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杏儿以 S 卡的成绩进入《演员请就位》中陈凯歌战队时,距离她捧起香港小姐的奖杯,已经过去了21年。
胡杏儿最近上了好几次热搜。凭借在《演员请就位2》舞台上的炸裂表现,她又一次回到了风口浪尖。
关于这档节目,有很多不同立场的争论,谁坚持毒舌被排斥了,谁偏爱流量新人了,网上的看客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比赛需要公证,但仔细观察,每位评委还是会多少带着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你甚至能从他们挑选的人身上看出这几位导演对于演戏这门手艺迥异的价值认知。
节目组找了四类不同成长背景的评委,陈凯歌是学院派典范,赵薇是演而优则导,郭敬明属于作家转导演,尔冬升则是在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百炼成金的导演。先别草率地凭借一己之好判断孰高孰低,他们都有成功经验,都有一套自己从业多年摸出的规律,这种多样性就会引发讨论,这是对一个领域的探索。否则我们找四位戏剧学院的老教授来当评委就行了,但谁看呢?
争议从前几期节目就开始了。事情是源于郭敬明导演把自己手中至关重要的一票投给一位流量新人,这可捅了马蜂窝,引起了不小的非议。但旁人的议论永远是旁人的事,若是他接下来就用这位演员拍出一部高票房电影,那对于他的价值体系而言,还是可以自圆其说的。毕竟如何让演员在台上奕奕放光,最能考验一个导演的本事。
我絮絮叨叨地做了这一大堆铺垫为了什么?重点来了,当你剥开这些两极分化的观点后,会发现有一位演员站在中间成了最大公约数,她是胡杏儿。在众说纷纭的场合,她出人意料地获得了所有评委和观众的认可。若是几位导演和评委都能把溢美之词献给同一个对象,那我想,那就是真好。
需要有这么一个人,代表了一档娱乐综艺节目对于表演艺术的公正性。或者说当大家争持不下时,能就一个观点达成共识,也算是化解尴尬的润滑剂。
胡杏儿是憋着劲儿来的,在台上一亮相,就技惊四座。很多人对她之前的印象还是一位香港 TVB 黄金年代的女明星。她当年的多个角色深入人心,歌唱水平也不错,情路曾经遇到过挫折,她不太爱出头,甚至于很少有人把目光聚焦在她的演技上。就像我们也很少提起成龙、周星驰的演技,因为一个明星的整体魅力值要远大于演技的分数,而且他们自己也很少以艺术家的口吻去谈论人物塑造这种事,你肯定没听哪位香港演员说过“真听、真看、真感受”这类专业话术。所以当胡杏儿来到这档表演竞技类综艺中,蜕掉明星光环,观众以考官的标准去审视她的演技时,才会被她彻底惊艳。
你注意到没有,香港演员习惯把拍戏叫“开工”,内地演员更习惯把拍戏叫“创作”。这可能与两地演员的成长背景有关。内地演员中的佼佼者大多来自中戏、北电几大艺术院校,普遍理论知识丰厚,对表演艺术有敬畏感,或者说有点艺术家情结,可以概括为学院派;而香港演员的成长之路,基本围绕“港姐选美、中环星探、表演培训班”等词汇展开,在高强度的工作中学习,一路摸爬滚打,似乎每个人都拍过不少烂片,但是量变转为质变,绽放的时候也光彩夺目,我们可以称之为实践派。
这些年随着选秀节目盛行,内地演员的选拔通道也发生了变化,又形成一股流量派。所以《演员请就位》这档综艺从导演到演员,就像是各门派武功的一场华山论剑,大家在一个擂台上,按同样的规则,看谁更能打。
提到香港演员身上没什么艺术家光环这件事,胡杏儿先跟我讲起了她自己当年的经历。
“我入行的时候,在 TVB 演员班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就开始拍戏了,让拍什么就拍什么,你也控制不了最后的作品的呈现水平,只能尽量把它演好。但是好的标准是什么呢?也没有太多人能教你,只能透过观众的反馈,有时候被吐槽说你演的烂。我当然不想被骂了,就自己研究,或者跟一些前辈多请教,每次积累一点点经验。就是在这种被骂、然后不想被骂的过程中,慢慢建立起演技。得到一些认可后,工作强度变得非常大,一部戏可以有4个导演,轮流拍一组演员,早上7点出去拍外景,下午三点回来,人家已经在棚里准备好了,然后吃口饭、补个妆,就从下午拍到凌晨3点,每天工作20多小时,持续一两个月。可能很多香港演员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所以那个锐气已经磨灭了。”
确实,在很多香港艺人的自述中,都提过“轧戏”甚至超负荷工作的经历。如果用敬业来形容,那多半是不了解他们当时的生活境遇,戏多,才说明你这个演员有价值。正因为这般少林寺式的锤炼,才让香港演员身上少了几份矫情,呈现出一种更务实的“狮子山下精神”。
作为《演员请就位》中的 S 级演员,胡杏儿坦言她刚接下综艺时心情忐忑。一名从艺20年的大咖,又有 TVB 视后奖项加持,现在要和一些刚入行的新人 PK,演好了是应该的,万一发挥不好或者卡词,就会很尴尬。关键还要在台上被人现场点评,这导致她压力极大。
对于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她心里还有点底。七八岁时,家里经常放邓丽君的歌,她很喜欢唱歌,会跟着模仿国语发音。后来去爱尔兰上学,遇到中国台湾来的同学,他们之间也会讲国语交流,同时还要迅速掌握英语,所以她自认是有些语言天赋的。只是后来到内地拍戏,制片方为了省事,会直接找人为她配音,这也成了行业惯例。但她一直期待能有一部作品用国语出演,因为原声演绎效果会不一样,对观众更有代入感。
她没想到的是,自己在《演员请就位》的第一场就要演《亲爱的》的片段,角色要求她说从没接触过的安徽方言。其实《亲爱的》剧本中,李红琴这个角色说的是山东话,赵薇当时觉得一个月练熟山东口音时间不够,才改用自己的家乡话,而综艺节目时间紧,从确定角色到演出,留给胡杏儿的准备时间不足4天。
“当时真的很害怕,怕自己丢脸,所以每天跟安徽话老师一句一句学,然后反复看赵薇导演的原版,把她的语调记在脑子里,一遍遍的默戏。那些天基本吃不下饭,人瘦了很多,排练完也不跟身边的人讲话。后来我就不停跟自己说:不要这样,你越害怕压力越大,越演不好。身边的同事也开导我,别那么多顾虑,什么前辈后辈的,来这个舞台上大家都是平等竞争,就要把本事都拿出来。好在最后发挥还不错,心里头的一块大石也就落了地。”
胡杏儿在台上的村妇造型也颇费了工夫。据她讲,,化妆老师不仅给她的两腮化上高原红,还把双手也打上油彩,因为脸黑手白就会很假,最后在她头上抹了发油,呈现出几天没洗头的效果。一向以说话不客气著称的评委李成儒还盛赞她为了角色敢于牺牲形象。其实“扮丑”对于胡杏儿而言并没心理障碍。在她拿到新人奖的作品《流金岁月》中,她就饰演了一个智障少女,当时那是几位与她同龄的当红偶像演员都不愿接的角色,恰恰成了她的机遇。后来在热播剧《肥田喜事》中,她还为了角色增重40磅,演出了一个150磅的胖妞儿,一时传为佳话。
有一点需要澄清,就是最近内地的自媒体提起胡杏儿时总会说她曾在刚出道时被港媒描述为“最丑港姐”,可能是为加强那种逆袭的反差感,显得更有正能量。但胡杏儿说她在香港从没见过有媒体用“最丑港姐”这样的词写过她。如今再看突然冒出来的这些点评,她有点哭笑不得。
真人秀节目之所以好看,其实是因为观众看到的不仅是演员的专业造诣,还包括他们言谈举止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胡杏儿给大家的印象是心地纯良、诚恳、没有丝毫的攻击性。但她看上去又具备强大的自尊心,这种自尊可能源于内心的不自信,或者说怕别人说她不好。所以在遇到外界质疑或挑战时,会引发强烈的防御体系,有些人会把这股能量转化为攻气,而胡杏儿就只会跟自己较劲。
陈凯歌导演对她的评价是:对自己够狠。这当然不是单指她敢于牺牲形象,而是看到她平和外表下那股要强的狠劲儿。
你想想为什么导演会把几个最重的角色都交给她,《误杀》里拉韫有十几页台词,就算她普通话不错,也还会绕口,这是有风险的。演员除了天赋,还要有很强的耐受力,面对一场比赛,导演也会像教练那样,判断哪名球员能在重压之下压榨出更大潜能,哪名球员可能会拉胯。
试图分析下胡杏儿身上这股“狠劲”的由来。她在《演员请就位》中出演的几个角色,面貌身份有很大差别,但好像都带点悲情色彩,剧情均涉及亲情间的生离死别,她准确呈现了一种非用力卖惨式的创伤感。客观地讲,人没经历过创伤,是演不出创伤感的,这就不由得让你去联想她的成长经历。
胡杏儿8岁时父母离异,那应该是她童年第一次对分离之痛的记忆。12岁父亲送她和两个姐姐去北爱尔兰的一所教会学校读书。不是出国上贵族学校的概念,而是父亲作为公务员,能申请政府颁发的子女教育津贴。在她的印象中,贝尔法斯特是个阴冷多雨的地方,学生们还要大冷天光着腿跑步,这让她一个香港人极不适应。90年代初正是爱尔兰共和军活动猖獗的时期,电视里经常报道炸弹袭击事件,甚至连进个商场也要过金属探测器。
这她倒没太在意,她不相信警察老爸会把女儿送到一个不安全的地方。让她发愁的,是读书的头半年,坐在教室里的她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除了数学没有一科考试能及格。一个身处异乡的女孩,又无法与人交流,成绩还差,这让那段时期的胡杏儿变得敏感而自卑,会很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
北爱尔兰并不是个包容的地区,很多人看不起她。她强烈的自尊心应该就是那段时期建立起来的,孤独和郁结无处宣泄,她只能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才能逐渐平静下来。
还有一件困扰她的事,就是穷。虽然食宿不愁,但她没什么零用钱,同学们相约去逛街吃披萨,她只能找理由推脱。去市区的商场,坐公交只要两块钱,她会花半小时步行去。想家也舍不得给父亲打电话,只靠书信联络。每年政府会赞助机票让学生回家探亲,胡杏儿从14岁就开始利用寒暑假回港打工,在酒楼门口卖茶点,遇到熟人她会不好意思,但一个假期能赚两千块港币,作为下学期的零花,也省得跟家里要钱。
每次回家在伦敦T4航站楼转机,她都会流连于一家高档海鲜餐厅,那里装潢考究,穿白围裙的侍者表情高傲地托着香槟从她眼前走过,她总会停下脚步隔着橱窗往里看,她好奇为什么一小碟鱼子酱会卖那么贵,想必极其美味,以后有了钱一定要试试。
教会学校每天都会唱圣歌,那是她觉得能发挥特长的事情,一年后她英语已经完全过关,还参加了学校的合唱团,甚至在高中阶段练了两年女高音。交流更顺畅,她性格也逐渐变得开朗起来。回忆那六年的留学生活,她认为培养了自己的独立精神,因为什么事都得自己搞定,虽然总是又穷又冷,但比起入行后要面对的种种压力,那真的一点都不算吃苦。
高中毕业时,她申请的几所英国大学都给她发了录取通知,但是每所学校四年的学费都是百万港币级别,父亲要供三个女儿上学,根本拿不出这笔钱。她说她知道上不了英国大学,只是要通过考试证明自己足够优秀。今天她与我讲起这件事时轻描淡写,可放在当时,你能想象出一个成绩拔尖的18岁女孩,因为经济原因不得不放弃留学梦的不甘。
后来她回港参加汇考,考取了全球排名第37位的香港科技大学,攻读生物化学专业。根据理科学校通常7比1的男女比例,推测她当时的样貌是戴厚片眼镜、梳马尾辫、背双肩书包的学霸造型。后来她入选港姐选美复赛时,还是临时去买的高跟鞋和游泳衣。不过在大一期间,她参加了学校的戏剧社,实践过一些舞台剧演出,那时的她就对表演开始产生兴趣,这算是她之后进入演艺圈的一个契机。
获得香港小姐季军后,TVB 向她伸出橄榄枝,她跟家里商量过是继续上学还是签约,教授建议她可以先休学一年,尝试入行,如果不喜欢再回来继续读书。多年后有人问她是否后悔当时的决定,也许香港能多一位生物学女博士呢,她说不后悔,之后确实爱上了演员职业。不过她曾在一次采访中透露,当时父亲已经临近退休,她接受不了老人退休后再去开出租、或是干什么体力工作,来供她们上学,做演员可以补贴家用。
在她生命的头20年中,钱,确实影响了她很多次选择。成为当红艺人后,有一次去欧洲出差,恰巧在伦敦T4航站楼转机,又看到那家昂贵的海鲜餐厅。她第一次走了进去,点了生蚝、三文鱼、香槟、鱼子酱,一通豪吃,这顿是为那个13岁的清瘦女孩吃的。一口美味入肚,才发现其实鱼子酱也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美味。
35岁生日时,胡杏儿觉得自己这辈子可能都不会找到另一半了,之前经历的情变让她心灰意冷。没想到一周后就经朋友介绍遇到那个对的人,再过两个月订婚,隔年便生下一子。
不过即便已经有稳定的家庭、事业有成的老公。胡杏儿并没满足于做一个家庭主妇。她两次怀孕期间都拍了大戏。在拍摄《那年花开月正圆》时,她已怀孕三个月,并没告诉剧组,只是在有肢体冲突戏份时,她才悄悄告诉孙俪,待会的动作悠着点。她觉得很多孕妇都能工作到八九个月,演员并不需要特殊照顾。
公司里的人管她叫胡铁人,好像她就不是个能闲下来的人。今年二儿子刚满周岁,她又回到人们视线中。再出现在镜头前的她好像比过去还要美,且状态不错,由内而外的发光。胡杏儿说自己也有这样的感觉。
“我觉得可能人到了某个点,你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定位,人就会越来越松弛,心里面挺稳的。以前虽然很忙,可整个人没有找到目标,就只会一直工作,但这工作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呢?是不是纯粹就是为了赚钱,或者得到一些地位,心里还是会彷徨。现在就不一样,我的另一半,还有两个儿子,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安全感,那种幸福和开心会很自然的散发出来。当你心稳下来,反而能更专注的去塑造角色。”
胡杏儿这次呈现的表演,除了爆发力,还有更丰富的层次,分寸拿捏准了才让人觉得可信。之所以用“火候”这个词形容演技,就因为它从物理层面没法量化,只有那一刻出现时,你才知道对还是不对。所以一个演员自身的经历显得尤为重要,没有真正的理解和共情,再怎么用力都只停留在模仿层面。系数一下她比赛中塑造的几个角色,五个里有四个都是母亲,如果没体验过真正的母子亲情,恐怕也演不到那个深度。胡杏儿对此也十分认同。
“以前我还没孩子的时候,演妈妈角色就做不到像现在这样投入。前几天跟凯歌导演拍最后一部决赛作品,我演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刚进那个房间,我眼泪就忍不住掉下来,因为那感觉太真实了,我会幻想这真是我的孩子,万一他发生什么意外,就像割掉一块肉一样,以前肯定没有这种感觉。所以我觉得人生经历对演戏来说有非常大的帮助。”
去年胡杏儿跨过了四十岁,对于演员而言,正处在经历、状态、经验最平衡的阶段,可以驾驭多样化角色,只可惜市场上的女性角色并不那么多样化。就像陈凯歌导演说的:“遇上一个戏不容易。”
对于这个现象,胡杏儿并无意从女权角度去升华,只是淡淡的说:“人生就是如此,抱怨没有用,我这样的年纪,依然渴望能学到东西,每天都做好准备迎接挑战就行了。”
毕竟经过 TVB 这样竞争残酷的环境多年打磨,如今的胡杏儿的耐受度显然会比一般演员高一些。她只会考虑观众现在是否喜欢我;而不会问,大家为什么不能提高下欣赏水平呢?
采访当天,胡杏儿刚刚拍完决赛的最后一部作品,已知的结果是,她在第八期凭借《 F 小调幻想曲》中的出色表现,获得了全场个人最高分,顺利晋级。所以采访临近结束时,大家开玩笑问她要不要先来段夺冠感言存着,她连忙摆手说不敢。
“那些年轻人都很厉害,谁都没有把握,但是我觉得这次能在陈凯歌导演的战队里,大家一起走过这段日子,真的从他身上学到很多跟之前不一样的东西。昨天他给我讲完一段戏,回来补妆时我就跟经纪人说,突然觉得心里很伤感,因为这段经历快结束了,将来还能不能跟这样好的导演一起坐在监视器前,然后他跟我说这个镜头演得哪里好哪里不好,再有这样的机会吗?我不知道。所以无论5号那天的结果如何,就算真的没有什么奖项,我都觉得我已经赢了,收获很多。”
好吧,这听上去已经是一段不论输赢都可以用的感言,希望演员胡杏儿能够得偿所愿。
摄影:张亮
采访、撰文:浩川
策划、编辑:暖小团
化妆、发型:王嘉
服装造型:傲寒
助理:沐浴鹿、苹果
场地鸣谢:首北兆龙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