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禁止燃放烟花的第4年,我在这些地方又找到了扑面而来的年味儿!
△图源:@下下站柏林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过年没有年味儿了,烟花爆竹不能放、春晚成了抢红包的背景音、团聚的日子不过是换个地方抱着手机刷不停……那些充满欣喜、欢乐的年好像永远存在于记忆中,但是很多东西像血脉一样流淌在血液里,你可能没有在意,但它一直都在。跟着气味儿、习俗偷偷就冒出来了。天津人过年的“老话”有很多,像“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转”……都离不开吃的。
天津有着和北方一样的传统饮食习惯,过年都离不开面食,从“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这天开始,一屉接一屉的发面馒头就没停过。那一天大人小孩都聚在一起,忙着煮红豆、卷枣卷、包糖三角……手巧的老人能把这些面食捏成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小孩子们喜欢凑在旁边帮着剪刺猬的刺,一不留神就把皮给剪漏了,被大人赶出去玩。蒸好的面食还要“打”上红点,然后储存起来,一般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甚至吃到出了正月。除了面食,家家户户也开始准备肉类的美食,鸡鸭鱼肉都先焯好水,煎煮烹炸一一安排,一连几天整个胡同都是香的!
这家在炸带鱼,那家在炖肉,再往前走走细细一闻,是熏制肉类的焦香……光闻着各家窗户里飘出的香味儿就知道,年马上就到了!都准备好了就等着大年三十了,和大多数北方城市一样,不论年节都爱吃饺子,大年三十的这顿年夜饭里必须有,其中最传统的就是津味素。豆芽菜、香菜、馃子、粉皮儿、麻酱、酱豆腐、香油……这样的素馅饺子是天津独有,在别的城市绝对吃不到,在饺子里包上一块糖或者硬币,谁吃到就象征着新的一年都充满福气。大人们包饺子的时候总是会悄悄的做上记号,出锅以后把包了“福气”的饺子放到孩子们的碗里,吃到的时候小孩子欢呼雀跃,大人看起来更开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126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