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关注李一男的一举一动,既充满期待,又不乏怀疑。这个曾经的天才少年,过往经历有着诸多的传奇色彩。他一度做到华为的技术主导者之一,两进两出后,创办港湾科技、牛电科技,因为不正当获利入狱,复出后历经百度、中国移动,最后落脚梅花创投,很多人都认为他已经在江湖销声匿迹,但事实证明,李一男的野心,并不止于做幕后的那个人。
文 |翟锦
编辑|金匝
运营|小小
5年前,李一男创办牛电科技(小牛电动车)时曾说,自己过去经历很多失败,但无论成败,这次将是自己做的最后一家企业。
但他反悔了。2020年9月28日,据多家媒体报道,李一男选择了新能源汽车,重新开始创业。他严格保持着和外界的距离,这个项目已经启动了一年多,进入了样车阶段,才被媒体辗转探知。
李一男的新能源汽车项目采用的是增程式技术方案(加装发电机,靠燃油驱动给电池供电),这和理想汽车类似。就在今年7月,理想汽车登陆纳斯达克,开盘两小时,股价从发行价11.5美元涨至17.5美元,市值超过146亿美元。美团CEO、理想大股东王兴第一时间摇旗呐喊:“那些认为李想的理想是操盘一个千亿美元的理想汽车的朋友们,你们还是低估了一个数量级。”
这是理想成立5年来在资本市场的最高光时刻,但它运用的增程式技术,仍然面临着各方质疑。全球范围内,推出增程式电动汽车的车企屈指可数,而且销量并不算好,增程式电动车没能成为主流的原因太多:整车成本过高、技术问题更复杂,不够环保,会让推广受限。很多人认为,投资人包括王兴对理想的认可,更多是对李想本人和团队的认可,而不是对增程式路线的认可。
那李一男为什么愿意逆流而上,进入增程式路线的新造车项目?
外界关注李一男的一举一动,既充满期待,又不乏怀疑。这个曾经的天才少年,过往经历有着诸多的传奇色彩。他一度做到华为的技术主导者之一,两进两出后,创办港湾科技、牛电科技,因为不正当获利入狱,复出后历经百度、中国移动,最后落脚梅花创投,很多人都认为他已经在江湖销声匿迹,但事实证明,李一男的野心,并不止于做幕后的那个人。
现在,李一男已经50岁了,再次创业,到底是能重现当年的传奇,还是会像小牛电动一样,成为一个野心足够大——想要重塑行业格局,定义中国乃至世界的出行方式,但最终成绩远远比不上声量的公司?李一男没有在小牛上实现的事,最终会通过新能源造车实现吗?
李一男传奇的起点在华为。
他创下了华为历史上最快的晋升速度:1993年,23岁的他研究生毕业后入职华为,两周后,因为技术研发的突破,破格提拔为高级工程师,两年后成为总工程师,27岁即是最年轻的副总裁。这与他此前的人生速度是一脉相承的——15岁那年,他就考入了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
任正非对他的重视有目共睹,和任正非关系最紧密时,一向严肃的任正非称李一男为“干儿子”,许多内部员工当时认为,“李一男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华为的发展方向”。
李一男在华为的前同事戴辉曾写文章回忆,1995-1996年,一个大哥大卖几万块,华为动心,想进入,到处调研,移动公司的人说,“你们做GSM(2G移动电话系统)哪里还有机会啊,人家地盘都占完了!马上就要3G了,你们不如去研究3G!”但李一男很坚定要做GSM。事实证明李一男的判断是正确的,直到2008年,乔布斯发明苹果手机后,国内3G市场才真正启动。
李一男拥有对技术的天然直觉和精准判断,敢做决定,也显得独断。在戴辉的描述中,李一男当时力排众议,把所有CDMA IS-95团队都砍掉了,这让当时的竞争对手中兴大赚,也让任正非一度怀疑自己会因此破产。
但后来看,放弃CDMA、聚焦GSM的战略对华为有深远影响,也帮助华为彻底超越中兴,进入了欧洲的核心电信领域。李一男在华为主持技术的5年,让华为从一家交换机企业,快速转换为包括交换、传输、无线、数据等综合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奠定了华为日后技术领先的基础。
就像所有天才少年的叙事一样,李一男在为人处事上并不成熟。戴辉也回忆过:“他脾气不好。比较瘦弱,为了体现权威,有时候说话就会很狠、很有狼性。”
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是,一次李一男带队去山东,交流会上,客户技术人员问:“你们华为的基站,在我们山东的冬天能不能用啊?”华为一个技术人员答:“可以啊,我们在内蒙的实验局,冬天大雪纷飞,也用得好好的!”
李一男很生气,直接在会上指责:“哪有你这样回答问题的?你马上给我从华为离职!”李一男的意思是,要能回答出具体温度,但那个时候,这些数据未必有,也未必准确。
2000年,李一男以内部创业的名义离开华为。至于离开华为的原因,有人说是因为任正非在李一男和2号员工郑宝用之间选择了郑宝用,也有观点认为,当时任正非想让李一男全面发展,把他调去了市场部,这让李一男难以接受,遂选择离开。
李一男走时,任正非亲自给他开了欢送会。任正非对他的离开是惋惜的,据说,那一年任正非给自己的工作考核打了C,因为没用好郑宝用和李一男。任正非曾说:“郑宝用和李一男,一个是比尔,一个是盖茨。只有两个人合在一起,才是华为的比尔·盖茨。”
第一次创业,也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故事。
30岁的李一男,给新公司取名港湾科技。从一开始,港湾就获得了国际上最具实力的风险资本的支持,一度距离上市很近,但他遭到了老东家华为猛烈的反击。最终,成立6年的港湾,被华为收购,而收购合同里,其中一个条款是李一男必须要在华为待满两年才能离开。
港湾曾是一家非常具有李一男个人特质的公司,专注于研发创新,那几年港湾平均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会占到整体销售额的12%~15%,超过50%的员工都集中在研发部门。
成立三年后,港湾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0亿。随着港湾的壮大,它从华为代理商转为具有快速产品研发能力的公司,开始逐渐抢夺华为的市场时,任正非感受到不安了。
2001年,任正非发表了那篇著名的《华为的冬天》,2002年,华为经历历史上首次负增长。后来任正非在收购港湾时描述当时的处境,“2001至2002年,华为处在内外交困、濒于崩溃的边缘。你们走的时候,华为是十分虚弱的,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包括内部许多人,仿效你们推动公司的分裂......都高喊‘资本的早期是肮脏的’口号......风起云涌使华为摇摇欲坠。”
这段话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任正非对李一男的港湾发起了激烈的围剿,他必须要稳住华为的根基。在华为鼓励内部创业后,从华为出来的员工前后超过3000人,其中港湾是做得最大的。
《中国企业家》曾经报道,那时任正非在华为内部成立“打港办”,与港湾抢标,不计成本,为了让港湾赚不着钱和上不了市,华为专门拨经费,最多时一年多达4亿。单子丢给中兴、思科不要紧,但丢给港湾要受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