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电子游戏、焦虑、抑郁……为什么孩子有这些问题,父母该怎么办?
2021 年 04 月 15 日 13:04:31 海上落花
他从不哭泣,甚至在本该哭泣的时候反而大笑,给人一种缺乏情感的冷酷印象。实际上,这恰恰证明了他的脆弱。每一个冷酷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脆弱。真正强大的人是不会对冷酷感兴趣的。这类儿童经常不修边幅,他们咬指甲,挖鼻孔,顽固不化。事实上,他们需要鼓励,也应该让他们明白,在他们行为的背后隐藏着恐惧——害怕表现出脆弱。
一位咨询师说,在上周,她所在地的不同初中有两个初一的男孩在同一天晚上跳楼了。信息一出,群内沉寂了好几分钟。随后,“这些孩子们真的太可怜了。”“我知道儿童青少年问题很严重,深入接触了以后,发现比我想象中的还要严重很多很多!”“太多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孩子没有在早期得到适当的干预,导致后面……”看到这里,小咨已经无心再看后面的对话,等回过神来时才感觉自己刚才被一股巨大的力量瞬间拉入谷底,这股力量可能是悲伤,也可能是恐慌。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数据统计,目前全球12亿青少年群体中,约20%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根据中科院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统计,随着年龄的增长,抑郁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小学阶段为1成左右,重度抑郁检出率约为1.9%--3.3%;初中阶段为3成左右,重度抑郁检出率约为7.6%--8.6%;高中阶段为4成左右,重度抑郁检出率约为10.9%--12.5%。然而我们光看到这些数据是远远不够的,这些数据至少需要乘3,一个孩子的背后包含一个三口之家,甚至有的家庭中一个孩子的背后关联着更多人。在一篇文章的评论区中,有一个评论让小咨印象十分深刻,她说自己的孩子原本是全省排名靠前的尖子生,去年12月确诊抑郁症,躯体化严重,休学在家,现在根本无法正常学习,正常生活,自己的眼泪都要流干了,也尝试去学习各种心理学的知识想帮助孩子,但是仍然觉得无力无助。这可能只是千万个有类似状态的家庭中的一个小小缩影,还有更多我们无法想象的状况在这些家庭中不断上演。所以上面的那些数据不仅仅是数字,更是每一个受其困扰的家庭需要日复一日承担的各种无力,痛苦的情绪。面对这些,家长们百思不得其解:好好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质,衣食无忧,怎么就会有这么严重的心理问题呢?今天小咨邀请了UM心理的两位咨询师,喻冠娟老师和李霞老师来和大家一起讨论与分享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李霞老师:婴幼儿心理问题的出现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①养育者创造的客观外界环境。养育者要为婴幼儿创造一个安全发展的空间。避免婴幼儿发生创伤性事件,比如暴力虐待或生命安全遭受威胁等。如果出现创伤性事件,就可能会导致孩子精神发育出现问题。②养育者创造的心理环境,母亲(养育者)给婴幼儿提供恰当的心理满足。并不是给的越多越好,母亲给的满足是要根据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来的,随着年龄的发展适当的延迟满足或挫折感会增加孩子的现实感,恰当的满足也就是温尼科特讲的足够好的妈妈。但假若妈妈是个不及格的,,不能够观察感受到婴幼儿需要的养育者,更有忽视或虐待的情况出现,那对婴幼儿来说就会形成心理问题。喻冠娟老师:首先,青少年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是人生命中第二个生长发育的猛涨期,这个时期的孩子长得很快,身高、体重快速增长,性器官逐渐成熟,孩子的心理也需要快速成长去匹配长大了的身体。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有很多失控和焦虑的感觉,如果外界遇到一些压力和困难的触发,加上早年的养育过程中心理营养不够的话,孩子容易出现问题。这些早年的养育情况包括孩子的依恋特点,在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人格特征、亲子关系的质量等等。另一方面,青少年时期是从童年期到成年的一个过度,孩子在这个阶段要开始准备走出原生家庭,如果早年的养育中,孩子形成了安全的依恋,这样一个分离的过程会比较顺畅,但如果早年的亲附关系分化不好,孩子这个分离的过程就不会那么顺畅,容易出问题。
李霞老师:在儿童阶段,孩子的情绪会有焦虑不安或情感隔离等状态,行为上会出现如:咬指甲、分离困难、爱打人、睡觉不踏实易惊醒、烦躁发脾气、听不进去别人的话等等。喻冠娟老师:在青少年阶段,这些表现包括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等方面,具体来说,情绪方面:焦虑(睡眠障碍、惊恐发作等)、抑郁等问题,行为方面:沉迷网络、厌学、自伤、自杀等,人际交往方面:亲子关系恶劣、自闭倾向等等。李霞老师:针对婴幼儿阶段的父母来说,可以参考以下几点:1、妈妈必须满足早期婴儿本能的需要,让孩子发展出一份安全信任感。2、保护婴幼儿,创造抱持性环境。但不要过度保护,剥夺婴幼儿体验、发展耐受挫折和延迟满足的能力。3、从孩子咿呀学语开始,父母多听孩子的语言,听孩子在表达什么,孩子体会被听懂、被理解的过程有助于孩子发展语言,发展语言沟通的能力,为孩子可以表达内心想法和需要提供前提。4、有了语言的沟通和表达,孩子不会过度压抑或释放攻击性,自然不会通过行为问题来表达心理需要。喻冠娟老师:针对青少年阶段的父母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参考:1. 孩子出问题家长会很焦虑,(或者可以说孩子出问题之前家长就是高焦虑)家长要面对自身的焦虑,探索和调节自身的焦虑,给孩子的成长留出空间,也为如何去支持孩子打下一个基础。2. 给孩子比较宽松的环境,尽量不去指责孩子、与孩子正面冲突,以免亲子关系雪上加霜,也是给孩子一个可以去调整的空间。3. 孩子出现问题的家庭,多多少少也会存在一些滋生问题的土壤,比如夫妻关系不和等等,家庭可以去通过家庭治疗等方式面对家庭自身的问题。4. 如果可以,让青少年接受心理咨询,寻求专业帮助。喻冠娟老师:很多家长不能够理解:“为什么这个孩子就抑郁了呢?这么小的孩子,他到底有什么想不开的?他到底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想想我们那个时候经历了很多的苦啊,我们都走过来了,他们这一代好吃好喝地供着,怎么就抑郁了呢?”当父母问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是站在父母的视角,并且受了自己人生经历的影响。孩子抑郁有很多的原因,有家庭的、社会的,文化的等多方面的影响,有内因,也有外因,但总体来讲,早年的养育情况、孩子跟主要养育者之间的互动是主因。孩子从出生到1岁,或者更往前一点,到半岁左右这一段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大概他人格的内核在这个时期会形成,主要是在跟父母的互动中形成的。如果在孩子早年的养育中,妈妈是这个孩子的主要抚养者,依恋的对象,而且妈妈的功能比较正常的话,孩子可以形成安全的依恋,有安全感,信任他人,情绪比较稳定,以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以很好地与他人建立关系,获得支持,当遇到外在的压力时,也比较容易安抚自己的一些情绪,去面对困难。但如果早年的心灵营养不够,成长过程中面对风吹雨打的时候,容易出现问题。还有,在孩子跟父母的长期互动的过程中,如果父母是高控制型的,孩子的自我不太被允许伸展,那么成长到一定的阶段,因为孩子作为单独的个体需要发出他自己的声音,所以在某个阶段也是会抑郁的。当然,抑郁,也跟生活中的一些重大的丧失有关。当一个人抑郁的时候,也是一个个体发生改变的契机,如果好好把握,是可以获得更多对人生的理解和丰盈的体验的。
李霞老师:很多家长认为,造成孩子抑郁或者厌学的原因是因为电子网络游戏,认为正是因为孩子玩电脑、贪迷于游戏,才会使他们睡眠不好、学习不好、情绪不好。但实际上不是这样一个因果,我们可以把这个因果倒过来,就是因为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挫败,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他没有办法应对,无路可逃,所以才会进入到电子游戏当中,找到一些慰籍,暂时逃离生活的危险。由于孩子还不完全具备对电子产品危害的理解,所以父母要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起到监护工作。当孩子对电子产品有依赖或太过于喜爱,也许是孩子体验到孤独感的时候,他选择逃避的方式,把自己沉溺于幻想的世界里,这样能够满足他的掌控感,家长可以陪伴孩子做其它有兴趣的事情,人的本性是需要和人互动的,小孩更是如此,和孩子一起投入到一个游戏。或者发展孩子的同伴关系,如果一个孩子有玩伴,电子产品的吸引力将会大大减半。对电子产品的使用基本会是三、五岁以后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可以和父母进行语言沟通,语言沟通为亲子形成联盟合作提供了可能。在生活中和孩子达成有效的联盟关系,你的语言才会被孩子听进去,强硬地阻止只会引发孩子更多叛逆行为。亲子联盟也是建立在可信任的关系上,在孩子可以做的事情上,父母要给他足够的自由,和他自主性地空间也就是发展孩子的自我感。在孩子不能做的事情上,父母尽可能做到温柔的坚持。
还没听过瘾?
莫急!小咨为大家准备了和老师面对面交流探讨的机会!
UM心理“亲子专题”读书会开启招募拉!带领老师就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喻冠娟老师和李霞老师。
读书会可以给你带来什么?
一方面去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他们面对的困难,他们情绪行为背后的原因或诉求,友谊、圈子、游戏、丧失等等这些对他们意味着什么,通过去了解儿童、青少年群体,获得对孩子的理解,为创建更好的亲子关系、家庭氛围提供可能。
另一方面,儿童、青少年的家长或工作者可能是焦虑的,或者挫败的,甚至困难重重的,通过这样的读书会,一些讨论和言说的可能,来面对参与者自己的焦虑,给孩子的成长腾出更多空间。
第三,这样一个同质性的读书团体,儿童、青少年的家长、工作者们在一起,获得一些陪伴与支持。这样的读书会,不是一个治疗性的团体,不会对参与的个体做动力学的治疗,我们在这里读书,以书为媒介去了解身边的儿童、青少年,通过理解你的孩子去消融一部分亲子之间的代沟,去探寻亲子之间更好的相处模式。
这个共读之旅,也是一个探寻之旅。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