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男孩在奶奶坟前打王者荣耀,被狂扇耳光:游戏真的毁了这一代人?
前几天清明,我和姐姐带着小侄子去陵园祭拜奶奶。
四周很安静,我蹲在地上烧纸,偶尔跟姐姐说两句话。
结果沉默的空档,旁边突然传来一句“敌军还有5秒到达战场”。
我一转头,侄子在墓碑旁开了一局王者荣耀。
……
果不其然,在外面我姐还给他留着面子,结果到家刚进门,巴掌“啪啪啪”就落下来了。
打游戏可以,但是不分时间不分场合,这顿揍挨的不亏。
训斥之后,姐姐一个人坐在沙发上默默掉眼泪。我抱着她,安抚她,说了很多话,她都只是沉默。
在我以为她心情平复下来的时候,她突然抬起头红着眼圈,用一种近乎求救的语气问我:
“你们这群孩子,怎么就这么喜欢玩游戏?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根本一点不管用啊。”
确实,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一味的斥责打骂并不能帮我们达到目的。
在青少年,乃至儿童这整个群体里,游戏爱好者可以说占了三分之二。
程度轻一点的,每天花费时间,视力下降,还耽误了自己的正常生活;
而重度痴迷的孩子,几千几万块的充钱,甚至拖垮了整个家庭。
所以今天,抛开孩子的行为规范问题,我其实更想和大家聊聊——
为什么小孩这么喜欢玩游戏?
小一点的玩消消乐、跑酷、纪念碑谷,大一点的玩吃鸡、王者荣耀、刺客信条。
游戏里到底有什么让他们如此上瘾?
Ⅰ.
“即时反馈”带给孩子的快感,
你想象不到。
一个游戏设计师说过:世界上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是冲着“即时反馈”来的。
就好比孩子喜欢在秋天踩脆脆的枯树叶,因为踩一脚下去,他能立马听到嘎吱嘎吱的声音;
孩子喜欢捏那种有气泡的包装袋,啪啪作响;
孩子喜欢嗑瓜子,咔嚓咔嚓根本停不下来;
孩子喜欢走路踢瓶子、踢石子
……
而这种即时反馈在游戏里被运用到了极致。
孩子在游戏中的任何操作,都会立马视觉化、数据化地显示出来。
你砍对方一刀,对方咔咔咔掉了几万滴血,还带音效和视觉特效,甚至手机还震动,这就是即时反馈。
你玩开心消消乐、俄罗斯方块,方块消掉时的各种动效音效、分数的跳动,这也是即时反馈。
游戏让人爽,都是因为它带来了即时反馈,通过触觉、听觉、视觉让你全方位感受到成就感,所以才会觉得爽。
而且对于孩子来说,光有即时反馈还不够,他们更需要『自我能力的快速确认』——这件事我喜欢,我做了,我完成,我开心。
尤其是闯关游戏,它设置了恰到好处的困难让你证明你有能力破解它。感受到这种力量,孩子就会想一再体验。
但是学习呢?
上课并不能让孩子看到经验值增长,翻书也听不到捡装备时哗啦啦的音效。
他们只有在考试考好时,才能获得一丁点的成就感。
如此算来,和平均10分钟一个小高潮的游戏相比,学习又怎么能比得过它?
印第安纳大学的教授说过:作为父母,作为教育工作者,你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你的孩子是游戏的一代,是社交媒体的一代。
我们没有办法完全禁止孩子接触电子产品,那为什么不试着学习游戏设计中的精髓,来应用在日常生活里,让生活和学习也变得让人上瘾呢?
我上小学时受我爸的影响,天天沉迷于打《暗黑》。
成绩下滑,作业空白,上课罚站,老师天天揪着我的耳朵大喊:“看看你同桌的成绩再看看你,废物一个!”
《暗黑破坏神》
后来回家后,我爸就在小黑板上画了一个“闯关学习”的游戏,,并在吃饭的时候宣布:
只要我每节课能坚持30分钟不跑神,我就会获得“30点经验加成”;
并且写作业被我爸命名为“打怪”,背诵课文被称为“锻造兵器”,家庭讨论被称为“游戏公会”。
这样一来,学习就和游戏一样,都变成了一种“即时满足”。它所包含的元素是孩子们熟悉、喜爱并且最容易接受的。
结果,我只用了1个月,成绩就从倒数第二窜到了前5名。
所以你看,当给孩子眼里枯燥厌烦的学习过程换上崭新的面貌,才算是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啊。
Ⅱ.
游戏里获得的陪伴和友情,
太多父母给不了。
之前从小说里看到,人生有四铁: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逃过课,一起分过赃。
话糙了点,但理儿不糙。
意思就是当人们一起经历过情绪的大起伏,就会产生更亲密的关系。
得益于我爸从小对我“孜孜不倦”的培养,我是个不折不扣的游戏迷。但我妹和我恰好相反,她对游戏一窍不通。
今年过年,因为实在无聊,我带妹妹玩了一个角色扮演类游戏。
本来我盼望着我俩能一起登上世界榜首,傲视群雄,在江湖里大杀四方,然而结果却是——
我在游戏里勤勤恳恳打怪升级,她在游戏里悠悠闲闲种花钓鱼。
我背着剑握着刀大喊“快走!刷装备去”,她和游戏里新认识的闺蜜窃窃私语“想不到吧,我又买了一群新的鱼苗”。
我俩从头到尾仿佛玩的就不是一个游戏。
但不管是组队打怪也好,还是结伴钓鱼也好,事实证明每个人都能在游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虽然在网络上这些东西都是虚拟的,但由此产生的情感联系却是真实的。
孩子喜欢游戏,不过是因为在那里他们第一次拥有“团伙”,第一次和一群人拥有同样的梦想,第一次懂得“合作与奉献”的道理。
Ⅲ.
洪水宜疏不宜堵,
陪伴比打压更重要
之前和编程老师聊天时,他跟我提到:
其实很多中国孩子之所以沉迷游戏,沉迷手机,是因为他们不像西方孩子们一样,有那么多选择。
不能组乐队,不能去车库里捣鼓机械,不能出去gap year,于是就只能把乐趣投射到游戏上。
教育的大环境我们改变不了,那咱们家长能做的,就是陪孩子一起,多回归线下真实的互动。
比如你儿子是个军事迷,喜欢长枪飞机坦克炮弹,从没接触过更高级的爱好,一直玩《穿越火线》这种门槛低、强刺激、易上瘾的18线射击游戏,那别说5年了,他能沉迷50年我都不奇怪。
兴趣需要引导到高处,而不是扼杀在摇篮。
天天沉迷于打枪?那就带他去军事博物馆、去野外生存、去玩实弹射击、去了解战争、敬畏历史,去根据孩子的兴趣,让他接触游戏以外的爱好。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这句话也许是对的,尤其是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没有任何一个妈妈能完全理解自己的孩子。
但如果,他能找到一个爱好盛放他20%的生活,另一个盛放30%,又一个盛放50%,那他就获得了100%的理解。
一个精神生活无比丰富的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是不会一直沉迷一件事情无法自拔的。
他永远都不会被困在只有游戏的孤岛。
育儿/阅读/观影/悦己/听见/奇遇
有料丨有闲 有趣 有料
插画Tanaka Tatsu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