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 “中国体质不同....”这是什么鬼?(2)
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群,会有一些体质差异,但和养生专家们所宣扬的体质论有本质的不同:
首先是基因差别,比如东亚民族比较容易患近视,乳糖不耐受的比例也更高。但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基因“缺陷”,会有本民族更容易患的一些疾病。这可以通过流行病学的统计清楚地体现出来。在基因差别上,中国人不可能真比老外差太多,否则光靠优胜劣汰的进化论,我们也不可能成为G2之一了。
考虑某些问题是否来自基因差别也很简单,看一下我们的近亲日本、韩国、蒙古,再看看我们同族的台湾、香港、新加坡。如果他们都没有发现类似的情况,那基因就不是问题。
另外一种会导致体质差别的,是地理性的差异,生活在不同纬度、海拔、地理环境下,会导致不同的身体问题。简单的例子,就是在北欧等高纬度地区,太阳照射比较弱,当地居民更容易患维生素D缺乏症引起的佝偻病,而这些地区的儿童也更加需要注意VD补充。相应的在澳洲海滩天天晒太阳的青少年,需要注意的则是皮肤癌“国民体质”。
不过在广阔的中国疆域里,十几亿人民生活在各种不重样的地理环境下,从东北到海南,从青藏到包邮区,不同地区的气候、水土迥异,考虑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体质差异,还不如考虑中国不同地区的营养、医疗建议如何更精准。这也是我国相关主管机构应该做而很少做的事情。
还有一种经常出现的,是不同民族传统生活习惯造成的“体质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各个民族在饮食、衣着等等多方面有较大的差异,而长时间的差异最终会导致“体质”区别。比如四川族就比江苏族对辣椒更不敏感。
面对生活习惯类的体质差异,我们要看到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更要看到它的可改变性。是“中国人体质不行”,还是“生活方式不行”?是中国人体质怕冷?还是相信体质论而把小朋友裹成熊,最终导致全民怕冷?面对体质论,我们必须要多打几个问号了。
过去4次的半年榜单中几十篇上榜文章,可以分别发“榜单1”,“榜单2”,“榜单3”和“榜单4”来点播,
例如:
[榜单]全球最适合孩子的8艘邮轮
[榜单]哺乳妈妈感冒发烧吃什么药
[榜单]X光片、CT......医疗辐射,哪些不需要担心
[榜单]喂水…育儿中的超级误区
[榜单]圣女果的转基因和八卦
[榜单]宝宝要不要穿袜子
榜单|月子酒?酒酿?哺乳期要拒绝含酒精的日常饮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