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最火爆的高分专业,越来越劝退了(2)
“我们会一直在工地吗?”
李伟所在的工地离长沙市中心大约20公里,这片区域的大道两旁,不到一两公里就排列着新楼盘。
每栋楼每天都会有些不一样,追赶着整个城市扩张生长的步伐。
走近那些还未建成的楼房,才能注意到高楼下有些临时板房。这里是李伟和同事平时办公和生活的地方。在这里,两层楼的板房被建成了一个“回”字形,南边是办公区和食堂,东面是会议室,北边是宿舍区,再向外是建筑工地。通常到了晚上12点,办公区关灯,宿舍区才会亮起灯。这儿离地铁站不算近,附近热闹的商圈不多,项目上约50个伙伴,除去家在本地、要回家照顾小孩的,大家聚在一起,成了方圆几里最热闹的圈子。李伟每天会在办公室呆到晚上12点,再回宿舍洗漱休息。随时待命、整理施工日记、写材料是原因;打会儿游戏、上网冲浪、和家人女朋友打个电话,也是原因。工程部每月能轮休4天,但即便是休息日,李伟也没法真正和工作切断联系,一是电话依然会遥控他,二是在长期累积的疲惫面前,想做的事慢慢被消磨掉了。大学的时候,李伟喜欢拍东西、倒腾视频,来到项目上,刚好甲方有要求拍摄工地情况,每隔一段时间,他就满市区跑,用无人机拍不同项目。能出去转转是挺开心的,但如果不是任务,如果能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开心会更多一点。李伟所在项目的附近,多是还未开发的土地,或正在建设的新楼。
项目上既是工作的地方,又无缝衔接着工作外的生活,总是分不清自己到底下班了没——这是大家普遍的状态。综合办的菲菲也喜欢每天在办公室窝到12点后,她算过,早上八点半上班,晚上两点睡也没问题。因为她完全可以8:25起床,走几步路就能到办公室,不会迟到。菲菲在办公桌旁有一个木制长桌,上边摆满各种瓶罐盘碗。她专门买了一个方形架,架上的不同形状花纹的小花瓶养着绿萝,四个茶罐分别放有玫瑰、陈皮、桂花茶和白茶。其中两罐的盖子上还坐着黄色的小南瓜,南瓜分三种,黄色、绿色和橙色的,菲菲研究过,只要不破坏它们的外皮,这些南瓜可以一直放着不会坏。有两个佛手瓜就是因为外围被磕过,所以有点要腐烂了。除了长桌上零食圆盘中的奶枣和薄荷糖,菲菲工位上有前几天去五一广场买的酥饼,对面小桌子上有新鲜的橙子,抽屉里有抹茶夹心饼干、百力滋、辣条,冰箱还有汤圆饺子,放进养生壶里就是美味温暖的夜宵。办公室的各色小物件,包括墙上的四五张易烊千玺海报,都是菲菲和同事一点点收集进来、精心布置的。有时买了新的零食,菲菲会分给其他部门的同事,然后顺带骂一下李伟,有吃饭聚餐都不叫她和子珊。子珊和菲菲住同个房间,她们两个组成了项目里五分之二的女生阵容,女生则组成了工地上难得的一抹亮色。俩人都是95后,用着一对微信情侣头像,虽在不同部门,但有空会串个门聊聊天,休息时结伴离开项目出去玩。下班后的晚上,串门唠嗑的队伍会从女生之间扩大到玩得好的几个同龄人。发薪日会是群聊队伍最庞大、氛围最火热的一天。先是人人各自报当月身价,钱包最鼓的那个人,当仁不让要请大家吃饭;要是谁对奖金、五险一金有疑惑,大伙便传阅起他的工资条,一点点帮他分析,哪项扣多了,哪项给少了。同龄人们还有另一个暗搓搓想搞起来的“项目”。李伟同部门的阿强进工地后一直单身,有天,同事拿阿强的手机,半夜找子珊聊天,约女孩出去看电影。但到第二天真要上战场时,阿强怂了,反倒说自己没时间。难得的工地偶像剧也就搁浅于此。除了这些偶有的波澜,工地上的生活简单平静,远离过多的繁华喧嚣,大家也变得容易满足,加完班能撸个串,李伟就觉得很快乐。这里包吃包住,基本没有太多生活开销,有人工作两三年买了车,每月还个车贷,算是为数不多的消费。生活在项目上,就像身在一处离陆地不近也不远的小岛,这里是城市,又和城市保持一定的距离,有自己的运行轨迹。大多数人早上从宿舍起床、洗漱,去办公室,去施工现场,去食堂吃饭,再往返办公区和现场,最后回到房间。在这方圆沿着顺时针方向完整地走一轮,一天就过去了。一天是模糊的,大家更习惯把耗时几年不等的“项目”作为时间单位。子珊向菲菲打了个比方,“我们因为同个项目认识时,可能是20岁出头。下次再碰到一起,说不定都有孩子了”。两人也免不了有所思,会在工地待这么久吗?未来应该是这样吗?
“提桶跑路”:
考公务员?转计算机?
2017年毕业后到现在,学市场营销、主要做行政向工作的菲菲一共跟过三个项目,第一个在南昌的赣江新区,方圆十里没有超市,周围都是土和荒草;第二个更偏,有次挖土挖出了只大乌龟,出门的路上会不时冒出一条蛇,要等蛇走了,人才敢走。在外界看来,工地上的工作对女生来说并不是个“好选择”,尤其对学的就是土木这行的子珊来说,问号就更大了。她大学所在的工程造价班,由于偏向经济管理,同学院别的班四五十个人一般只有三四个女生,她们班的女生能达到半数。但不管人数是多是少,她们在这一行面临的机会都一样少。子珊班上成绩第一的是名女同学,找工作时,也还是多亏老师的推荐,才得以不被立马筛下去。因为许多公司的招人标准是“只要是个男生,成绩过得去”。专业是家里帮选的,说是好就业、好赚钱,这也是土木类专业在很多人心中的印象。当时也不知道自己该选什么,子珊便听了。
工作后,她的电脑里其实一直存有一份公务员考试报名表,时不时会打开来看,但没填上信息,又一次次地关掉,继续忙手头的工作。子珊搜过她所学的专业,公务员对口岗位是0,想过离开,但迷茫和当年选择专业一样,不知道去哪里。项目上来来去去的人并不少,菲菲遇到过以编制身份离开,后来又以劳务合同回来的人,“大概是出去转了一圈发现还没原来好,太远了又跳不动”。“入坑”这件事,几乎没人说是“自愿”的,不分性别。实习生小杰读的是本地一所建工类中专,而且是以文科生身份进入这门老牌理工科专业的,他调侃自己读了个交钱就能上的学校,虽然学了两年专业理论,但其实是啥也不懂就来了项目,在工地上从头开始学。地质工程专业是李伟的最后一个志愿,这和他现在的工作其实也并不对口。他的同学中,最对口的是去云南做地质勘探,常年呆在野外,比住宅工地艰苦得多。但那哥们没做多久就跑路了。即便是在城市里的项目,李伟身边遇到过还没真正上工地、签合同之前就跑路的;有的干了一两个月,不适应工作强度和环境,于是辞职。没有哪一行的人不会吐槽自己的所得比不上付出,但可以说,在互联网996出现之前,土木或许才是那个007始祖。李伟现在每月工资六七千,加上五险一金能再多个一千,在项目上算同工龄中靠前的,和其他热门理工科相比则是另一回事。最忙的时候,两三个月前搭建样板房要早上6点开工,一直干到晚上12点,抢工状态持续了半个月,没有所谓加班费可言。他平时关注了一个同在工地搬砖的视频博主,每刷到一条更新,他都忍不住来一句“太真实了”。博主算过一笔账,如果按月薪6000来算,平均每天在工地上的工作时间为十三四个小时,除去休息日,时薪大概是15块钱。如果把这一时薪代入每天工作8小时、有双休的条件,算下来,一个月只有不到三千块。还有人说,土木人在网上询问出路,答案无非就两种,一是提桶跑路,一是转计算机。十多年前基建行业飞速发展,高校扩招规模不像现在这般膨胀,麦可思发布的2008届本科生就业趋势排行显示,土木工程专业连续两年就业率排名第一,在诸如同济、华工等名校也是高分录取的王牌专业。如今它的境遇的确变了。录取排位肉眼可见地退后,今年,清华大学对土木类专业做出调整,该类专业将不再以一批次招生,只在提前批和贫困批招生,且不允许转专业。专业里的top级高校尚且释放出这样的信号,风向不言而喻。老牌专业被唱衰、被劝退,新宠行业也卷得疯狂,有2021应届毕业的网友调侃,土木已经算是不太卷的行业了,想就业都能就业。只是没法像从前最红利时期那样,比如在工地迅速实现“三总五项”,年入百万不是梦;顶尖学校毕业生初入设计院,就能以二三十万的年薪傲视同龄人。在一个“谈谈土木工程专业就业与出路”的贴吧贴子里,有资深博主分享了身边毕业6年在工地做到技术总工,如今年入50万+,正朝着90万+的项目经理攀升的例子。不是所有人都能被红利时机选中,或刚好选中了风口专业,一飞就飞到了最高处。工作两年多,李伟从见习施工员做到主施工员,也成了工程部的主力,和其他三个同事一起被大家叫做“四大金刚”。中途也有过提桶的念头,后来遇上疫情、就业形势有变,计划也有变。日常的一切是劝退因子,也像是层层腻子,一遍一遍地刮涂着内心, 把它变得结实又平整。
他希望能继续往前走,做到项目上真正的四大主力——项目经理、生产经理、技术总工和商务经理中的一员。平日每个早上,李伟到施工现场的第一件事,就是从最底层,徒步爬上最新建好的楼层确定进度,并沿途检查各个角落。只有每步都踩得没问题,,一栋栋楼才能交付给将要安家于此的人。最近李伟要爬上20多楼,再过段时间,他就要到达最高那层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084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