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一条美食台和享誉全球的格兰菲迪单一麦芽威士忌,一起做了一件有趣的事。
我们跟着格兰菲迪中国区品牌大使Roy跨越几个城市,拜访名厨大师,去探索与威士忌最搭的中国味道。这次旅程收获颇丰,于是也就有了美食纪录片《中餐新奇遇》,这也是我们为探索“人间至味”做出的一次挑战。
上周六,一条美食台携手享誉全球的格兰菲迪单一麦芽威士忌,邀请到了格兰菲迪中国区品牌大使Roy,以及知名美食博主韦嗯,在一条上海凯德店,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对谈、品鉴活动。用两位老师的话来说,餐与酒搭配的创新实在太好玩,下面这支视频,就是现场精华部分的浓缩。从二位的精彩对谈中,你会感受到威士忌与中餐搭配蕴含的无限惊喜。作为享誉全球的单一麦芽威士忌品牌,格兰菲迪自1886年建厂至今的一百三十多年里,从未停止过创新的脚步。
“跨越前行,才能创造新奇遇”
格兰菲迪品牌大使Roy先生曾远赴世界各地,开启一次次“寻味之旅“,只为探索更多惊喜味道。
当天活动现场,不仅许许多多的威士忌爱好者们慕名前来,临时 walk in 的观众也不在少数。他们不仅仅是被威士忌和中餐的魅力吸引而来,更是受到《中餐新奇遇》创意的感召,想要在味觉的探索上,更进一步。满足挑剔的舌头,我们需要更多创新的味道,用Roy的话来说,人对味道的探索,也需要“跨越前行”。有戏言称“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饮酒史”,在漫长的“酒文明”中,餐与酒的搭配也渐成饮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红酒配红肉,白葡萄酒配白肉,大闸蟹配中国黄酒,威士忌的品鉴只需要坚果奶酪和香肠就够了......这些“固定搭配”有时会被视为严肃的真理,似乎不去遵守便是对饮食文化的冒犯。Roy对此做出了新的理解:“我们在餐酒搭配上形成了很多所谓的‘金科玉律’,但它是可以被创新、被打破的”。作为威士忌的从业者,Roy坦言,他从不觉得威士忌的世界存在所谓的“鄙视链“。“美食之间没有高低贵贱,烈酒中间也没有高低贵贱。你可以把威士忌带到任何的一个你喜欢的场景,高端餐厅、路边摊、大排档,味道合适,就可以做出好玩的拼搭。”中餐可塑性非常强,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欢迎。苏格兰威士忌口感醇厚、柔顺,风味多元,与中国白酒有很多共通性。在中国的广东、福建,威士忌已经有相当的群众基础,只是在餐搭时需要一些大胆的尝试,于是也就有了《中餐新奇遇》的创新。在料理达人韦嗯看来,格兰菲迪选择用中餐搭配威士忌的创意十分大胆,又让人惊喜连连。谈及《中餐新奇遇》的创意,品牌大使Roy告诉我们,这种“大胆”是源于格兰菲迪始终如一的“前行者”精神。从1886年建立酒厂至今,每一代格兰菲迪的掌舵人始终坚守“跨越前行”,探索创新,这也是格兰菲迪的灵魂。美食与美酒搭配的乐趣,在于“enjoy”。相信自己的味觉,,大胆创新,然后享受其中。“这次合作的六位优秀的主厨,每一位都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对于威士忌配中餐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他们为我们寻找‘人间至味’提供了新的灵感。”谈及《中餐新奇遇》的拍摄过程,Roy滔滔不绝。“我们在厦门,在上海,体验到不同主厨对于花胶与鹅的创新处理,让人惊喜的是,不同菜系、不同食材、不同味道,在与威士忌相遇后,又产生了奇妙的连结。”如同大自然中的不同元素带给艺术家创作的灵感,中餐与苏格兰威士忌的搭配,就是一种艺术上的相互成就。”作为格兰菲迪的品牌大使,Roy为探索新的味道终年穿梭于世界的各个城市,这个过程也常常带给他新的惊喜。
在成都的一家黑珍珠火锅店,Roy体验用格兰菲迪18年搭配牛油火锅。“川渝人的性格跟他们的饮食一样,非常有张力。原本对这样的组合我是抱着迟疑态度的,但它真的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Roy介绍说,格兰菲迪18年酒体带有果干、香料跟巧克力的气息,与川式锅底中香料的强劲味道搭配起来,天作之合。威士忌与中餐的搭配并非是黑珍珠、米其林餐厅的“限定体验”。如同格兰菲迪对味道的创新与尝试一样,它具有相当大的包容性。家常如红烧肉,酣畅如小龙虾,接地气如路边摊,大胆尝试搭配,找到自己的风格,你会收获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被问及作为品牌大使是否对威士忌有个人喜好时,Roy感触颇多。“酿酒就像绘画,我们在空白的画布上进行创作,去自由地表达灵感。艺术大师们都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单一麦芽威士忌也是一样。每一款格兰菲迪,都是酿酒大师的灵感创作。”自1887年圣诞节第一滴原酒蒸馏问世,格兰菲迪单一麦芽威士忌已经走过一百三十多年的历程。
创始人威廉格兰先生从年薪100镑的小镇酒厂经理,到凭借创新与闯劲建立享誉全球的单一麦芽威士忌品牌,“前行者”精神始终伴随着格兰家族发展。
作为璀璨珍藏系列的入门款,格兰菲迪21年在橡木桶中历经时光的淬炼,在加勒比朗姆酒桶中收尾并赋予了酒体热情奔放的个性,口感中蕴藏无花果、青柠、太妃糖和橡木桶的复杂风味。
即刻下单格兰菲迪21年
永远对创新保有热情,不断前行,才能不断创造新的奇遇。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166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