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啥要带着一只猪去成都?
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大多数人会想到那个生命中最亲近的人。但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老头阿木吉哈的答案不一样,他想感谢一个陌生人,那个人出现后,他几十年灰暗闭塞的人生一下子就被照亮了,所以就算是跋山涉水,他也要走出他的世界,去大城市说句由衷的谢谢。现在,我想邀请你与我一起点击下方视频,打开这个动人的故事。前往成都,只是阿木吉哈和乡亲们赌气的一句话。因为这一句话,平日里数落他固执又不近人情的乡亲们聚在他家里,搬来了自家最拿得出手的土特产,阿木吉哈将目光投向了家里的那只乌金猪,在凉山,这是最宝贵的礼物,他带着整个村子的礼物出发了。在此之前,阿木吉哈从没想过自己这辈子还能走出这个小山村,他几十年的人生与这座大山捆在了一起。他在这里长大,和一个女人结婚,生了一个孩子,他从来没想过去看看山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太大了。他站在世界面前,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前往成都对于阿木吉哈来说,无异于当年的郑和下西洋。一路上风尘仆仆,路过无数个村子,搭着乡亲或是陌生人的车,走过田埂,走过山路,乌金猪被扣在了西昌车站,他唯一的礼物被工作人员代管了,但他还是想去成都。这次不再是因为赌气了,因为他想见见那个男人。当阿木吉哈茫然地穿过大城市的人潮,走上洁净高大的写字楼时,他见到了小付。他本以为这个下乡为大家扶贫的年轻干部是被自己的固执气走的,没想到小付是趁着假期回到成都为乡亲们因疫情而受影响的土特产找销路。这一次,阿木吉哈放下了以往的顽固,说出了那句谢谢。站在成都明亮宽敞的地铁里,他完成了这辈子最勇敢的事情。阿木吉哈的身上,有着凉山贫困县农民的缩影,他们的执拗与真诚,含蓄与勇敢,都在他的身上被折射出来。而小付,则是四川200多万名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扶贫干部群体的一员,他的有些同伴甚至因脱贫攻坚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1月17日,包括此片拍摄地在内的凉山州7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四川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漫漫风雨扶贫路,终于在2020年末连成了一片康庄大道,而为之奉献的哪些身影,则被永远刻在了帮扶对象的心里。在拍摄此片前,我们的拍摄团队前往凉山,去寻找那些响应国家号召奔赴脱贫最前沿的扶贫干部,与他们面对面聊一聊这些年的故事。有人因为驻守乡镇,而错过了女儿好几年的开学典礼,他也只是个平凡的父亲,为自己在女儿成长中的缺席感到深深的愧疚。有人在踏上那片陌生又贫瘠的土地时,感到茫然与无措,用一个人的力量,拉动一个村,何其不易。有人坐在我们的对面,与我们谈这些年与凉山群众的情感。当我们问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时,他们一时也说不出口,像师生,像老友,又像血浓于水的亲人,他们也从未想过,自己能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拨开贫穷与落后。还有131名干部,牺牲在四川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他们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广袤的土地。这200余万不曾被我们知晓的姓名,被赋予了浓重的意义与色彩。在我们坐在光亮洁净的教室里读书时,在我们坐在末班地铁里疲惫地回家时,在我们与家人欢聚吃团圆饭时,他们脚踏大山与黄土地,为了心中的一个执念而咬牙坚持。或许他们都快忘了,他们也是谁的孩子,谁的父母,谁的爱人。四川这片土地,曾见证了红军长征的星火热情,这里的雅砻江、大渡河在岁月的长河中奔流不息,见证着代代变迁,这里有绵延起伏的山脉,这里有着最光采绝伦的风景,但也隔绝了富饶与繁荣。在很长的一段岁月里,有人的房屋与院墙都是由泥土垒成,每个冬季,都有刺骨的寒风穿过墙上的缝隙吹入屋中。有人住在“悬崖村”,除了一道藤梯能够下山外,曾经再无他路。有人生在川西北高原地区,靠近贡嘎雪山,地理位置偏僻,人出不去,理想进不来。在2013年底,四川尚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25万人,全省有88个贫困县,11501个贫困村,占全国的7%。今天,四川易地扶贫搬迁已建成住房37多万套,建筑总面积3100多万平方米,贫困群众已搬入新房。诗人龚学敏曾在《在大凉山》中写道:火热,挖掘机一铲铲的激情,正掘走几千年寒冷得一动不动的关于贫困的形容词。高山林果与中药材踏上奔向各地的列车,带回来的是财富与对明天的期待。当地的猪牛羊肉出现在了全国人民的餐桌上。义务教育将孩子们带进了明亮的教室,,琅琅书声透过门窗传出。“与世隔绝”的村子通了公路通了网,那些被我们了然于心的世界终于也呈现在他们的眼前。在彝族群众的火塘边,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讲述到这里,如果你还没有观看过本期视频,我们真心地希望你回到上方,相信这个让我们热泪盈眶的故事,一定不会让你失望。在大凉山,运行了近半个世纪的成昆慢火车,以平均仅40公里的时速,载着彝族老乡的物资、孩子的梦想,一次次在贫困的大山与繁华的城市之间穿梭。或许当年它的出现,就昭告了这一天的到来。在这一天,人们终于把贫困甩在身后,走向更光明的远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049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