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成为“讨好者”,给孩子物质奖励大有技巧!
前段时间分享了孩子在逛街时要东西的一些做法“妈妈,我就要这个!”,很多朋友对文中提到的“奖励制度”特别感兴趣。
其实我也考虑过让妞妞酒酒攒笑脸贴纸,兑换礼物,但却还没有这么做,说说我的一些担忧点啊。
贴纸奖励大概是我们最常用的育儿工具了,给小红花、星星奖励……这些奖励对孩子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不吼不骂,不用叽叽喳喳,一给贴纸,孩子就愿意改正、做好!
而“笑脸基金”这种做法还要更高级一些,因为不是即时满足,需要攒够贴纸才能兑奖,所以它对孩子行为的约束比“单给贴纸”更有效,还能顺便培养孩子的成本意识。
网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款“奖励表”还设置了年度目标、年度家长评估、还有年终奖……感觉是要实行幼儿园绩效考核制了
我身边很多成功的例子是,孩子在攒贴纸的过程中,慢慢就忘记了要奖励这件事,发现了其中的乐趣,所以不用爸爸妈妈提醒,就能自己记得做了,省心、方便又好用!
用小马桶上厕所、自己穿衣服、玩玩具、读绘本……我们有太多想让孩子养成的好习惯了。所以笑脸基金对孩子,对家长都有很大的诱惑力。
但这是引导得当,最最最理想的情况,奖励制度不一定能帮孩子养成好习惯,身边也有很多“短期用效果特别好,但用不了几天就没效果了”的例子。
△很多评价都是“孩子三分钟热度”
而且奖励制度常常自带弊端,比如妞妞的一个小伙伴曾有一段时间,模仿大人的奖励行为,用零食来“交换友谊”,常用句式是:“如果你……我就……”。而当和朋友闹矛盾时,就会把自己平时藏起来、不分享的零食和玩具拿出来“求和好”。
所以,奖励的度应该怎么把握呢?它会降低孩子的自驱力吗?它适合培养所有行为习惯吗?
我想,如果是孩子本就该自己的完成的事,或者善良的行为,刷牙读绘本、扶老奶奶过马路、救助小动物,对人友善,都要问一句“你会给我贴纸吗”,事事和大人谈条件,那就得不偿失了。
再则,奖励制度的效果确实也因人、因事、因时而异。比如妞妞学校的老师让我们每天“阅读打卡”,并奖励孩子贴纸,我却发现,妞妞完全不需要任何“奖励”来坚持阅读——打卡和贴纸完全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但是,酒酒从幼儿园得了老师的表扬,给他手上盖一个印章,或者妞妞弹钢琴,完成后老师给她一个贴纸,对孩子们来说,还是有很鼓励意义的。
所以,奖励制度应该怎么引导,能用多久,什么时候需要退出呢?
这样一想,在施行“贴纸奖励”/“微笑基金”这种育儿小工具之前,我们还需要做不少功课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其中的一些门道吧。
想先写在前面的是,类似的奖励形式不是懒政,不是那种可以一成不变地套用到底的模板,需要我们理解背后的逻辑,耐心地在过程中不断改善,找到适合孩子的版本哦。
赞扬,笑脸贴纸,以及让孩子做“今天最重要的人”,这些都可以是有趣而无害的育儿形式,前提是它们不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自尊取决于外在的评价。
但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孩子可能就会变成“讨好者”或“总是寻求别人认可”的人。他们就学会了通过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而不是学会自我评价与内省。
——《正面管教》
乍一想,给贴纸、给糖其实很像对孩子的贿赂,”给你一颗糖,你就不能哭哦“,“如果你马上起床的话,放学我就带你去买新玩具”。
积分奖励制是更高级的做法,孩子集满一定数量的星星贴纸、小红花,就能被满足一个事先和大人商量好的愿望。因为不是即时满足,所以这种方式对孩子行为的约束更有效。
大家普遍认为,贴纸奖励的风险主要有这几点:
1.会降低孩子的自驱力。
2. 过不久,原本的奖励就不好使了,父母需要用更大的奖励去“刺激”孩子。
3. 孩子会频繁地父母讨价还价,谈条件。比如开头的例子“如果我乖乖地自己读绘本,你会给我一张贴纸吗?”
我们很无奈,明明“养成好习惯”是一件对孩子好的事情,现在怎么越来越像一场交易了?
来看看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背后的逻辑是,贴纸变成了一种强大的心理工具,它改变了孩子的动机——他们愿意为了奖励好好表现,“暂时地”养成一个好习惯,但不是真正意识到了这件事会对自己好。
说得直白些,每种被标签化的好行为都有了实际的定价,它的价值会暂存在贴纸和之后孩子希望换取的礼物中。
用行为经济学来解释,奖励制度中,孩子潜意识会询问“这对我有什么价值?”,这会把教育重点从“感性的关系层面”,转向“理性的商业层面”,这也就降低了孩子的自驱力。
有很多研究可以证明这个观点,很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斯坦福大学的绘画实验。
研究人员让一群孩子用画笔画画,并告诉其中一部分人,现在画画能得到一份精心准备的带红丝带和金色星星的证书哦!结果是那些被告知有奖励的孩子实际上比那些没有得到奖励的孩子画得更少。几周以后,他们对画画的感兴趣程度依然比没有被许诺奖励的孩子更低。
另一项研究告诉了我们原因,当我们告诉孩子做某事会得到奖励时,他们大脑中关于"乐趣和快乐区"区域的活动度会大大降低,而"工作区"的活动度会大大增加。
前面提到的,都是奖励贴纸不好的方面,但贴纸奖励是不是不能用呢?我觉得不是的,这些弊端都可以作为奖励贴纸的“使用指南”。
如果注意方法和尺度,奖励贴纸是种非常简单高效地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途径,毕竟四五岁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他们很难真的理解“学习让人进步”,“读书让我有文化”这种抽象的道理。
举个例子,有一天妞妞钢琴课结束后,我问她,今天练得怎么样,顺利吗?妞妞不好意思地告诉我,她表现没有之前好,因为今天老师没有给她贴纸。
后来我问了老师,老师却告诉我,,其实是贴纸用完了 没有想到孩子是如此看重贴纸鼓励的。
为什么妞妞读绘本不需要贴纸鼓励,但是弹琴却需要呢?我想原因可能是,在读绘本的过程中,妞妞早已发现了乐趣,但是弹琴的技艺精进太慢了,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一些小鼓励。
有时候,通过贴纸这种即时行乐的形式,孩子就有足够的动力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确实是双赢啊。在使用得当的情况下,奖励会让孩子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并激励他们勇敢面对挑战。
关键在于我们需要清楚,奖励贴纸只是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手段和工具而已,不是什么地方都需要用,也不是简单套用了事。
让孩子的关注点从最开始的得到奖励,转移到感受其中的乐趣,认识这件事为什么好、为什么对自己有帮助,找到能激励自己不断坚持的内驱力,才是在运用奖励机制中,父母背后要做的努力。
使用奖励机制,可没有它看上去那么简单哦。
1. 哪些事值得被奖励?
我们有太多迫切希望孩子养成的好习惯了,自己刷牙、用小马桶上厕所,做家务、安静地玩玩具……如果一张奖励表能把这些好习惯打包,一次性全搞定该多好啊!
但是,用奖励制度时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它每次只适合单项,最多两项习惯的养成。
想想看,我们都很难坚持和孩子待一起时,少玩手机,仅仅这一项就那么困难,那么多条条框框,孩子遵守得过来吗?这也是淘宝很多“行为自律表”最大的问题。
一次性实行太多目标还有一个缺点是,容易让孩子感到没有自由,在被大人控制,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所以过不久出现和父母讨价还价,凡事先“问好处”的情况就不难理解了。
2.清晰地描述这项好习惯是什么样的。
用肯定句描述你想要孩子做什么,确保这个要求是孩子能理解的具体行为,比如“每天读半小时绘本”,而不是“不看动画片,做别的事情”。描述这件事的细节,比如"从卧室地板上捡起所有玩具"就比"整理卧室"更清晰。
比如下面这张表,将如厕训练被分解成了小项的步骤:上厕所,擦屁股,冲厕所、洗手、干手。这样孩子执行起来就特别清晰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如厕训练表
还有一点我觉得还需要注意的是,奖励制度更适用于特定的行为习惯,而不适合善举,因为贴纸奖励可能会影响孩子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比如妞妞的那个朋友,她开始用“奖励”来和朋友交往,当你注意到孩子的这种行为,就要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给孩子的“奖励”是不是得当了。
研究也表明,如果在孩子帮助别人时,比如帮同班小朋友收拾玩具、合作、分享时(亲社会行为)提供奖励,孩子以后可能会减少帮助他人的善举,削弱孩子的爱心,也就是变得自私。
大家看上面这些奖励贴纸,什么叫善良、宽容大度,保持自信、机智勇敢?这些品质都很难用一两句话讲清楚,与其用“奖励”,不如就具体的事情对孩子进行口头表扬。你们可以有更加深入的讨论,更容易让孩子理解到这种行为“好”在哪里——肯定不能是好在会得表扬、得奖励上。
3. 奖励什么礼物?
选礼物是很让人头疼的问题,因为如果“定价”做得不好,孩子的“胃口”可能会越变越大。
选礼物的原则是,礼物一定是孩子感兴趣的东西,这样ta才会有动力去争取这些奖励。
上个周末,我带妞妞去逛街,路上我跟妞妞讨论起我们为什么要工作,以及为什么要存钱。我问妞妞,有没有什么是她想要存钱来换取的。妞妞说她没有任何想要的东西。
于是我想,奖励,其实也不一定需要是像玩具、零食之类的物质奖励,我们也可以把奖励换成非实物,额外的特权或者做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
多讲一个睡前故事;
周末去动物园玩一次;
可以穿妈妈的衣服一天(任选!);
邀请孩子的好朋友来家里做客……
用这些有新鲜感的事代替奖励玩具,孩子会更加期待,也让你们的生活变得更有趣呢!
原因是物质奖励是父母的权威下得到的恩赐,而精神奖励则是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这是对孩子而言更有意义的事。
如果还是想选用“有诱惑力”的物质奖励,尽量选便宜的礼物,比如和孩子商量,挑一个50元以下的礼物。也可以参考我们办公室妈妈的方法,把决定权交给孩子,直接采用市场定价:一个笑脸值10元钱,孩子可以自己决定要买什么东西,只要买得起就给买,这时还可以顺便向孩子植入成本意识。
但缺点是,孩子可能会买回来一堆不实用(大人不喜欢)的东西,比如面料不舒适的裙子,丑丑的玩具,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尊重孩子的选择吧。
另一个原则是,尽可能选择短期奖励,特别是对于年龄偏小的孩子来说。大多数孩子一开始很迷恋收集贴纸,但是新鲜感会越来越弱,这时如果兑奖时间望不到头,那做起来多没意思啊,孩子很容易中途放弃。
4. 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引导孩子找到内驱力。
我觉得第三点是最重要的一点,在实行过程中,怎么带孩子找到目标的内驱力,感受其中的乐趣。
我们要明白,奖励机制总有退出的一天,用贴纸奖励去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是结果,让孩子养成长久的习惯才是目标。如果只是简单的服从规定给奖励,那和训狗有什么两样?奖励制度就没意义啦。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如果不做会有什么后果,这些是我们需要重点向孩子解释的,去强化行为本身,让孩子理解这样做的原因。
比如为什么我们要收拾玩具?因为”不好好收拾,就会找不到玩具”,“踩到玩具,脚会痛”。用孩子能理解到的自然结果,去灌输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件事。
另一个可以成为孩子动力源的,是父母的关注和鼓励。
即使孩子没有达成今天目标,没得到贴纸,也要不遗余力地表扬孩子“比昨天做得更好了哦!”,鼓励孩子明天再接再厉。赞美孩子努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只要能坚持这样的过程,就能越来越接近成功。
当孩子感受到对所做之事有更多的控制感时,他们就会发挥出更多潜能,包括收拾玩具这样的小事也是这样:我是玩具室的小主人哦!我还是让妈妈骄傲的孩子!本质上这些都是孩子收拾玩具的动力源。
我们还可以时不时准备点约定之外的“惊喜奖励”,来营造新鲜感哦。
5. 当孩子逐渐养成习惯时,慢慢取消奖励,用表扬来代替。
既然奖励是帮助孩子养成习惯的方式,那么当习惯养成,就应该慢慢地退出奖励制度了。
比如以前是“每天收拾好玩具,可以得到一张贴纸”,现在可以变成“两天都自己收拾好玩具,可以得到一张贴纸”,并给予表扬和拥抱。
身边很多成功的例子是,孩子在攒贴纸的过程中,慢慢忘记了要奖励这件事,发现了其中的乐趣,不用爸爸妈妈提醒,就能自己记得做了。
但是每个孩子的性格和情况不同,贴纸奖励只是其中一种育儿技巧,也许它对你家孩子就完全无用,也可能特别受用。比如我家姐姐就对奖励不敏感,而弟弟就会主动求奖励,并且一个合适的奖励能他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持他去坚持完成对自己有极大挑战的事。
孩子的成长总是和立规矩、守规矩息息相关,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对孩子多长一双眼睛,看到坏习惯的同时,也能看到真正看到他们内心的需求。请记得多给孩子一些耐心,时刻关注孩子的反馈,让孩子来影响你的育儿方法。
你家用过“奖励表”吗?最后效果如何呢?在留言区分享你家的经验心得吧~
- END -
如果喜欢,请转发分享:)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到其他公众号,
请在评论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关注“夏天的陈小舒”,
回复以下关键字,就可以看到对应的推送啦
回复【怀孕】备孕知识、孕期疼痛、孕期营养、孕期美容 等;
回复【哺乳】开奶、母乳不足怎么办、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药 等;
回复【奶粉】配方奶知识及奶瓶喂养;
回复【乳腺炎】涨奶、母乳过多怎么办以及如何挤奶喂养;
回复【湿疹】了解婴儿湿疹;
回复【生病】关于感冒、打鼾、发烧、咳嗽、便秘等幼儿常见病;
回复【睡觉】婴儿睡眠知识综述、新生儿睡眠安全等;
回复【头型】如何塑造宝宝的漂亮头型;
回复【食谱】辅食食材与食谱目录;
回复【儿歌】儿歌精选与推荐;
回复【绘本】绘本推荐、书单、亲子共读等;
回复【双语】双语、英语学习;
回复【刷牙】儿童牙刷的选择,刷牙方法,牙膏用量等;
回复【语言】语言学习、语言发育迟缓;
回复【蒙特梭利】蒙特梭利游戏;
回复【生长曲线】正确解读生长曲线,判断孩子的发育状况;
回复【不吃饭】孩子不吃饭怎么办;
回复【辅食】了解关于孩子辅食添加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