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倾听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福气
关注家长必读
每天读点有用、有趣、有态度的育儿干货
来源 | 家长慧(ID:)
会倾听的父母,是孩子一生幸运的底色。
每位父母都爱孩子,我们常说“我是为你好”,却从未想过孩子需要的是什么。
曾看到这样一个视频:
孩子问爸爸:“爸爸,你说人鱼小姐能飞吗?”
爸爸继续手中的工作,大声斥责:“脑子天天乱想什么,好好读书。”
孩子将做好的小花送给爸爸,却被贴上“一天到晚瞎折腾”的标签。
爸爸的不倾听、不作为、不在意严重打击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好奇心,孩子面对学习不再积极主动、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
孩子大声呐喊,希望得到救赎,得到的却是“我们都是为你好”的回答。我们总是以过来人的身份强势主导和安排着孩子们的人生,一步步将其推进深渊,却不曾真正倾听过他们的心声。
武志红老师曾说:“生命力如果被看见才是好的生命力,才能有创造有向上,但如果生命没被看见,那将会生出愤怒的负面情绪。”
所以,看到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是我们读懂孩子的保障,是我们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不被倾听的孩子,
内心都有一颗“毒瘤”
上帝赐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是为了让我们少说多听。亲子间的交流应从倾听开始,倾听是爱的表达,也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
《第二次也很美》中豆豆机智勇敢是大家的开心果,却常常因为没有被倾听而被贴上“捣蛋”的标签。
豆豆在学校因打架被叫家长,面对大家的指责,豆豆哭着诉说:“你们大人就爱撒谎,为什么我妈妈的电话打不通,我都跟别的小朋友打架了,她都不来。”
原来,家庭离异让豆豆缺失安全感,打架只不过是想让妈妈来看自己。
我们总说孩子不听话,那是我们没有走进孩子内心的结果。若用心倾听,全面了解孩子,你会发现他比想象中更爱你。
晚饭后,豆豆抢走奶奶的点心,,将家里弄得一团糟,被叔叔批评教育并罚站反思。
其实孩子沉默和反思的背后是一颗充满善意的心,原来豆豆是担心奶奶吃甜食牙疼,所以抢走奶奶的点心。
孩子的每一次不听话,都是我们没有认真倾听,生活为我们开出的“罚单”。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所有的以爱之名,缺少了倾听,都会变成伤害。
爱德华说: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专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讲民主等因素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与人生。
每个人都希望被理解和爱护,孩子们也不例外,给孩子最好的爱是换位思考、感同身受。
《少年说》中,周孟琳妈妈为她报了许多特长班,充满热情的非洲鼓班,矫正视力的乒乓球班。
孟琳说:“这些课程都是你喜欢的不是我喜欢的,学起来感觉特别辛苦,没有兴趣再学下去。妈妈你能不能问一下我想学什么,不要再报一些你喜欢的特长了。”
面对妈妈提出的:“那你喜欢什么?”孟林变得不知所措。原来,在妈妈强势的爱和长期安排中,她已经逐渐失去判断的意识和能力。
钱志亮曾说:不被父母倾听的孩子,心里容易受伤。
不被倾听的孩子更容易敏感和自卑,久而久之会与父母产生对抗情绪,产生沟通问题,甚至不良的心理问题。
倾听,
是搭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座桥
伏尔泰说:“耳朵是通往心灵的道路。”
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更需要精神上的支持。面对孩子,父母的耳朵比嘴巴更重要,幸运的孩子都有最佳倾听者。也唯有认真倾听,父母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
闺蜜的孩子小虎回家后就开始边哭泣边向妈妈诉说在幼儿受到的委屈。闺蜜感到惊讶,但还是选择保持沉默,只是一边擦泪,一边听孩子说。
小虎的哭声逐渐变小,突然想起什么,挣脱闺蜜的怀抱:“妈妈谢谢你听我说话,我要出去玩了。”说完还向闺蜜比个爱心。
闺蜜说:“孩子脸比翻书还要快。我准备的一堆安慰的话都没派上用场。”
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安慰方式是听他把话说完。听孩子把话说完,是对孩子最好的滋养和疗愈。
著名教育专家卢勤说:孩子需要一个忠实的听众,而妈妈是最合适的人选。
一个6岁的小男孩曾认真地对妈妈说:“我要到月球上去。”
妈妈为儿子的想法感到惊奇,但还是默默听完孩子所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并笑着点头回答说:“好啊,只是你别忘记从月球回来要回家吃晚饭。”
33年后,电视中播放了第一个登月成功的美国人,而这个人正是当年那个小男孩——阿姆斯特丹。
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若妈妈没有倾听小男孩的梦想,也许就没有后来的登月第一人。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倾听是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也是对梦想的守护。孩子对未来充满着无限的想象和期待,无论孩子的言语多么幼稚,都是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倾听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法宝,懂得倾听的父母更值得孩子信任,被聆听的孩子会更加自信勇敢。
会倾听的父母,
是孩子一生幸运的底色
卡耐基说: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家长说再多都是白费口舌,不如这样做:
1.有倾听意识,做出听的姿态
站在孩子的角度和高度看世界,会看到一个和成人完全不同的世界。当孩子和我们说话时,请给他一个完整的你,并用眼神或简短的语言表示你听的兴趣。
朋友婷婷与孩子进行交谈时,总会蹲下,看着孩子的眼睛,侧耳倾听,我夸他有耐心,她笑笑说起了自己与孩子的故事。
儿子坐电梯时总是哭闹,多次安慰和引导都没有改进。
有次坐电梯,儿子又开始哭闹,在他人异样的目光中婷婷感觉十分尴尬,便想要抱孩子走出电梯。
在她准备起身的那一刻,恍然明白孩子哭闹的原因,从孩子的高度看去,黑压压全是大人的屁股或大腿。
从此,婷婷在与孩子交谈时,都会蹲下与孩子保持同一高度,看看孩子的世界,倾听理解孩子的需求。
与孩子保持同一高度,让孩子感受平等、尊重和友善。
威廉·哥德法勃曾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
“蹲下来”倾听孩子,与孩子保持目光接触,是一种关心更是一种理解,更容易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好感。
2、与孩子共情,给出合理意见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儿子哭着告诉爸爸:“爸爸我的小海龟死了。”
爸爸安慰:“别难过,不就是一只小海龟吗?我再给你买一只。”
说完儿子哭的更厉害了......
读懂并接纳孩子的情绪,与孩子产生共情,是对孩子的理解和认同。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汉姆·基诺特博士曾说:孩子的感受与行为是有直接联系的,好的感受会引发好的行为,孩子感觉良好自然会通情达理。
若爸爸能够说出孩子的感受:“真没想到,它是你的好朋友,你一定很伤心吧。”我想孩子应该会慢慢冷静下来,想出解决的办法吧。
当孩子有情绪时,不要急于将情绪抚平或屏蔽孩子的情绪,“共情”是一种科学的育儿方法,接纳孩子的不良情绪,体会孩子的想法和内心感受,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能够让孩子快速平息下来。
3、专注倾听,不随意打断
朋友小微给我发信息说:“和儿子又吵架了。”
原来,孩子下学回家路上想要和她聊聊天,嘴上答应的她一直在忙自己的事情,一会打电话,一会儿发信息,孩子几次想要说话都被打断,等她忙完想要和孩子好好聊聊的时候,孩子却说:“你忙吧,我没什么要说的了。”
面对孩子有表达欲望时,我们应该放下手中的事,用平等的态度,专注的进行倾听,若事情实在着急,可询问孩子:“我现在有些忙,等一下可以吗?”
少说多听,不随意打断,既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对孩子爱的表达。
《少有人走的路》中说:倾听把注意力放到对方身上,它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若小微能够放下手机,认真倾听,她会感受到不一样的亲子关系。
被倾听也是一种被看见的情绪,也是被爱的表现,能被听见的孩子是幸福的。
也许,我们都欠孩子一句:“好的,我听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