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延迟满足」,是不是又想错了呢?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萌爸说育儿 作者:萌医生
导读:
很多家长选择给孩子「延迟满足」,认为尽管开始时孩子有些不舒服,但是养成这种能力后,对孩子之后的生活是帮助非常大的,这是对孩子好。
但大部分家长对于「延迟满足」的认识是错误的,自然采取的训练方法也是不对的,最后会对孩子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那到底什么才是「延迟满足」?为什么要先满足孩子的需求?咱们听听萌医生怎么说的吧。
下面是正文:
20 世纪 60 年代,米歇尔在斯坦福大学的幼儿园里做了一个棉花糖实验:
实验者给一群四岁的孩子,每人一块棉花糖,并告诉孩子,你可以随时吃掉,但如果坚持到我回来后再吃,,你就会得到两块糖。
说完之后,他就走了。
在他走后,有些孩子很快把糖吃了,也有些孩子坚持到实验者回来,当然他们得到了许诺的两块糖。
之后,研究人员对这些孩子进行了跟踪研究,一直到他们高中毕业。
研究者于是得出了一个结论:
四岁时能够为两块糖而等待的孩子,成年后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较高的效率和较强的自信心,他们能够更好的应付挫折和压力,并且具有责任心和自信心,普遍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
而那些没有抵住诱惑的孩子,抗挫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弱,在压力面前会不知所措,做事效率低,自信心和责任心也不强。
这个实验让很多人都对延迟满足的训练产生了兴趣,觉得孩子延迟满足能力越强,自控力也就越强,就能有好的未来。
也因此,很多父母在孩子年幼时,就开始在生活中积极的推行延迟满足。他们将延迟满足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希望能够利用这种方法培养孩子的自控力,但是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他们就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有的妈妈说:「我本来可以满足孩子的,但是为了培养他的自控力,就用了延迟满足的方法,总是不满足他,结果导致孩子觉得我在故意刁难他,越来越不信任我了。」
延迟满足 or 充分满足,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下,到底该怎样「满足」孩子?
1.小孩子的很多要求就是无理取闹
首先,很多爸爸妈妈的思维是一条单向的直线,在他们看来,小孩子提的很多要求就是在无理取闹。
比如,很多爸爸妈妈挂在嘴边的一个相当经典的问题就是——我孩子老爱无理取闹怎么办?
但很多情况下,孩子其实只是遵从自己的本心和意志,提出简单的小要求而已,对爸爸妈妈来说,只是微不足道的举手之劳。比如孩子要抱,那就抱抱他;孩子想听故事,那就给他讲故事。
2.孩子得听我的,我怎么能听孩子的
这恐怕是很多父母坚信的一个所谓的「原则」,因为在他们眼中,孩子是孩子,爸妈是家长。
孩子听家长的,天经地义,大人听孩子的,就是过度溺爱。
所以,他们其实常常根本都不去想孩子真正要什么,内心条件反射般毫不犹豫的拒绝。
3.孩子的要求,会让我觉得很麻烦
这个理由有些不那么摆得上台面,但不避讳的说,其实很多爸爸妈妈下意识地都会这么想。所以,很多家长都想要个听话的孩子、省事的孩子、省心的孩子。
但不得不说,越是想「省心省力」的父母,越可能遭遇到更多的麻烦。因为,当你持续无视孩子的要求,或者顾左右而言他时,本来很快就能满足的要求,却要花成倍的时间应付孩子的哭闹。
4.这一次被满足了,下次就会要求更多
这是很多爸爸妈妈下意识的担心,所以宁可让孩子哭,也不能满足他的要求。
但是,孩子真的就会被惯坏吗?
恰恰相反,孩子如果出现不管不顾的无理取闹,正是因为他很少得到满足,所以才需要不停的发泄不满。
延迟满足,通俗来讲是一种自控力,一个人为了未来长远的利益,愿意等待和忍耐。
很多父母将延迟满足误用为简单的「推迟满足时间,让孩子学会等待」,甚至为满足加上条件。
其实,延迟满足,是一种随着孩子成长自然而然发展出的能力。这个能力的出现,是以稳固安全的外部环境、和过往的充分满足为前提的。换句话说,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形成,其实是需要以「充分满足」作为基础的。
当他们发现,从出生开始,父母就是乐意随时响应他的需求的,有人能真实地看见他、重视他、满足他,即使偶尔有没被满足的小小愿望,他也会乐意等待。
因为,他相信这个愿望迟早会被满足;因为,过去无数次的经历向他证明,父母是值得信任的。
所以,延迟满足形成的关键和基础,正是充分、及时的满足。
再加上,不同年龄的孩子,对等待的时间接受度不同。父母应该做的,正是跟着孩子的成长节奏,而不是强迫孩子必须按自己的节奏来。刚出生不久的小婴儿没有稳定的时空概念,这时的不及时满足对他们来说等于永远不被满足,等于强烈的不安全感和被忽视。
所以,允许孩子按自己的节奏去成长,是父母所能给的最美好的祝福。相反,那些吃个饭,喝个水,都要被训练延迟满足的孩子,则是过早地被损坏了心智。
在延迟满足这件事上,我就听过一位妈妈走过这样的弯路:
大概从她的女儿两三岁起,总怕充分及时的满足会滋生她骄纵、爱索取的的坏毛病,所以有意识地对她进行一些「延迟满足」的训练,类似拥抱陪玩、买些小玩具、吃好吃的这些再正常不过的需求都会故意绕个弯子之后才满足她,让她费一番周折、等得不耐烦甚至哭闹以后再满足她。
结果,她意外地发现,女儿非但没有如她所愿,变得耐心乖巧,而是变成了一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小「作」精。
有时带她外出吃饭,服务员稍微上菜慢了点,她就急得用筷子敲打碗盘,不断地向妈妈抱怨;碰上想要买的玩具,答应她明天再买也不行,在地上「撒泼打滚」 发脾气也要让妈妈立刻买下来。
在这样教育方式下的女儿,始终觉得环境是不安全的。不论大或小的事情,她发出的声音都不能得到及时回应,这必然让她恐慌、愤怒。
而出于人趋利避害的本性,她会越来越激烈地要求及时满足,一刻都不能等,因为不被满足的次数太多了,她怎么能信任父母这次就不是在说谎?
甚至于,长久的过度延迟满足,会让孩子不再为自己发声,既然喊了也是白喊,那就算了吧。
这,就会催生绝望和匮乏感,这些感觉似乎都在对他说——你这么差,怎么配得上被满足呢?
而深深的匮乏感,绝对是成功路上的大敌。当一个人认为自己不配时,他又该怎样追求自己的梦想呢?
孩子的自我发展,包含身心灵的各个方面,父母不应该为了训练延迟满足而训练,最后甚至付上毁了孩子心智的代价。这时的延迟满足,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一种教育祸害。
有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一个人的脆弱,很少是宠出来的,大多是幼时被情感忽视造成的。
大多数父母都对孩子的情绪管理问题非常重视,希望他们坚强、乐观。而孩子们学习情绪的主要场景就是生活,对孩子的情绪和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影响最大的,就是爸爸妈妈。
我们呼吁的「充分满足」,是指用「心」陪伴,充分、及时、细致地满足孩子的生活需求、情感需求。这种「充分满足」能稳定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情境,孩子和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越稳定,孩子的情绪就越稳定。
当孩子的真实需求得到满足,自然会有自我意识,变得独立、健康。而父母能做的,只有陪伴、守护和关注孩子的需求,给他们提供情感支持。
著名的「静止脸实验」也能揭示父母的满足对孩子情绪的影响。
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 Edward Tronic k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叫做「静止脸实验」。
实验之初,爸爸与孩子正常互动,孩子很开心,也非常热心的回应爸爸。
当静止脸实验开始,爸爸们需要在三分钟之内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论孩子做什么,都面无表情,孩子慢慢开始发现不对劲,开始想办法引起爸爸注意。
孩子继续尝试让爸爸与自己互动,但孩子发现任何举动都得不到爸爸的回应时,孩子开始焦躁不安,最后崩溃大哭。
实验告诉我们,孩子从婴儿时期就会有情感需求,在与大人互动时,他们渴望得到爸爸妈妈温和而积极的回应。
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孩子会表现出快乐、积极的心理状态。
而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会表现出沮丧、焦躁等情绪,久而久之,可能会形成不安全的依恋关系,长期以往,孩子的情绪可能会演变成用冷漠代替恐惧,用麻木代替悲伤,最终演变成抑郁人格。
经常被拒绝的孩子,有两种可能的发展方向:
一种可能是,如爸爸妈妈所愿地「变乖了、听话了、不再无理取闹了」。
但,那不是因为他更信任爸爸妈妈、更愿意配合爸爸妈妈的要求了,而是他对你失望了,不再相信你会满足他的要求了,所以干脆就不再表达意愿了。
另一种可能是,孩子像爸爸妈妈担心的那样——被惯坏了。稍不如意,就大吵大闹,经常无理取闹。
但,那不是真的「惯」坏了,而是因为孩子被满足得太少了,他心中积聚了无比多的不满,于是需要不停发泄,不停反抗。
合理需求不被满足,就会以其他的、甚至错误的方式进行需求的「替代性补偿」。
可能有爸爸妈妈要质疑了,照这么说,充分满足是不是意味着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有求必应?
当然不是的!
我们呼吁的「充分满足」,是有边界原则的「满足」。不怕麻烦,不使绊子,凡是能满足孩子的就痛快满足;对于孩子的需求能够真诚坦然地沟通了解,不回避,不欺骗。而当孩子的要求非常任性无礼之时,我们则坚定地对他说「不」。
总之一句话,坦坦荡荡,别对孩子耍花样!
萌医生说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得到父母之爱,父母之信任、父母之尊重,也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带着信任、勇气、从容去探索世界。
记住,孩子不是惯坏的,正常的爱和满足给得再多也不是问题。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让孩子学会去面对内心愿望,学会适当的自我满足,也学会自我控制。
好啦,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啦!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文章,就在右下角帮我点个在看吧!
我是萌医生,让我们在这里,一起成长吧!
欢迎大家点击在看,或者转发到朋友圈哦
设计: 游鱼 | 责任编辑: 游鱼 | 撰文: 萌医生
哈哈,下面是萌医生的公号二维码。
点一下在看,
给我一点鼓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