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就像被人划刀子,不会致命,却在放血
最近和一位朋友聊起被拒绝的感受,她说:被拒绝就像是划刀子,不会致命,却在流血。这个描述击中了我的感受深处,但究竟是什么,却又一时说不清楚。“被拒绝”这个人际中广泛存在的体验,让很多人难以承受,甚至很多人会把被拒绝的痛和分娩与癌症的身体之痛相提并论,可见这种“痛”的绝望和入骨。在盖伊·温奇的《情绪急救》这本书中,讲了一个关于“被拒绝”的心理学实验:三个人一起玩抛接球的游戏,本来一个传一个玩得好好的,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另外两个人开始不把球传给第三个人,而是两个人互相传了起来。这意味着第三个人被排除了游戏,面对这种隐形的人际“拒绝”,人们的感觉如何呢?很多人会不以为然:谁会在乎在这种弱智游戏里被排除在外?然而,这项实验的研究结果却表明,当人们被排除在扔球游戏之外,会体验到显著的情感痛苦,痛苦的程度远超我们想象。如果说一个这样隐形的“被拒绝”都能够给人们带来明显的情绪低落和自尊下降,我们就不难想象在生活中遭遇到的海量被拒绝会给人们的心理带来多大的创痛。表白被拒绝,对伴侣提要求被拒绝,提薪被拒绝,求职被拒绝,或者发现熟悉的朋友们背着我们在交往,都会更强烈地引发被拒绝带来的失落,失望,羞耻,愤怒。有人因此变得不敢提要求,不敢尝试,不敢表白,锁在自己的小小天地里,虽然暂时心情安好,但实际上极大地限制了自己的职业和人际发展。有的人虽然被拒绝之后仍然“愈挫愈勇”,但实际上每次被拒绝之后也要花很多的心力来平复随之而来的各种痛苦感受的折磨,感觉到心力交瘁。这让人禁不住想要问:这个折磨我们至深的被拒绝的痛苦感,到底来源于哪里?人类在远古时期是群居动物,一起狩猎,采集食物,如果你恰好不幸落单,,等待着你的可能就是死亡。如果你被群体拒绝,无容身之所,也就等于被判了死刑,不感觉到绝望至死才怪呢。婴儿感受到的第一个被拒绝来自于母亲,随着婴儿的长大,当母亲不再随叫随到,随时为婴儿提供乳汁和各种照料,婴儿体会到的是死亡的威胁,是自己极端弱小而对方无比强大的恶意破坏,这是婴儿原始的攻击幻想,却也是非常真实的破碎的恐惧的体验。人类早期和个体早期残留着相似的对于“被拒绝”的恐惧和羞耻,这个感觉的共同点是:自己是弱小的,而拒绝自己的对方是强大的,对自己有生杀予夺的权力。被拒绝后感觉自己是不好的,无地自容的,这里也有一部分是本应指向对方的愤怒和攻击,因为对方过于强大而不得不回转向自身。本来被拒绝后就感觉到接近于死亡的威胁,再自己给补上一刀,能不疼痛入骨吗?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本来只是一件传球的小小的被拒绝感,却能激起被测试者极为不相称的痛苦的情绪:那些被拒绝带来的创痛感,并不只是来源于当下的事情,而是触发了婴儿早期,甚至是来自于人类早期集体无意识的恐惧和痛苦。人们往往会对于别人经受的“被拒绝”不屑一顾,除了确实不明白“被拒绝”身上的“千年孽债”以外,更有着自己对于“被拒绝”的防御部分。所谓“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人们不仅对于感受别人被拒绝使用防御,很多时候对于自己被拒绝也会用很多防御方式,这就是我们发现有的人特别能够扛得住被拒绝的原因。要不然就是:今日你对我爱答不理,明日的我你高攀不起!如果采用以上或其他方式,你已经达到面对拒绝没啥波澜,那么恭喜你,可以不用往下看了,如果你感觉,虽然有时候用了类似以上方式防御,好过一点,但心里总还是有哪一块感觉到膈应,接下来介绍几种其他的基于心理动力学的防御方式,从另一个角度去看看“被拒绝”。第一:觉察被拒绝带来的“弱小感”,把它和事实上的“弱小”做区分。是人都有弱小的一面,然而,被拒绝的弱小感有可能远远大于事实的弱小。被表白对象拒绝了,当时感觉自己真是low到爆炸,但实际上呢,不过大家都是平凡男女,你有弱点,他就没有吗?只不过因为你有勇气暴露出自己对他的情感,让那一刻对方好似处在一个“高位”上。只不过原始的潜意识深处的生存危机感被激发,让自己“过度”感受到了“弱小”的程度。第二,被拒绝,说明你和别人不一样,是你之所以成为你,而别人之所以是别人的体现。一个人之所以无法完全满足另一个人,就是因为他们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人。假如一个人可以永远心甘情愿满足你所有要求,那其实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大概类似寄生虫和宿主的关系。而寄生虫和宿主最后的关系也只能走向宿主被不断剥夺而灭亡。一个人之所以拒绝你,不是因为你不好,只是因为他也要成为他自己。当青春期的孩子拒绝父母随意进入自己的房间,当一个人对你说:对不起,我真的做不到,他们都不是在批评任何人,他们只是想要拥有一个更独立完整的自己。第三,当被拒绝的弱小感和羞耻感不可避免地袭来的时候,找一个时间和空间容纳它们。空间,指的是你可以找值得信赖的朋友,亲人去倾诉,可以在心理咨询中去梳理。前几年,在我个案量还不够稳定的时候,曾经应聘过一家国内知名婚介企业的心理咨询师,经过两轮面试下来,最终被拒了,当时也激起了我很强烈的不平感:我认为自己条件并没有什么不符合的,为什么拒绝我呢?当时立刻和朋友们和咨询师吐槽,获得了很多支持的力量,但内心仍不免忿忿。后来经过这么久再回头看这段经历,真实感觉到自己其实并不适合呆在那个企业中,那个企业最需要的肯定也不是像我这样的人。只有被错误的地方拒绝了,我才能呆在一个更合适自己的环境,做自己更趁手的工作。从当年的拒绝中,我更读懂了自己更适合发展的路是哪条。被拒绝的背后,其实蕴藏着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也许你不是马上能够明白,再等一些时间,用经历读懂它。“被拒绝”经历起来痛苦,同时却也是一种推动成长的力量,它不见得是仅仅关上一扇门,而有可能是打开更多扇窗。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151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