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福110+、SAT1500+被“全拒德”还敢不服?同学,你一定对申请有什么误解....
如你所见,虽然2025er的申请季已经落下帷幕,但这惨烈的录取率真是闻者伤心、见者落泪。
与去年同期相比,美本申请总人数暴涨,TOP30的录取率也低了不止一点点。八大藤校、康奈尔、杜克、USC等众多美国名校录取率纷纷跌至有史以来最低点。
2025er心里苦啊!26、27届的学弟学妹们心里更苦:前人defer,后人遭殃,申请人数肯定一年更比一年强...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躺在名校waitlist或是已经被“sorry”的申请党们“无语问苍天”:3.7+/4的GPA、110+的托福、1500+的SAT,这样金光灿灿的成绩单难道还不足以让我拿一封Cong offer,,快速上岸吗?!
显然,招生官已经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达咩,真的达咩。
而今年的录取数据告诉我们,test-optional之后反而会让更多人壮起胆子申请名校,海量申请中只有“金光闪闪的科研经历”才能引起招生官的注意!
科研
你展现“专业兴趣”的最好方式!
在test-optional变成常态的今天,标化成绩已经不再是申请中的核心竞争力了,大家的“应试教育分”都相差无几。反而,名校招生官更看重申请者是否拥有与“高分”相对应的学术能力,以及是否有持之以恒的科研态度。
所以,在你的申请材料中,科研经历才是最能直观体现你学术能力的部分!
科研活动并不是人人都有的“学术必修课”,而是由你自主选择的研究方向。这足以向招生官表示,你已经清楚地找到了自己的的兴趣所在,并有能力对它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
拥有一段高含金量的科研活动经历,对申请者来说至关重要。
简单的标化刷分易得,难做的科研才是申请的“捷径”,有一篇科研论文或科研经验会大大提升你录取的概率。
而且科研实习,不仅能让你的学术能力得到锻炼,还能收获教授推荐信、高质量科研报告等附加成果,得到 1 + 1 > 2 的收益。
线上科研=纸上谈兵!
实地科研最关键
现在市面上的很多科研,都是阅读相关研究,写一写bibliography,整理成文献综述就结束了。
但是,文献综述就相当于盖楼之前的地基,这只是每个完整科研的第一步而已。
在这之后“平地起高楼”的过程才是真正重要的,也是能够让你区别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自己的“新发现”的过程:你怎样亲手操作器材,来论证你的假设,得出最终的实验结果。
你要知道,一味的“复现”别人的实验根本行不通,即使你“完美复刻”了前人的理论和成果,这样的论文也肯定不会收录在journal或是conference中。如果你想要论文发表,那么你一定在目标人群、操作方法、实验结果中至少有一个是独一无二的。
进入实验室,亲自操作那些高端仪器,真正应用书本上写的“methodology”,得出自己的结论。实地科研能够让你拥有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不只是“纸上谈兵”地听几节网课。
谁说国外科研更“高级”?
用母语科研之后你会说“真香”!
科研活动的确很重要,但也有很多申请者走入了学术科研的误区:认为做科研就一定要去国外,只有TOP级的国外教授才能给出高质量的指导和权威的推荐信。
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去国外做科研往往会花费大量时间金钱在往返途中;未成年的申请者孤身一人远赴重洋,不仅不能得到安全上的保障,所谓的“国外名校导师指导”还有可能陷入沟通不畅的局面...
而这些情况,在国内做科研时就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