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会死吗?”除了性,死亡这堂课再忌讳,也要跟孩子讲清楚… 2021-04-04 11:09:22栏目:福利TAG: 中国的父母非常忌讳两个字。一个是「性」,另一个是「死」。谈性,羞耻。谈死,忌讳。可是,这两堂课恰恰是我们欠缺的儿童教育。缺失的「死亡教育」前几天,小康君和家人聊起马上又到清明,该去扫墓的事儿时,回想起亲人在世时的过往,不禁地哭了出来……突然,一直在旁边看着这一切的孩子,打断了我们的对话:“妈妈,太姥爷去哪儿了?”。“太姥爷在天上呢~”回答孩子的问题时,我并不走心。谁知,从家庭讨论结束,到他上床睡觉,孩子一直锲而不舍地问:「妈妈,太姥爷还会回来吗?」「他一般什么时候会回来看我们?」「我以后也会上天吗?」……孩子巴啦啦地问,听得小康君头都炸了,后来实在忍不住,便不耐烦地说道:“在天上的人,永远都不会回来了,人死了是不能回来的!懂么!别问了,赶紧睡觉!”一阵安静后,便是狂风暴雨。宝宝撕心裂肺的哭,我突然意识到不该大声吼他,不该这么直白地解释,以致于吓到了孩子。安慰了许久,孩子平静下来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你会死吗?”原来,那场“暴风雨”是孩子无法接受爸爸妈妈以及亲人,将来会消失的结果而爆发的。小康君这才意识到,是时候和孩子谈谈「死亡」这个人生必经的命题了……白岩松曾经说过:“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趁着今天是清明节,各位宝妈奶爸不妨也把欠孩子的死亡教育给补上吧~为什么中国父母这么忌讳“死”这个字?(图片来源:www.sohu.com)《南方都市报》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300名家长中,仅有13.6%的人会认真回答孩子提出的关于死亡的问题,而超过60%的家长选择避而不答。死亡教育,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家庭教育体系里的一片空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传统的习俗把「死」这个字,判了“死刑”。好像一切与之相关的都不吉利。过年期间家里任何人都不准说死这个字,因为不吉利!小孩子说一句:“我快累死了。”同样会遭到家长的呵斥:“快呸呸呸,小孩子家家的不准说死。多晦气啊~”还有,“你去死吧~”也不知不觉成为大人小孩儿口中的脏话。所以,一提起「死」大家都下意识地“躲避”。但是,这样并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和身心健康。忌讳和孩子谈「死」有什么可怕的后果?家长普遍认为,性和死的最好回答就是一句话:“孩子长大自然就明白了。”这句话,也让躲避这类话题的家长,拥有一个完美的理由。可是,各位宝妈奶爸知道吗?当孩子拿死亡的话题开始向你发问时,你没有好好的解释,就可能陷入两个极端。在不知死亡的含义时莫名的恐惧和抗拒,产生错误的认知,将来面对关于死亡的场景时,可能会被负面情绪压抑着,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宝宝性格的发展。而当孩子长大了,在知道死亡的真正含义时,却对生命没了敬畏心,漠视生命。那些社会新闻中,致自己和他人生命不顾的冲动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从小没有正确认识死亡,无法通过死亡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自然也不知道珍惜生命,容易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当儿戏。所以,不要把孩子与「死亡」完全隔离,因为这不是保护,而是伤害。和孩子解释「死亡」就是为了让孩子明白生命的意义,让孩子懂得珍惜现下所拥有的一切,教会孩子好好生活,避免孩子走向极端。永远都不要让血淋淋的教训,去回答“死亡教育无用论”,因为后果是惨痛的。那么,该怎么和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呢?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是为了教他好好生活(图片来源:blog.sina.com.cn)孩子目前的认知,是无法理解死亡的真正含义的,孩子们之所以害怕死亡,是因为死亡在他们眼中是:消失、分离、被抛弃。所以,各位宝妈奶爸在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前」,需要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那么,当孩子问死亡相关的话题,我们该怎么回答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15126-1.html 共7页: 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