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二十不惑》、《三十而立》持续热播,影视剧展现了从校园到社会、从青春到成熟,人们经历的挫折、迷茫和狼狈,也勾画出一个个独特的人生版本。为人生年龄段立flag的做法,是从孔子开始的。然而现代社会远比古代复杂,两千年后,孔子或许只是提供了一种“参考值”,二十惑不惑?三十立不立?放到如今的社会,不好说。
生活在21世纪,节奏加快了,诱惑增多了,活法也多元了。我们每天被信息包围,早就知道了“懂很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而孔子,一个前浪?在时代与后人的反复拍打下,没上过985,没吃过鸡,不懂区块链,没见过比特币,还能为我们的现代生活提供经验吗?
走 近 前 浪
前浪总像是遥远的存在,而我们又太容易疏远了它。面对一个“前辈”,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淡化了他的人生境遇,只留下一堆道理,仿佛他们生下来就是为了教人做事、教人做人。其实孔子也年轻过,活着的时候没在神坛上待过,没什么偶像包袱,所以放在今天,孔子应该是一个特别真实而亲近的人。如果他在我们身边,会是什么样的呢?在体会孔子的经验之前,不妨先让他离我们近一点。
和今天很多的年轻人一样,孔子是很穷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车厘子自由都离他很远。“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事后说的。
“我很穷”这句话本身没什么问题,但说的时机有讲究。正当穷年说了没什么用,不解决问题。放一阵,复盘的时候说说,也更实在,没那么多幽幽怨怨。
这样的一个人生活在今天,他会在北上广中心区买房吗?恐怕不会。孔子倒想过“居九夷”,那是一种五线城市郊区的感觉。有人说条件太差了,他的反应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话特别李雪琴——熏鸡架、炖大鹅,我的要求,九夷也合格。
居住的要求不高,然而孔子对美食的品控却很刁钻。不是说食材要上等的龙虾鱼翅,而是要端起一个范儿,有正规感,有仪式感,所谓“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妥妥的精致主义者。他虽然挨过饿,吃上面倒是内行,精致起来,吃个泡面都会磕个生鸡蛋,配个西兰花。
一个懂得美食的男人,想来品位不会差。然而从青年到中年,孔子倒没有因此油腻起来,因为他半生都在奔波。放到如今,孔子这一派就叫做旅游达人。
如果有一天在路上,你见到一个驾着三轮摩的声称要环游世界的,很可能就是孔子,因为当年他就这样。一个山东人,不远几百里周游列国,在他那个还是小马拉车的时代,也算是勇闯天涯了。穷游鼻祖,当仁不让。
孔子高兴了,或许还会在车上唱歌:“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嘶哑摇滚的那种。当年崔健老师唱这歌的时候,总有一股淡淡的山东口音,听着就跟孔子特别和。而如果孔子会出现在《乐队的夏天》舞台,这一曲翻唱的《假行僧》也会感动全场。
他对音乐的热爱从来是难以掩饰的,《论语》里说他“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一起唱,还承包各种副歌部分。而至于诗歌方面,他的贡献也是一流,整理了著名的《诗经》,大量收录了民间音乐人的作品。其中在评价《关雎》这首歌时,他的那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透露出上乘的品位,一张嘴就是老乐评人。
立 得 住 的 style
这就是我们能复原的那个鲜活的孔子:没钱,但任性洒脱,懂文艺,吃着火锅唱着歌,坐着马车一路前行。这样的一个孔子,够酷。
他还说这种话:“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大意是如果我创业不成功,那就坐着小船来一趟奇幻漂流。这么一个孔子,个性张扬,还有点颓帅颓帅的。
孔子如果生活在今天,会很可爱,会让人感觉亲切。可细想下来,也会有点不对头:明明是前浪,说着说着倒像后浪呢。会有网友喷:这么没正事,还为人师表?就这?
且慢,这事有得解释。
说孔子对美食有矫情般的审美,对音乐有痴迷式的热爱,还只是表象。嬉皮的,苦哈的,恐怕都不是真正的他。孔子有严肃而深沉的一面,他有深刻的思想主张,从来都不是随性散逸的文青。
孔子讲求“立”,他实际上在三十岁就找到了一种坚实的东西。历史学者钱穆先生曾说,“孔子至于三十,乃确乎卓然有立,独立不倚,强立不反。自知其所学之有成,而不随众为俯仰。”
立的那个东西,是一个叫做“仁”的理念。而什么是“仁”,孔子的意思在于克“己”、复“礼”。于是问题可以解释清楚了,他之所以喜欢美食和音乐,只因其中蕴含着“周礼”,那是一个他最向往、最钟情的文化和制度。一辈子,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什么都碰什么都沾,把自己搞得满身才华,实际上只不过是为了那个“吾道一以贯之”。
出处《论语·颜渊》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立,很难,而立得住、不随众俯仰,更难。这种气质吃不出来,唱不出来,旅游也旅不出来。张扬的不叫个性,个性的无须张扬,一个东西一旦定住之后,也就有了自己的特色,不用去追求什么我的style,那只是随之而来的副产品。
在2020年,互联网时代已经非常繁荣了,个性、差异化俯仰皆是,每个人都想张扬自己的个性。但不得不说,这也是泯灭个性的年代,谁都感觉存在感不够,没事就想刷一波。
这是一个《乌合之众》卖得最好的年代,每个人都在里面找得到周围人的影子,唯独不见自己。恐怕孔子在今天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现,也会有人取笑。在个性言论自由的地方,我们总会碰到一个逻辑自洽的论证:孔子你还是不行,弱爆了,你看你啊巴拉巴拉……
孔子的高明,在于他看到了这些,并形成了一个升维策略,他提出了一个更高的概念,就是“和”。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就是说,他从来不认为自己的就是正确的,他也尊重别人的个性和意愿。
三十而立,立之以礼。其礼之用,以和为贵。这个看似弱爆了的“和”精神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华大地上,并行着三教九流的众多理念,每一个都个性十足,而儒家文化最终脱颖而出,或许就在于其包容和开放。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经过了几千年的迭代进化,从小人生到大社会都被试验过,刷出了无限的经验值。
和 而 不 同 的 力 量
孔子的内心是包容的,思想也是开放的,而“和而不同”从未泯灭孔子作为一个现实人的独立人格和可爱个性,,style还在。同样,也正因为“和而不同”,中华文化才能吸取世界优秀文化力量,自身也获得了永久的生命力,中国气派,还在。可以说,和而不同的智慧在今天仍有无限魅力。
对于“和而不同”的思想,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经在晚年总结过一个十六字箴言,叫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所谓和而不同,就是不存在谁是谁非,只有传统、处境、角度的不同,而其中的至高境界,就在于能够相互包容和相互赞赏。
这种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深深融化积淀千年的酒文化里,融化在毛铺年份匠荞的这瓶好酒之中。毛铺年份匠荞,以“君子和而不同”为品牌价值主张,每一滴酒都沁润着“和而不同”的气质,努力担当这一悠久文化的传承媒介。毛铺年份匠荞在原料做到了“和而不同”,它优选糯高粱,汲取幕阜山脉溶洞泉水,精选苦荞麦、葛根、枸杞子、山楂、罗汉果等道地原料,让每一种原料充分发挥特性而互相交融。
在香型方面,毛铺年份匠荞也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它集贵州茅台镇酱香、四川宜宾浓香、湖北黄石清香于一杯,匠心调配,经陶缸封藏和时光淬炼,让“三香”和谐融合。
在工艺方面,毛铺年份匠荞还创新了智能酿造工艺,运用数字提取技术,萃取原料活性成分,酒体微黄,富含黄酮等活性成分。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技术支持,全程2690多项品质管控。
这所有的一切,彼此未有过冲突,从未泯灭任何一种个性,而最终,它们造就了毛铺年份匠荞“和而不同”的口感体验:轻品毛铺,浓、清、酱三香融合带来的绵柔醇厚,在口中渐次绽放,不只是幽雅的酒香,更有一种饮后无忧的悠然。
2020年,劲牌公司毛铺年份匠荞的全国化正式开启了。2020年9月9日毛铺年份匠荞线上首发,成为毛铺进军次高端白酒市场的核心产品。9月17日,品牌在武汉举办了首场毛铺中国和宴暨毛铺年份匠荞上市发布会。9月25日,劲牌公司在江西南昌举办第二场上市发布会。而在10月23日,还将在长沙举办和文化沙龙,随后,还有更多城市的和文化沙龙陆续开启。
△历史学者纪连海,知名评论家张颐武,出席毛铺中国和宴暨毛铺年份匠荞上市发布会,并参与城市文化沙龙活动。
斟满一杯毛铺年份匠荞,开启酒文化之旅。品味浓、清、酱相互融合的独特style,让个性张扬并充满包容。不论是千年文脉的传承,还是新时代社会的发展,从古至今,都离不开“和”文化的中心,而毛铺年份匠荞所坚守的,也正是那跨越时空的一脉相承。
△ 点击图片△
走 进 毛 铺 · 和 文 化 录
在未来,毛铺将以“探寻中国和力”为愿景,汇聚多元文化,融合古今思想,与自然、与社会、与世界融合共济,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现代理解中,不断绽放中国的“和”力量。
(部分图片来自视觉中国、毛铺品牌)
策划:三联.CREATIVE
监制:路瑞海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王思涵
封面设计:lulu
作者:幽幽之默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