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这四种行为,正在培养不孝顺的白眼狼!
教育最可怕的结果,莫过于父母以为“爱越多越好”,却把孩子养成没人性的白眼狼。
孩子的每个行为都是父母养出来的,不管好的坏的,每个白眼狼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对自讨苦吃的父母。
包办孩子的一切
一个网友分享过一个故事:
他朋友的一个阿姨,患了重病,医生通知必须尽快做手术,所以他朋友一听说就赶紧过去探望。
他朋友去的那天,那个阿姨家里乱成一团,都在为阿姨做手术的事情做准备,气氛紧张又压抑。
突然,阿姨家的女儿问道:“妈,你生病做手术,谁给我做饭呀?”
亲友们听不下去了,呵责她:“你妈都要到鬼门关上走一遭了,你还在关心怎么吃饭,有良心没?”
没想到阿姨还袒护道:“孩子也帮不上什么忙,她想着吃也很正常......”
网上曾有一句话,戳痛无数父母的心:
中国父母最大的悲哀,是付出了全部,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这话其实一点不假。
当父母处处包办,什么都替孩子做好,孩子就会把父母所做的一切当成理所当然,甚至当父母生病了,他们想的不是父母身体如何,而是父母生病会不会耽误自己吃饭。
大儒朱熹曾说:“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
父母做得太多,不但会阻碍孩子成长,还会让孩子不懂得珍惜。
穷养自己富养孩子
在电视剧《虎妈猫爸》,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赵薇饰演的毕胜男,即使生活再拮据,也要购买昂贵的有机蔬菜给女儿吃。
但是女儿不爱吃青菜,把吃到嘴里的青菜吐出来,她就气愤的硬塞给女儿吃。
佟大为饰演的猫爸一旁打掩护说,“她不想吃就别吃了,一个蔬菜能有多少钱。”
一句话让毕胜男的怒不可遏:
你知道这些菜多少钱一斤吗?你知道这个菜比平时的蔬菜要贵三倍吗?
我们平时赚钱不容易,现在好吃好喝都用在她身上了,她怎么这么不知道好歹。
在我们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很常见,太多父母,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活。
让孩子吃最好的,自己一个人吃饭却随便对付两口;让孩子穿最好的,自己却穿着几年前买的旧衣服。
父母的无私付出和对孩子爱自然无可指摘,但是一味的穷养自己富养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当孩子习惯了这种区别对待,就会变得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长大后也只会对父母一味索取,不懂回馈。
一味袒护孩子
网上曾经曝出过一件让人毛骨悚然的事情。
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在等地铁,旁边有位女孩手里提着鸡排,小男孩告诉妈妈自己想吃,男孩的妈妈直接让孩子去找女孩要。
过了一会儿,小男孩一脸愤怒地走了回来,他告诉妈妈那个女孩拒绝了自己。
本以为这件事情就这样结束,可没想到就在地铁进站的时候,小男孩挣脱妈妈的手,冲上前使劲推了女孩一把。
女孩一下子重心不稳,整个人差点栽下站台,还好旁边有人及时伸手拉了一把,这才避免惨剧的发生。
男孩的妈妈在看到孩子的举动后,不但没有厉声呵斥,反而赶紧拉着孩子走进了地铁,消失在了人群中。
多可怕的一对母子,孩子只是因为一块鸡排,就要致人于死地,妈妈在事故发生后没有丝毫悔改,只想带着孩子消失,以免被问责。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需要遵守规则的,做错了事情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当父母从小就只会袒护孩子,不舍得管教孩子,总有一天,所有小时候的放任,最终都将反噬到孩子身上。
到时候,为错误买单的人是孩子,后悔莫及的人责任是父母。
拒绝孩子的爱
博主罗套套讲了一件高铁上发生的事。
一家三口坐高铁,大约十岁左右的孩子买了三份饭,高高兴兴地回到座位上。
妈妈看见孩子手里的三份饭,一下就火了,大声吼道:
“你怎么买这么多?不是让你买一份饭吗?”
儿子顿时懵了,说:“我想着你们也要吃饭呀,我们三个一人一份。”
爸爸说:“我不饿,我不吃。”
妈妈更是怒吼:“我也不吃,去把饭退掉”。
儿子委屈地哭了起来。
我们当然理解,,这对父母是觉得高铁上的饭不便宜,自己完全可以不吃,只要孩子不饿着就行。
但是父母更要理解孩子的一片心意,他不是故意想浪费钱,他只是觉得爸爸妈妈也会肚子饿,也需要吃饭。
生活中很多这样的父母,收到孩子辛苦攒下零花钱买的礼物,第一反应是责怪孩子乱花钱,孩子帮忙做家务,呵斥孩子在瞎捣乱。
其实他们内心不是不开心,只是习惯性把自己放在付出的那一方,习性性拒绝孩子的给予。
但是,如果父母一味拒绝孩子的爱,久而久之,孩子就真的把爱收回去了。
爱是双向的,父母给予孩子表达爱的机会,锻炼孩子付出爱的能力,爱才能平衡。
世界上没有任何关系是不求回报的,哪怕是父母,辛苦养育孩子一场,也是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孝顺自己,能让自己享受天伦之乐。
即便有些父母说:“我生儿育女,不是为了让他们给我养老,只是为了享受为人父母的幸福,所以儿女怎么对我没关系。”
但是培养一个独立、人格健全、懂得感恩的孩子,依然是父母的责任。
所谓,我陪你长大,你陪我变老,这便是亲子间最美好的相爱了。
—End—
版权说明:本文首发「育才家园」(微信号:edu683)。育才家园专注于 4~18岁儿童及青少年的科学教育,是老师、父母、学生的好伙伴!文章转载授权请联系「育才家园」(微信号:edu683)。
如果您不想错过教育好文
请将【育才家园】设为【星标】
每晚7点,育才家园与您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