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半的清华人,能做什么?
“23岁”
对于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北京市昌平区燕山脚下
坐落着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1960年春天
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3岁半的年轻人
来到这里
他们致力于核能研究
虽然条件艰苦
但依然挡不住他们的满腔热血
他们干得既轰轰烈烈,又踏踏实实
他们不仅有知难而进的勇气
又有锲而不舍的韧劲
为国家的原子能事业
奉献青春、贡献力量
他们不仅是“从0到1”的开创者
也是把“不可能”化为“可能”的践行者
这座由他们参与组建的核研院
凝结着他们身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和为国奉献的爱国精神
这种精神传统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清华核研人
不断前进
200号,一个不一样的号码
白手起家,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十年磨一剑,攻克核心技术
从“跟跑者”成为“领跑者”
“没有清华大学,就没有中国高温气冷堆的发展。”张作义动情地感慨,“是清华大学核研院数百名科学家,三代人长达30多年的艰苦努力,才完成了从关键技术的研发、实验堆的建设到工业示范电站的建设。我特别要提到王大中院士,他是实现反应堆固有安全的带头人,是清华核能团队的长期带头人,也是我们清华人熟悉和尊敬的老校长。”
爱国,是一种信念
往期回顾
清华大学校歌全新MV首发!
不拘一格!清华将致力于培养顶尖数学家
清华 + 通州 = ?
这么好看的教学楼,你知道吗?
点击查看
文 |郭莉莉
图片 |校史馆核研院
编辑 | 赵姝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