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先驱 | 荒烟:在疾风中顽强生长的蔓草
荒烟的一生正如荒野中的那株蔓草在疾风中顽强生长,在那不平凡的岁月中,他埋头勤奋地创作,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令我们震撼,令我们难忘。
雾天里——萧红《生死场》插图之一(黑白木刻) 荒烟1938-1940年
1941年在一次规模盛大的抗战木刻作品展览会上,荒烟参展的一幅《搜索残敌》引起人们的关注,王琦在《新蜀报》上发表了一篇对《搜索残敌》的木刻杂评。他在文中指出:“《搜索残敌》不但证明了实际战斗生活的体验,是产生作品的思想源泉,而且还证实了作品的泼辣与生动、有力与感人,离开了历史现实的题材乃是无法想象的。”荒烟这幅木刻色调层次丰富,刀法精雕细刻,在当时木刻界中并不多见。这件作品被当时一位木刻爱好者花100元价格收藏。(当时的100元是中产阶层一个月的生活费。)
1943年在第二届全国木刻展中,荒烟又一件新作《末一颗子弹》参展,受到观众更大的关注,这幅描绘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全景式作品耗用了他整整一年的时间,画面硝烟弥漫,炮声隆隆,惨烈的战斗场面气势恢宏,画面中心是一位战士,他身靠残败的树干,向敌人发出最后一颗子弹。美国作家赛珍珠在美国出版的《从黑白中看中国》的木刻集中刊用了这幅作品,并在图下写下了诗一般的文字:
“只剩下最后一颗子弹,直到将它发射,他绝不能死去,,这是他生命最后的喜悦和欣慰。”这幅作品展出后就被国内一位版画爱好者用1500元购买,荒烟将所得款全部捐赠给“中国木刻研究会”作为基金。这件作品后来送往英国、美国、印度等国展览,获得国际上的高度评价,在海内外各大报刊上广泛传播,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为鼓舞斗志打击敌人发挥了巨大的宣传作用。在伦敦展出时有位藏家以12英镑的高价收藏了这件作品。(当时中国抗战木刻每幅一般约为2.5美元。)
当荒烟听到民主斗士闻一多遭到反动派的暗杀后满怀悲愤之情创作了《一个人倒下,千万个人站起来》。这幅作品发表在香港《大公报》上,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反响,掀起了全国人民反内战反独裁争取民主运动的新的高潮。
荒烟创作的这三件革命历史题材的木刻作品,填补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的一个空白,堪称那个时期中国革命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
荒烟原名张伟耀,1920年生于广东兴宁簸箕村一个贫苦人家。1937年在兴宁一中念完初中后便与版画前辈罗清桢一起参加抗战木刻运动。兴宁版画群体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中一支劲旅,在上世纪30年代就涌现出一批木刻青年,荒烟是这一群体中年轻的一员(他比罗清桢小16岁),但他义无反顾地和罗清桢一起奔赴抗日前线,在军队中积极开展抗日宣传鼓动工作。在江西信丰组织策划过中国抗战木刻展和世界木刻展,与罗清桢一起主编《华光日报》(附页)战地真容画刊。1943年在赣州《正气日报》任美编。后来荒烟独自一人转战上海、台湾、香港,从事木刻运动。
1947年荒烟到台湾和朱鸣岗、黄荣灿一起在台北受到“2·28”事件的洗礼,当时他并没有来得及去直接表现“2·28”大屠杀事件,但已经产生了要表现这一题材的强烈愿望,同年下半年他到了香港,创作了《一个人倒下,千万个人站起来》这件作品,作品也包含了讴歌台湾民众“反抗独裁争取民主”的心声。
1949年,他从香港到广东东江纵队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我也从香港回到广州,曾亲眼目睹荒烟身着解放军的服装,并与他一起合影留念,他仍然是沉默少语,笑容满面……
荒烟是一个很内秀的人,他与作家萧红曾有过一段珍贵的友情,他通过端木蕻良的介绍,与萧红通信往来,并为萧红的小说《生死场》做了木刻插图;萧红亲自为《惜别》插图题了字:“二里半的手在羊毛上惜别,他流泪了的手最后一次摸着羊毛。”荒烟将题字刻在插图上一起拓印出来,发表在1941年8月出版的《时代文学》第三期上。荒烟一直想为萧红刻一幅肖像,端木蕻良便将两幅萧红的照片寄给了荒烟,可惜荒烟一直没有收到。
1950年荒烟在北京与端木蕻良第一次见面,谈及往事不胜感慨,萧红早已不在人世,这成为荒烟终生的遗憾。
荒烟进京后成为《光明日报》的一名美编,他数十年如一日干着编辑本职工作。业余坚持他的版画创作:《汉水铁桥工地》《挖沟去》《炼铁炉大修》《北京鲁迅故居》《曙光》《春雷》《花卉水印系列》等作品都是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他的版画仍坚持“惨淡经营”“精雕细刻”的作风,无论是黑白木刻还是套色版画都透着一股典雅、高贵、淳朴、自然的气质。
荒烟人品温和忠厚,艺品严谨笃实,荒烟一生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在十年动乱中,为了避免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不幸,他主动把自己的木刻原版销毁,这让我想起了他的师兄罗清桢因贫病交困将自己心爱的木刻原版拿去烧火取暖一样令人心痛!让我们记住中国新兴版画先驱中有一位静默而辛勤的耕耘者,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木刻家——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