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不能给亚文化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在这个时代,好像那些不被大众认可的、与主流审美相悖的即是亚。
夏天的时候走进三里屯,会让人有种「没有花臂,就没有入场券」的错觉。特立独行的亚文化逐渐炙手可热,处于亚文化边缘的人们总是在不断加高当代亚浓度的天花板,纹过身、穿过孔,但当周围所有人都这么干的时候,只有聪明的人知道,是时候该开始做减法了——剃掉眼睛上方的遮羞布。
曾几何时,没有眉毛等同于病态,但不知什么时候起,有人开始把无眉当作审美标准。主流世界里人们致力于用各种方法让稀疏的眉毛伪装成茂密的状态,拥有一对完美的野生眉便是拥有了一片原始森林。而那些不想趋同于普通人的年轻人们,宁愿一把火烧光那片森林,跟当年上学的时候勇于剃光头的人一样,穹顶的敞亮能让自己在人群中显得熠熠生辉。
他们都以为自己在标新立异,他们看似都在追逐潮流,但既然潮流是个圈,追赶的人和停在原地的人总会不期而遇。就像蒙娜丽莎怎么也没想到,几百年后,,虽然没有了文艺复兴,却产生了无眉复兴,无数的亚文化青年都在剃掉眉毛向蒙娜丽莎致敬,他们说「蒙娜丽莎才是真正在亚文化圈竖起行业标杆的人」。
辩证蒙娜丽莎是否在微笑,这个问题困扰了几百年来每一个看过她的人,无数人忽略她上扬的嘴角,勇敢发出诘问,直到有人开始把这个神秘女人的神秘表情与之眉毛相关联。
英国伦敦大学唐纳德·沙逊教授认为,达芬奇有意隐藏模特的真实情绪,从而给人们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
而这种高级的留白手法无疑恰当地运用在了蒙娜丽莎的眉毛上。
达芬奇喜欢的一种技术叫SUFMART,这是一种颜色出挑又具备抗老化能力的技术。多年来,蒙娜丽莎眉毛上的油漆逐渐脱落,妆容却开始越来越细腻,笑容也因为眉毛的原因,变得越来越神秘。
某个法国作家曾说:「女人的脸创造了时间」,但蒙娜丽莎特有的「美丽」却是被时间创造的。
好像每个时代的女性对毛发都有种与生俱来的厌恶,当今时代我们针对的是腿毛、腋毛,而在文艺复兴时期,女孩们总是觉得自己的眉毛、睫毛,甚至发际线都显得很多余。
正因为如此,那个时代的审美影响了那个时代的艺术家,达芬奇大部分作品都不会突出女性的睫毛、眉毛;拉斐尔也照做了;米开朗基罗也没有睫毛。
从中世纪到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睫毛和眉毛都不是「潮流」,通常那个时代的女性都将两者去除或者漂白,甚至拔出发际线以突出额头,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女性面部最重要的特征。
在那个时代,无眉是主流,但谁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无眉早已脱离主流审美,只有被旁人认为是「怪胎」的人才敢尝试。
或许每个时代都有一小部分与主流审美唱反调的青年,但只有在这个时代,我们把他们统称为「亚逼」。
不同时代与风格的亚相差甚远,却在无眉的选择上完成了殊途同归。
在蒙娜丽莎之后冗长的一段时间里,后起的大卫鲍伊把自己变成了Ziggy Stardust,而大卫对华丽外星人最关键的拿捏,就是他剃掉了他的眉毛。
玛丽莲曼森也受了Ziggy Stardust的影响,了却了眉头尘埃,一张苍白的脸对比极强的妆容,让他由此坐稳了死亡哥特金属教父的位置。
当一个「怪人」并不难,但难的是这个时代有太多的人都想变怪。
有人始终认为没有眉毛的光秃秃的脸只会让你看着亚健康,但当嗅觉敏锐的时尚界注意到这一点时,无眉却变成了「高级」的代名词。
图片:《KING KONG》 MAGAZINE
就连《VOGUE》杂志也不止一次在封面上展示无眉妆造的模特。
图片:《VOGUE》 MAGAZINE
没有眉毛的亚人看起来更像Cyborg,摒除了杂乱无章的毛发,大片留白的额头仿佛充满了后人类的高等智慧。
人们走向亚文化审美,无非是想让自己看起来特立独行,但即使再另类的亚,都还是想借外形传递情绪。就像你能从涩谷系解读出热烈,从哥特风解读出厌世,从Grunge解读出愤怒,但面对一个没有眉毛的亚人,什么都解读不出来的你只会感到无所适从。
时代确实在进步,却也总是充满矛盾与反抗,就像有人还在害怕点烟的时候燎到眉毛,有人却在处心积虑让自己的眉毛千万别长出来。
Text / MOGU
Editor / MOGU
为了兴趣,你能做到什么份儿上?
用时装讲述「故事」,这两位年轻人的想法不一般
是商业还是音乐,中国嘻哈文化的前行之路
Howie Lee :: SIZING UP (点击原文链接收听)
青山周平 :: SIZING UP
刘雯 :: SIZING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