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9.1分新剧,会成为下一个《绝命毒师》吗?
如果你和我们一样,曾经是《绝命毒师》铁粉的话,想必也不得不关注到最近的这部好剧。那就是由“老白”布莱恩·科兰斯顿主演的美剧《法官大人》。
老白在本片中扮演一位受人尊敬的法官,因此也有好事者将本剧尊称为:
不过,如果你是冲着老白来的,想必看这部剧的开头,会觉得有一丝困惑。因为本剧的第一场重头戏,与他无关。一个刚刚从父亲那里得到礼物——一辆非常珍贵的复古摩托车——他兴致勃勃地骑着自己梦寐以求的“爱人”,上了路。
另一个则在母亲忌日这一天,开车经过黑人社区,却被一群来势汹汹的黑人围堵。他慌忙开车跑路。
然而车快没油了。他的哮喘也发作了。他一边躲避后面的追车,一边匆忙地伸手去摸掉到地上的气雾剂瓶——摩托车上的男孩飞了出去。没错,就是刚才那位欢天喜地、第一天坐爱骑兜风的男孩。
肇事的男孩试图打911求助,但由于哮喘,他说不出一句话,只能绝望地喘息。而被撞的男孩委顿在地,嘴唇颤抖,呼吸急促,被撞得骨折了,小腿诡异地弯曲着。肇事者跌跌撞撞地冲过来,低下头,想要听伤者在说些什么,结果一大摊血从对方嘴里喷涌出来。
这一幕,真实,赤裸,充满了视觉冲击力,却仍然透着某种血腥的平静。
往下看,原来肇事者的父亲,就是“老白”布莱恩·科兰斯顿扮演的法官大人。他在法庭下公正,温和,专业,敏锐,在小镇上被万人敬仰。但讽刺而可怕的是,被儿子撞死的人,却是本城黑帮大佬的儿子。死者的父亲穷凶极恶,残忍而阴沉;唯独在儿子面前无比慈爱。这位父亲的扮演者,大家也不陌生,就是迈克尔·斯图巴。《大西洋帝国》中赫赫有名的犯罪头子阿诺·罗斯汀;《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甜茶慈爱的教授父亲。有这两位好演员坐镇,我们就知道这部剧的品质会是如何:不动声色,摄影极佳,有种犯罪片式的质感:写实,阴沉,暗流涌动。讲述了一宗赤裸的、阳光下的罪恶。不得不感慨人家美剧的制作水准:从摄影、剪辑和配乐,完全都是电影级别。既细腻又凌厉,张力十足。而另一方面,人物的处境,从第一集开始,就发生了一个非常讽刺的反转:
穷凶极恶的罪犯,却因为儿子的死亡,而变成了悲痛欲绝的受害者。
某种程度上,你会感受到这部剧跟《绝命毒师》的相似性。和老白一样,法官大人也是个好人。甚至于,这一次他并非一个普通人,而是小镇中有身份、有地位的大人物。并且,他本身是无辜的,没有犯任何错,他的出发点完全父爱。甚至于,原本他的确已经打算让儿子去自首,但是在发现受害者是谁的一瞬间,他就明白,此事绝对不是“自首”能够善了的。于是,拳拳父爱之心,反而令他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为了掩盖罪行,他注定要用一个谎言去填补另一个谎言,余生都活在无法填补的黑洞里。
剧情始终是多线并行,是一部野心极大的、贯穿新奥尔良社会各阶层的群戏。乍一看,按第一集的故事走向:两位父亲,高手过招。一个试图掩饰真相,一个试图找出凶手。但是,打开第二集,你就会立刻发现,这部剧的格局,不止于此。问题的核心从来不在于「真相」——因为真相,实在是,太简单了。老白这次又有一个拖后腿的儿子:他在整个肇事逃逸的过程中,堪称是错漏百出:例如,在犯罪现场搞丢了自己的呼吸器,撞完人居然还跑去加了个油:成功收获一大把目击者。他实在无法忍耐痛苦,直接把这件事跟自己女朋友坦白了——顺便一说,他女朋友还是自己学校的美女老师。
有这么一个缺心眼的儿子,就算你爸爸再厉害,也搞不定啊。虽然你会觉得这小子很废柴,但设身处地,他本来也就是个十几岁的美国青少年,的确也没有那么强大的心理能力,能够接受自己杀了人的事实。
得知此事的市长候选人,飞快地为这宗肇事案,找到了第三个人来顶罪:这个可怜的替罪羊,同样只是一名十七八岁的青少年。更微妙的是,他恰好也是一个黑帮小弟,还偏偏来自于是死者父亲的敌对帮派。于是故事讲到这里,就已经不再是受害者与被害人之间的猫鼠游戏。它变成了帮派之争,也变成了警队与黑帮之间肮脏的交易。市长竞选人,正义的一方,反而要栽赃嫁祸,反而要通过扶持黑帮,来打压另一个黑帮。由一场车祸,一桩悲剧,却衍生出了一场政治博弈,权势之争:权力能够让人将黑的说成白的,谁还会在乎凶手是谁,是黑人还是白人,是小混混还是法官之子?
三集看下来,基本上你会跟我一样,觉得既震撼又炸裂,根本猜不到剧情的下一步会怎么反转。高潮迭起,节奏快得飞起。矛盾始终在转移,从一场车祸,马上被升华成了更严重的内容:政治、阴谋与罪恶。既有多线并行的紧张和悬疑感,又有那种多条线汇聚在一起时,酣畅淋漓的高潮感。但另一方面,你又会觉得,这部剧对于情绪的把控,是极其细腻和精准的。例如,故事最开始,借由一场车祸,这部剧描述了一种非常具体的痛苦:看似事件双方都没有做错,甚至于事件双方都是受害者。但事情就是在各种意外的推动之下,像一辆脱轨的列车,慢慢滑向了最糟糕的可能。
可是,仔细一想,到底是在为什么付出代价呢?是自己的错误,还是无法控制的命运?而剧情往后,从第二集到第三集,则充满了猫捉老鼠的张力。步步为营的法官大人,被迫夹在警队和罪犯之间,成为一枚政治的棋子。他的处境岌岌可危,他不得不用一个谎言去填补另一个谎言。你会觉得,编剧简直就是拿捏人心的大师,怎么能用寥寥几句对话,就把情节的张力拉满,写得那么惊心动魄呢?
但下一句话——他又像开挂一样,编造了一个非常高明的谎言,逆转了局面。我们都代入了法官,我们都知道他有罪,但都为他提心吊胆,,都不希望他被抓住——这正是那种,当主角是坏人时,最为微妙的、罪恶的快感。而这,某种意义上,其实也正是法官本人,在这宗案件里扮演的角色。
当然,到最后,你会发现,这部剧的落脚点,还是在「人性」。他扮演的是一个法官;而他所扮演的法官,又无时不刻不在演戏。如何让观众区别这两者?这种戏中戏的尺度,非常难以拿捏。少了不好看,多了看不懂。但是他始终拿捏得相当之好。首先他是沉稳的、诚恳的、可靠的。这是一个令人信服的法官形象,他站在那里,自然有一种做法官的公正和威严。随着剧情的进展,他慢慢走下神坛,原来他很消瘦,很疲惫,甚至于是脆弱和痛苦的——因为他被迫从好人,变成了“坏人”。然而接下来,很厉害的是,他又很巧妙地利用了自己的脆弱和痛苦,去取信于人。于是这个时候,脆弱和痛苦,反而变成了一种假面具。他的眉眼之间,总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阴沉。他是一点点地将自己人性里的恶里面诠释出来。非常细腻,非常真实,简直令人不寒而栗。我也相信,他所塑造的法官大人,会成为他的另一个经典形象。在一开始,你会觉得,他是个非常无辜的父亲,被迫卷进一宗车祸里,被迫背上罪名。他是一个非常老练、甚至于冷酷的撒谎者。他是一个玩弄人心的大师。哪怕拥有上帝视角的观众,也根本无法看透他的内心。当他的儿子还在痛苦、纠结、为良心所困扰的时候,他飞快地接受了自己的处境,转换身份,变成了一名罪犯。再往后看,你会明白,为什么法官这么工于心计,这么会撒谎呢?恰恰又因为他是法官,他总是在观察别人,总是坐在庭上,判断、审查他人的谎言。于是,轮到他的时候,模仿变得如此简单。没有人能够识破他的谎言。这一层面上,其实这部剧所拷问的是所有法官、甚至于所有警务人员的内心:——在无数个与罪恶为伍的日夜里,在无数次见证血腥、谎言和暴力的日夜里,他们真的能够守住自己的内心吗?还是说,他们其实就像剧中的这位法官大人一样,早已经迷失,早已经被同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079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