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
导演:马进
编剧:申捷
主演:张一山 / 唐艺昕 / 张天阳 / 朱珠 / 杨祺如 / 郭泱 / 关芯 / 王祉萱 / 钟丽丽 / 田雨 / 王阳 / 于荣光 / 刘天佐 / 王秀竹 / 李舒桐
剧是真的烂,张一山是真的冤
刘星又活成了表情包
年度神作,催人尿下
篇篇头图都是张一山的绿帽造型和颜艺,我眼里已经容不下第二张容颜。如果剧主不是刚好刷了《哈莉·奎茵》第二季,现在怕不是都整出了PTSD。二来,是觉得我都被搞成这样了,不看看原作岂不是太亏?可是,《鹿鼎记》这样的IP,剧主要是多说两句,你们该骂我水字数了。《鹿鼎记》,一般被认为是金庸小说里艺术性最高的作品。从题材和内容上看,比起武侠小说,这更像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充满了讽刺意味。一个没有文化,没有武功,没有政治头脑,只有小聪明的未成年人,误打误撞进了宫。揍过皇帝之后还能和他称兄道弟,在最大的反政府武装组织里担任高级领导,拜了前朝公主为师,混进邪教当高管还绿了教主,抢在驸马前面睡了当朝公主,一共娶了七个老婆,出门给小费都是一百两银票起步。在这个故事里,金庸用老辣的笔触画出了一幅众生相,上到庙堂下到草莽,千人千面,无不入木三分。做官的原则是欺上瞒下,后宫的生态是藏污纳垢,藩王的归顺是阳奉阴违,大义凛然的天地会英雄,只不过是披上了理想主义者面具的伪君子…故事里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能看热闹,也能看出门道。最妙的是,《鹿鼎记》的情节展现是直白的,非常利于影视改编。只要不作死,至少也能拍出个过得去的作品。开场时张一山戴的绿帽有点over,表情过于浮夸,说书节奏拿捏得也不太好,但让人觉得剧组还是有点想法的。与茅十八相遇的桥段,虽然叙事有明显的缺失感,但因为节奏较快,剧主还能适应。韦小宝为什么要救茅十八?海大富为什么非要搞茅十八?韦春花为什么非要把小宝托付给茅十八?在这6分钟内,剪辑的痕迹很明显,剧主感觉应该内容有删减,于是查了查相关信息。因为这开头虽然崩,但崩到让剧主看不出来到底是剪辑有问题,还是剧情有问题。快节奏的剪辑,或压缩背景介绍,本身并没有错,有时还能玩出花来。比如《飞屋环游记》,男主角一辈子的故事10分钟就讲完了。不仅没有崩,还成为经典案例,至今还活跃在抖音。没有立人设,没有介绍背景,没有渲染氛围,整个就像在走过场,全剧组都急着拍完这段收工去打王者荣耀。《鹿鼎记》原作的故事舞台,始于烟火味儿十足的扬州市井,后来又有波谲云诡的后宫和官场,刀光剑影的帮会和江湖,炮火连天的前线战场。哪怕是在最最简单的丽春院里,也有害怕文字狱,人人自危的普通老百姓。所有的事,和所有的势,都是需要因果、逻辑和情绪串联起来,才能让观众感同身受的。剪辑师仿佛不是在看着剧本剪辑,而是看着大纲剪,大纲还写得很不走心。对于改编作品来说,情节上的删减并不是大问题,内核上的阉割才是。为什么,有的作品简简单单的一句对白,就能让观众品味到许多东西?因为当这句话说出口时,观众已经认识了说话者和聆听者,对当前剧情的进展,每个角色的立场和情绪,都有了鲜明的感知。反观这剧,从开头到擒鳌拜,,每一段情节的“势”都被切了个干干净净。你这么擅长“去势”,观众觉得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当然希望你去世。造成这种局面,剧主觉得也许是有场外因素的干扰,幕后团队可能觉得自己有点冤。这里说的自知之明,不是说知道自己演没演好,而是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看过这部剧,你会发现被各大号拿出来不断羞耻play的张一山,他的表演与全剧的氛围并不违和。是的,这剧里每个演员的表情都特别多,肢体语言丰富,而且夸张。直到建宁公主登场,大内藏书馆里突然悄没声地出现了西洋的盔甲。这个你躲我藏的氛围,轻快的西洋古典乐伴奏,没有逻辑的搞笑,突然出现的道具,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剧主刚刚想明白这点,就发现原来张一山本人这么说过:当然,即便定位在低龄喜剧,这部剧还是有几个严重的问题:他们虽然年纪小,但并不是脑残,足以识别出这部剧的问题。如果这剧把每集时长控制在5分钟之内(含片头片尾),效果肯定会好很多。但那是因为汤姆是猫,杰瑞是老鼠。猫和老鼠是天敌,观众还是知道的。而这版《鹿鼎记》,连这点信息都阉割掉了,这是绝对不可以的。版权归电影头条(ID:movieiii)所有 转载需授权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049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