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被窗棂割成四方格”“妈妈是梅花鹿”,别告诉孩子答案……
宫崎骏在《魔女宅急便》中这样写到:
成长是一笔交易,我们都用朴素的童真和洁白去交换长大的勇气。
不难发现,身边很多孩子小时候都会对一些事物感兴趣,甚至还有着惊人的天赋。
可为什么越大越泯然众人了呢?
在人生的历程啊,别着急,不用急着看每一回的结局,只要在该合适的年龄慢慢地长大。
作者 | 哎呀妈
“蓝天被窗棂割成四方格”;
“水中倒影里的猴子捞天上的月亮”;
“月光浇在碎石路上”;
“我醒了,而时间还睡着”……
这些精巧又富有灵气的句子,出自一个六年级小女孩的手。
本以为老师会给出很高的评价,不料,老师竟让她重写。
理由是:不切实际、胡言乱语。
旁人一眼就看懂了的文字意境,在老师眼里,却成了不符合逻辑常理的表达。
一个个在作文纸上显得格外刺眼的叉号,不仅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还可能湮灭她的灵气。
有人说:
“孩子得有灵性。灵性是无价的,孩子得有一个隐秘的世界,里头住着从来不存在的东西。”
即便很多人认同要让孩子保持自己年龄该有的灵气。
可现实上,大家更看重功利化的学习,会以“对成绩有没有帮助”来区别对待孩子所做的一切。
初衷是好的,却在无意间,一点点破坏掉孩子应有的自然天性。
想让孩子快快脱掉童稚的外衣,成为死板、缺乏想象力的“小大人”。
那就不停告诉他什么才是对的,什么才是标准答案。
标准化的成人世界
容易误伤孩子
有位儿童语言治疗师分享自己和小朋友上课使用教学图的经历。
每个教学图都有所谓的“标准”指引,但她发现:
孩子说出的“答案”远超乎大人的想象。
例如,在一张画有鲨鱼和小鱼的图片中,标准答案是:“鲨鱼要把小鱼吃掉了。”
可孩子却觉得,那是“鲨鱼和小鱼相遇了”,或者“它们俩正在说悄悄话”。
而在另一张卡通图中,问孩子“你喜欢爸爸抱你吗”时,有个宝宝却说“我不喜欢”。
(图片来源:@儿童语言治疗师德芙)
一问才知道,原来孩子觉得:
爸爸抱她太久的话,脖子会很累。
看,多暖心的回答啊!
这让我不禁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故事。
老师上课时问小朋友们:如果你们跟爸爸妈妈出去旅游,突然遇到了车祸,爸爸妈妈被压在车底下,你会怎么做?
这个问题,老师本意是想引导孩子设身处地考虑父母的特殊情况。
有个孩子却说,我会跑掉。
全场哄堂大笑,甚至有人指责他“你这个胆小鬼”。
小孩一时间涨红了脸,泪珠也在眼眶里打转。
还好老师及时制止了大家,并耐心询问道:“你为什么会跑掉?”
“因为……我要去找救兵。”
这是一个5岁孩子的回答。
每每想到这个故事,心里都会咯噔一下。
其实在孩子的世界里,永远天真单纯,根本没有什么自私自利、恶意攻击的念头。
只是大人太习惯于用自己的标准去丈量孩子,用成人世界的语言去纠正他们。
殊不知,孩子越小,越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当别人不停告诉他标准答案时,实际上正在剥夺他无限的想象可能,摧毁他五彩缤纷的世界。
心理学者李雪说过:
“很多父母本来什么都不懂,但是一生了孩子,就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不断去纠正孩子、限制孩子。”
自以为是的教育,最容易误伤孩子。
孩子的确什么都不懂,可他也在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努力探索着一切。
一旦他受到的限制过多,听到的声音太杂,就会一点点丢失自己,甚至陷入“没有自己”的漩涡当中,茫然无措。
孩子之道
是自然之道
最近重温了经典电影《海蒂和爷爷》,被纯真活泼的海蒂深深打动。
虽然她是孤儿,却乐观开朗。
在被姨妈送到阿尔卑斯山和年迈的爷爷同住后,海蒂的天性得到彻底的释放。
舒展身体感受辽阔的大自然。
和动物嬉戏玩耍。
闲暇之时,爷爷陪伴她滑雪。
有朋自远方来,爷爷也精心准备食物,让她自由自在和同伴玩耍,从来不干涉她的生活。
原本以为无忧无虑的日子会不断延续,可姨妈的再次造访打破了他们爷俩的宁静。
姨妈认为她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便带她去给卧床多年的富家小姐克拉拉做陪读。
去了之后才发现,那里吃喝玩乐应有尽有,就是规矩太多,常常指责她像个“野”孩子一样。
别说自由惯的海蒂很不习惯,就连富家小姐克拉拉也在各种该与不该的繁文缛节中变得郁郁寡欢。
两个童真的孩子,都被束之高阁,眼神中都失去了光彩。
直到海蒂有机会重返山间和爷爷欢聚,克拉拉被允许去海蒂的家乡度假,两个孩子的脸上,,终于露出越发明媚的笑容。
脱掉束身的淑女裙,手抓面包大口大口地吃,就连牛奶也是端起来喝个精光。
白天享受阳光的美好,夜间看着空中不断闪烁的星星,以地为席以天为盖。
在海蒂的鼓励帮助下,感受到大自然美好力量的克拉拉鼓起勇气站了起来,身体慢慢痊愈。
孩子之道,是自然之道。
一味地限制打击,剥夺孩子的自由,只会催生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毁掉孩子的单纯和天真。
很多时候,我们心疼那些过分早熟的孩子。
不是讨厌他们的懂事和乖巧,而是难过他们在小小的年龄里,失去了本该属于自己的灵性。
听过一个青少年的分享,从小懂事乖巧的他,很害怕妈妈。
小时候他捡到一个海螺壳,爱不释手,经常把它放在耳边听“海的声音”,还主动给妈妈听。
可妈妈嫌脏,说:“你都这么大了还玩这些有的没的”,趁他不注意偷偷扔掉了海螺壳。
从那以后,他不敢跟妈妈分享自己的新发现了,总觉得在妈妈心里,自己做什么都错。
心理专家武志红所说:
“当孩子的生命力被看见的时候,它就会变成好的,比如热情和爱;当孩子的生命力不被看见,就会变成黑色的,比如愤怒、攻击,是破坏性的。”
如果我们看不到孩子的灵性,习惯是用负面信息去评价孩子,只会剥夺孩子单纯天真的权利。
无法做真实的自己的孩子,他身上的光,只会慢慢黯淡下来,最后消失,丢失了自己。
守住孩子的灵气
让他拥有行走世界的底气
最近看到一位特别温暖的女孩,云画师周周魚。
酷爱为云朵作画的她,从两年前就开始画云朵,给每朵云取名字。
同时配上治愈小故事,让更多看到的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看到画师把每一朵普通无奇的云朵,赋予如此灵动的寓意,不禁感慨:
心中始终充满真善美的人,用心传递的温暖足以治愈人心。
想起了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中,那群写诗的孩子。
他们生活条件恶劣,环境窘迫,学习能力不强。
可偏偏是如此不起眼的他们,通过自己的笔触和感受,写下一句句生动形象的话语。
《雨》
乌云和白云结婚
我们欢呼着
去捡他们撒下的喜糖
这些充满灵气的文字,是他们对父母的思念,是他们对美好世界的想象。
更是他们未来行走人生的最大底气。
什么才是孩子该有的样子?该拥有的生活?
未来日子那么长,孩子要面临的挑战那么多,何必急于一时,让孩子早早没了他对生活最初的憧憬和热情呢?
也许孩子的灵性,换不来成绩;他的爱好,得不到任何利益。
可他始终是个孩子啊!
小小的身躯里,本该装着孩童般一样真诚、清澈的灵魂。
法国教育家卢梭如此认为,教育应该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
对于我们来说,亦是如此。
孩子的成长,就像一棵树那样。
他有自己的规律,揠苗助长,设限定型,看起来虽然好看,可结成的果实,既不甜美也不饱满。
唯有做孩子的保护伞,用鼓励的方式,欣赏孩子的一切,才有机会助力孩子成为参天大树,傲然挺立,不畏风霜。
蹲下来看看孩子的世界吧!
我们终将发现,那里真有一方净土,光彩溢目,是生命本该拥有的美好样子。
作者:哎呀妈,喜欢探索世界,有娃万事足的新手妈妈,闲来喜欢当码字工。愿余生能够成为孩子们最大的骄傲!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遇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邮箱tougao@ksj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