
而以前真正从科班出身的演员,也自觉用能力捍卫演员的尊严。
像当年刚出道的章子怡拍《卧虎藏龙》,那时在导演李安心中她不是最佳人选,随时可能被替换,但章子怡偏要成为“唯一”。
她如今不断被提起的拼劲,不就是当年吊着威亚、脸不惧往墙上撞的倔强?
也庆幸这些在观众严苛标准下成长起来的演员,敢于放下脸面,靠自身实力冲破瓶颈。
赵薇曾在给新人演员的劝慰时直言:“要真正的产生兴趣,再去做一件事。”
但也许,仅仅靠努力与兴趣出头的言论早就消弭了。
如今的演艺圈状态,不用配音就被赞“敬业”,不用替身被夸“努力”,扮丑也是“拼命”的一种。
这些本该专业之内的事情,变成一幕幕荒唐。
那些急功近利的声音,淹没了追求专业的呐喊。
表演学科背后的含义是什么,并不只是那些美丽的脸,千篇一律的演法,还应该包括天赋、努力程度,还有对演艺事业的敬畏与热爱。
这些维度,才是衡量演员的标准。
什么时候,爱豆们能把自己“砸碎”了,去塑造成戏里的那个“人”?
什么时候,评价演员妆发、演技的权利,可以再交还给我们观众?
那才是,时代的进步。
编辑:Christopher
撰文:Eudilav
美术: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