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男子》是著名英裔美国小说家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的代表作,2009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并获得多项国际大奖。
男主角乔治是位大学教授,失去挚爱后的他内心沉浸在痛苦中无法自拔,表面却“正常”至极,像平时一样上班、授课、赴宴、探病、搭讪,努力扮演着一个体面的“正常人”,内心却已掀起惊涛骇浪。
作者以近距离记录和心理描写交替,刻画了一个坚忍、智慧却内心破碎的男子形象,以克制而不乏戏谑的笔法,勾勒出整个六十年代初期美国社会保守、伪善、令人窒息的氛围,书写不受社会接纳的边缘群体内心与外在的断裂。透过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让读者与乔治的悲伤和孤独产生共鸣。
面世于1964年的小说A Single Man一直被读者和评论家认为是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最出色的作品。对这篇并不算长的小说,作者也喜爱有加,乐于承认作品的成功。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几乎能确定,这就是我的代表作。我是说,从表达效果、叙述完整性、整体艺术性上看,这都是我最好的作品”。小说中,近距离记录和心理描写交替,讲述了中年教授乔治不到24小时的生活。这是普通人生命中平常的一天,没有奇遇和惊险,但透过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读者却能与主角乔治的悲伤和孤独发生共振。作者的情感表达非常克制,穿插着英式的俏皮幽默,却让悲伤气息从这一天的早晨弥漫到故事结尾。
乔治的悲伤主要來自伴侣吉姆的突然离世。事件虽已过去一段时间,但给乔治生活造成的巨大撕裂显然远没有愈合。对伴侣的思悼时时拉扯乔治的思绪,与他的现实生活纠缠在一起。作者笔下的乔治对自身性取向完全接受,并通过回忆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恋人生活的多个片段。这些生活片段是世俗的,日常的,购房、养宠物、阅读、旅行,文学中的情欲不再是福斯特小说《莫里斯》里在自我怀疑和否定中偷偷摸摸的探索,或是只有在想象的世外桃源才能存续的童话,而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是中年教授乔治生命经历的一部分。这样的突破让小说成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同性文学的先锋代表,也让这份与众不同的爱情成为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2009年汤姆·福特将其改编为电影并获得成功,导演自身的情感经历更为电影增添了传奇色彩。这些都让读者、观众在想到 A Single Man 时,最深刻的印象是作品对小众爱情的讲述。电影的中文译名遂被定为《单身男子》,用“单身”一词来强调主人公乔治失去爱情、伴侣的状态。而后有小说中文译本推出,更是将名字简化为《单身》。同性的爱情的确是小说的主题之一,但这部小说之所以被作者视为代表作,被英国《卫报》评为百部英文小说之一,实则包含了爱情之外更为广阔的人文关怀和更深刻的人生况味。作者笔下的主人公——中年教授乔治最突出的特点是悲伤而孤独。他的悲伤首先来源于失去。小说一开始,早上清醒过来的乔治首先面对的就是自己的失去。作为中年人的乔治,青春已经不在,过去生命不同节点的“自己”都已经死去,像化石一样层层叠叠地封存着供他凭吊;年轻的容貌也随之而去,留下“迟钝、疲惫的眼神,粗糙的鼻子,下垂的嘴角”;同样失去的还有健康,关节、胃和心脏都成为他日常生活中的负担。在自身衰老以外,作为移居美国的英国人,某种意义上,故土和亲人也失去了。而伴侣吉姆和他们共同生活的失去,更是将他抛入一个难以挣脱的漩涡。相比起儿时那个幸福无虞的乔治少爷,中年乔治体会到生命中的舒适都是转瞬即逝的,伴随着成长的是不断地被剥夺,这才是令人心碎的人生的真相。而对乔治来说,这些感受是无法传达,无人分享的,这成为他孤独的根源。小说中乔治和吉姆的生活很幸福,但他们的生活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直是隐形的。吉姆因车祸死于探亲的途中,乔治不仅无法为伴侣守灵,甚至未能参加葬礼。在吉姆家人眼里,乔治只是吉姆的“室友”。对乔治的邻居们来说,吉姆不过回东部跟父母生活去了,没有人真的关心他的去向。关于吉姆的消息和情感,乔治无法与同事们分享;曾与他争夺吉姆的多瑞丝已经意识不清;相较于吉姆的死,夏洛特显然更愿意沉浸在丈夫、儿子带给自己的痛苦里;而在自己最喜欢的学生肯尼面前,乔治一度试图谈及吉姆,但肯尼完全没兴趣了解。感情存续时无法言说,失去时得不到分担,,这样的痛苦体验带给乔治最爆裂的愤怒,让他“恨四分之三的美国人”,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吉姆的存在,他们的言语,他们的想法,他们整个生活方式,都促成了吉姆的死”。但在反复咀嚼自己的恨意后,这些愤怒最终都变成了深刻的孤独。小说中反复铺陈的,是广泛的生命孤独感。纵观全书,乔治一直都是疏离而不被理解的。邻居不了解他的生活,甚至对乔治的爱情选择心存顾虑。同事不了解乔治工作以外的部分,他甚至觉得对学校而言,自己只是一个悬浮的,能讲课的头颅。学生急于拿到学分、赶往下一个课堂,对他想传达的讯息并不关心。最好的朋友夏洛特,虽然能给与温暖,却无法完整地理解乔治。年轻的肯尼本是最有希望了解乔治的,但经过削笔刀作礼物、酒吧闲谈、裸身夜泳,交流的障碍被一层层剥开后,沟通却最终滑出了理解的轨道,功亏一篑。乔治在不被理解中过完自己的最后一天,这一天是象征性的,背后是更长久宽广的生命段落。这些纵横在乔治身边理解的沟壑让读者看到的是中年乔治隐藏在中产阶级日常下实际的生存状态。小说的时代意义在于作者把这种浸润着自己生命体验的悲伤和孤独和盘托出,一方面展示现代生活中个体的普遍感受,更重要的是,作者让乔治难以言说,甚至不被允许言说的悲痛变得可见。作者认为这是生活“真相”的一部分。而这部小说的使命就是“说出真相”。小说出版后,他在日记里写到:“我觉得:我说出了真相,至于接不接受,都随他们吧”。伊舍伍德批评和反抗的,是把乔治、吉姆,以及他们的生活变得不可见和孤立的那股力量。这个力量本身也不可见,就隐藏在乔治的邻居、同事那样的普通人身上,甚至可能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另一方面,作者笔下的乔治虽然失去了青春健康的身体,虽然承受了失去伴侣的痛苦,虽然不被人理解,这样悲伤情绪里,他却不是一个暮气沉沉的,自我放弃的中年人。风湿让他踉跄,幽门痉挛让他恶心,心脏的罢工甚至会杀死他,但他的生命力却一直在病痛、悲伤的间隙迸发。他能踉跄着收拾成大家期待的乔治,能思考,能在健身房和年轻人比赛仰卧起坐,更重要的是精神上保持着对命运的反击能力。乔治是不被理解的,在这样悲伤的现实面前,我们看到的却是他一次又一次的沟通的尝试。他常常有英式刻薄俏皮的腹诽,但却从没有放弃达成理解的努力,一次比一次更努力,所以他在被评价为“讳莫如深”时愤怒异常。他渴望沟通,要“趁着一切还没太晚,试着交换某种讯息,不管这讯息有多含混不清”。他有达成理解的强烈愿望,但自己像一本内容丰富的书,需要对方同样作出阅读的努力,“一本书是没办法自己读给你的。它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里面写了什么”,而就连在所有人里面最有可能理解他的肯尼也“懒得去深究”。他所有沟通的尝试都失败了,但依然没有放弃。在半夜酒醒后,生命最后的念头里,乔治倔强,几乎是决绝地在思想上放弃了对任何人的依赖,重整旗鼓,决定再出发,继续向生活发起挑战,“乔治只有死死抓住现在。就是现在,他必须找到另一个吉姆。现在他必须去爱。现在他必须活下去——”作者塑造的乔治是一个西西弗斯式的英雄,一个中年的,身体开始衰败,不断承受失去、失败,即便被疾病击败,却从来没有放弃的英雄。这是乔治生命最为闪耀的时刻,最后的勇力带来的振奋,足以一扫整本小说中弥漫的悲伤之气。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单身男子》电影中那把用于自杀的手枪虽然让乔治的痛苦更具象,却是导演对这个角色的误读。乔治虽然人到中年,咀嚼着自己的痛苦和孤独,却从来没有想过用自杀来向命运投降,反而一直在组织自己的反击,最终成为一个失败的英雄。
精妙的结构也是这部小说不容忽视的优点。小说按时间顺序讲述了乔治一天的生活,看似能让作者腾挪的空间是有限的。但作者一方面通过意识流的创作方法,用乔治思想的流淌开发出时序空间之外的思想空间,在塑造人物之余大大增加了作品的信息量,与小说主线关系较弱的,作者对文学、历史、社会、政治的看法都通过乔治的思想活动呈现给读者。另一方面,作者按时间顺序进行讲述的同时,在故事中嵌套了两层叙事顺序。乔治一天的活动看似自然发生,但同时也是在做生命的告别。作者安排他在一天中,与邻居、同事、学生、情敌、健身房(身体)、刚来洛杉矶时常去的山顶、夏洛特(友情)、肯尼(情欲)一一重聚和告别,作为生命的收束。这样的排序中潜藏的是作者认为的,生命中重要元素、记忆的排序。在最后的告别完成后,作者待乔治梳理完思绪,才让他迎来死亡。
更巧妙的结构安排是关于吉姆的。小说中吉姆只存在于乔治的记忆中,这一天开始时乔治最先回忆的是吉姆的死。而在小说最后,乔治在濒临死亡时,脑海里浮现的是他和吉姆初识的景象,一天里种种回忆拼凑出两人从相识到分别的情感和生活。乔治顺叙的生活和对吉姆倒叙的回忆、现实的痛苦和记忆的美好,互为镜像,在小说中形成一个完美的对称。在深受古印度哲学影响的作者笔下,生和灭是互为因果、环环相扣的,所以虽然很难证实,作者仍执拗地把乔治毁灭倒计时的起点设定在了人生最美好的一刻,强化了小说中的对称性。翻译小说能比阅读时更为细致地体察作品中隐秘的纹路,但翻译工作最诱人之处在于将两种语言尽力贴合的过程。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肌理,背后还有各自的文化语境,所以中间的缝隙不可能完全消除。与这些缝隙不断搏斗的过程正是乐趣所在,而力气尽处留下的遗憾也常常让译者难以释怀。如前文所言,A Single Man 因为其少数派爱情主题被译作“单身男子”,并成为国内读者、观众普遍接受的译名。但这个译名也形成了对小说丰富内容的遮蔽。“单身”固然突出故事的情感取向,却掩盖了 single 背后孤独、隔绝的意思。另一方面 ,Man 在英文中也可指普遍性的“人”,翻译为“男子”虽然与主角乔治贴合,却丧失了对所有人的普遍意指。作者希望通过小说、题目表达的,现代人普遍的一种孤独状态被爱情主题的突出所掩盖了。失去伴侣的男子和孤独的现代人,英文标题中一语双关的两种含义并无轻重之分,但译者在中文中却未能找到让它们重新紧密贴合的翻译,只好用“独自一人”作为译后记的题目,望读者体察。
作者:禹磊
执行:Seraph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