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竞争之惨烈之多变,一点不亚于刀光剑影的战场。而必胜的信念,决定着战争的未来。
摆在我书桌前的三本书《打胜仗的思想》《打胜仗的团队》和《打胜仗的策略》,我花了3天时间一口气读完了,既疲惫又兴奋。三本书的作者包括一位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前主席、两位美国海军陆战队前军官、一位美国空军前战斗机飞行员,和一位思想反叛的学者,以及一位著名的商业记者,后者是接受过美国陆军尖端红队计划(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对抗群体思维技术的课程)培训的唯一非军方人士,后来他成立了红队思维公司,专门为各类企业提供变革咨询服务。在人类各类组织中,企业与军队组织最多共通性。军队与企业最本质的相同,就是活下来和活的强大是两者共同的底线追求。与企业相比,死亡对军队和军人而言更真实、更赤裸,更残酷,因此,军队也是最具危机意识和最具创新力的组织,信息技术、材料科学、医疗、大气监测等等,最早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大多源自于军事需求。军队在创新方面没有投入产出比的硬约束。而在管理创新上,军队也历来能够因应战争形态、技术革命的变化,率先进行变革。管理学的诸多理论和管理词汇源自于军事理论和军事词汇。不夸张的说,是美国空军“拯救了”哈佛商学院,二战期间,哈佛商学院曾经很长时间是美国空军的管理培训基地。二战之后,美国空军的十位前军官、著名的“蓝血十杰”们以不到十年时间拯救了濒临危境的福特汽车公司,并进而在全美企业界掀起了一场管理革命,他们对当代管理学的贡献一点不亚于德鲁克(见约翰·伯恩《蓝血十杰》)。Enterprise的中文翻译之一是“企业”,也可以翻译成进取心和事业心,用这个单词给军用舰船命名是欧美海军的传统,叫做“企业号”的舰船有几十艘之多,法国有20多艘,英国有10艘,但真正把“企业号”作为海军明星船舰命名的是美国海军,,美国先后有8艘军舰被命名为“企业号”,包括2艘航母。《美国海军战斗舰艇词典》对此的解释是:使用Enterprise命名取其“勇敢、活力、精力旺盛以及在实际事物中的创造性”。由此可见,企业文化与军队文化在底层逻辑上具有惊人的一致性。与之相对应的是企业家这一词汇的出处。“Entrepreneur”(企业家)是从法语中借来的,其原意是指“冒险事业的经营者或组织者”。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6世纪的法语中,是指指挥军事远征的人。显而易见,企业家与军事领导者所面临的共同挑战永远是“不确定性”,这就从根本上规定了他们的角色与使命:经营和管理风险。这也就同时命定了企业家和军事领导者必须拥有一种独特的领导力。军队是最好的领导力学院。美国44任总统中有过军旅生涯的29位,美国500强大企业中的董事长、副董事长、总裁中有相当比例的人曾经是军人、指挥官、高级将领,企业是美国军人位居首位的“旋转门”,对于这些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战士、惊涛骇浪中挺过来的“舰艇上的舵手”们来说,投身于企业,不过是从一类战场到了另一类战场——市场。联邦快递董事长兼总裁弗里德里克·史密斯在《打胜仗的团队》英文版序中说:“我们有目的打造我们的企业文化,每位领导者接手企业都会进行一次企业文化再建。这样的模式设计源自于世界上最精良的领导学院,它就是:美国军队”,“在美国海军学到的那些领导原则价值千金”,“如果你参观过联邦快递的领导力学院,你就会发现我们公司文化里蕴含着美国海军的基因”。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前副主席比尔·欧文斯说,“美军是全球最大和最复杂的企业”(比尔·欧文斯《揭开战争的迷雾》)。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美国不少管理咨询公司的创办者(比如《打胜仗》系列丛书的四位作者)、诸多领导力训练专家(也包括商学院的许多领导力研究专家)曾经担任过美军将领,或者是前军人,或者是西点军校和其它军事院校的前教官,他们在以军事领导力的理论与实操技术熏陶和培训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企业家,并推动进行企业的团队建设和组织变革。几乎可以断言的是,军事院校比如抗大、黄埔军校和西点军校才是锻造领袖、领导者的最佳熔炉,而商学院也许更适合于培训职业经理人。同样值得深思的是,美国也有一些企业家转身成了美军高级将领或主管与军队相关的政府高官,比如福特汽车公司总裁麦克纳马拉(Robert.Strange.McNamara)曾经在上世纪60年代出任过美国国防部长,2019年初的代理国防部长帕特里克·沙纳汉(Patrick Shanahan)曾经是波音公司负责全球供应链的副总裁,保洁公司前总裁兼CEO麦睿哲(Robert A.McDonald)卸职后出任过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部长。某种意义上,所有优秀的企业基因中都隐含着军事文化的元素,而优良的军队基因中也隐含着企业文化的元素。企业和军队另一个共同点是:必须不断打胜仗。只有不断打胜仗,才能持续活下去并活的有力量。马丁·邓普西将军在书中倡导:让打胜仗的思想成为一种信仰!我将这句话加了两个字:让打胜仗的思想成为一种管理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