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被贴上“垮掉一代”的标签,被批评冷漠麻木、不知痛苦,似乎总能成为一种寻常论调,不管处于哪个时代。
在这些底色不同的年代里,年轻人面对世界的姿态却都有相通之处:
同样艰难地解读自我,同样有迷茫与不解,也有反叛与愤怒;他们用嬉笑怒骂和玩世不恭的态度,消解着虚伪的崇高和社会假面。
文学总能记录下年轻人的苦痛,为社会和伦理的遗漏补空。
王朔写于上世纪 80 年代末的小说《顽主》,即便有着难以磨灭的时代印记,放在今天阅读,仍能找到那一代青年与当下年轻人的共通之处。
讲述 | 许子东
来源 |《许子东·20世纪中国小说100讲》
1
《顽主》的真与妙
三个年轻人,创办了一个异想天开的公司,专门“替人解难、替人解闷、替人受过”,能当出气筒“替人分手”,也能帮人策划奖项(当然不存在)、完成心愿。
这本身带有戏谑性质的设定,把年轻人和社会的互动也好,较量也罢,都放在了桌面上进行拆解。
小说里有位喜欢和年轻人打交道的赵尧舜,他一上场就说:
“我不认为现在的年轻人难理解,关键是你想不想去理解他们。我有很多年轻朋友,我跟他们很谈得来,他们的苦闷、彷徨我非常之理解,非常之同情。”
他对年轻人似乎表现出了莫大的理解和同情。
不过紧接着在另一个场合,更为尖锐的谈话被摆上了台面:
“你们平时业余时间都干些什么呀?”
“我们也不干什么,看看武打录像片、玩玩牌什么的,要不就睡觉。”
“找些书看看,应该看看书,书是消除烦恼解除寂寞百试不爽的灵丹妙药。”
“我们也不烦恼,从来不看书也就没烦恼。”
“烦恼太多不是什么好事,一点烦恼没有也未见得就是好事——那不成了白痴?不爱看书就多交朋友,不要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有时候一个知识广博的朋友照样可以使人获益匪浅。”
“朋友无非两种:可以性交的和不可以性交的。”
“我不同意你这种说法!”赵尧舜猛地站住,“天,这简直是猥亵、淫秽!”
乐于说教与热衷标榜自我标榜,在王朔的小说中其实是加以嘲讽的。
还有第三次对话,赵老师认为“三 T”公司帮一个不会游泳而淹死的女孩办追悼会没有意思,他说:
“这不奇怪。像你们这种年轻人,没受过什么教育,不可能再有什么发展,在社会上备受人歧视,内心很痛苦,但又只好如此,强颜欢笑。”
“你说我们内心痛苦?”
“当然,这太明显不过了,你不说我也能感觉到。”
“要是我们内心并不痛苦呢?”
“这不可能——这不合逻辑,你们应该痛苦,干吗不痛苦?痛苦才有救。”
“那我告诉你,我们不痛苦。”
“真的?”
“真的。”
“那只能让我感到可悲,那只能说明你们麻木不仁到了何等程度。这不是苏生而是沉沦!你们应该哭你们自己。”
“可我们不哭,我们乐着呢。”
这是一段极有概括性的对话,是社会对青年,长辈对下一辈,规章制度对玩世不恭,庄重严肃对嬉笑怒骂。
你说这代年轻人真的是冷漠、不痛苦、无动于衷吗?
小说里这样写下去:
“我想打人,我他妈真想打人。”赵尧舜退出后,马青从桌后跳了出来,撸胳膊挽袖子眼睛闪着狂热的光芒说。
为什么跟赵老师的这段对话以后,年轻人要骂人、打人呢?这就是愤怒。
《顽主》以玩世不恭的方式宣泄着年轻人的不满,写了一群以“出卖虚情假意”谋生的人,最终却在反抗虚情假意。
2
80 年代的文学和梦想
80 年代后期起,文学评论界有所谓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文学等各种学术标签。但从读者的角度,不难发现作家的风格和流派可以简单划分为:“英雄派”、“世俗派”、“流氓派”。
有意思的是,做英雄状的,可能真的是英雄;作俗人状的,其实都是大雅之俗。那作流氓状的,是不是真的流氓呢?
非常典型的作流氓状的小说是王朔的“痞子文学”。
王朔
王朔给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冲击,第一,是嬉笑怒骂、玩世不恭,这是一种抗议、反叛的姿态。第二,,是他毫不忌讳文学的商业属性。
第三,王朔小说在表现北京“大院文化”时,戏仿、延续和解构了当代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毛文体。毛文体当然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它其实包括了很多是当时的人创造出来的一种语言逻辑。
王朔 1958 年生于南京,自幼住在军区大院,后来在北京读小学、中学。80 年代开始写作,写完小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之后出名了。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5 年版
嬉笑怒骂、玩世不恭,是王朔的成名代表作《顽主》的基调。
《顽主》1987年发表在文坛面目最严肃、最正宗的期刊《收获》上,期刊的面貌和小说的“不正经”,恰好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反差。
在文学长河里,八九十年代是奇异的一笔,它的血液至今还出现在我们的脉搏里,这长久的影响,离不开浩荡的背景与支撑。
回望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史,风雨百年里诞生出无数的文学作品,小说家们用手中的笔记录下百年间中国人的种种悲欢离合、血泪与梦想。
它们持续照应着中国社会和国民心态的根基与现状,值得人们反复品味和思考。
在接下来的一年,许子东想用《20 世纪中国小说 100 讲》更完整地介绍中国现代文学史,他将用 100 集的时间讲述 100 部小说,回顾 100 年来中国文学之路,让读者从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中理解过去,看到现在,看到今天的我们自己。
长按扫描二维码
听许子东谈中国文学之路
「01」
他将用一年时间陪你读完100部小说
许多知道许子东的朋友,可能一开始是从电视或者音频节目里认识他的,但是对于他深耕多年的教书生涯和学术背景却很少有人了解。
事实上,他很早就在文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许子东研究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年纪轻轻的他不仅是“八十年代青年评论家”中的一员,更是被破格提拔为华东师大副教授,成为“全国中文系最年轻的副教授”。
后来,许子东远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学。而后,他又选择在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学成归来后,就一直在香港岭南大学任教至今。
而且,他不吝把传统课堂里的内容,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传播出去,他说:
我们必须跟那些传媒争夺阅读的时间,争夺的方法之一是我们做得好看。我们要争夺,但是我们千万不能降低自己的学术水准。
「02」
这门被业内人士狂推的课到底厉害在哪里?
100 部作品,都是 20 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小说,许多名字你可能都耳熟能详,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阿 Q 正传》,沈从文的《边城》,张爱玲的《第一炉香》《倾城之恋》,莫言的《红高粱》……
或许你会觉得有些作品几乎“老掉牙”,但你不妨听听许子东的讲述和解读:不疏远,不干涩,带着个人的温度。
他谈鲁迅:一百年了,鲁迅的话就像昨天说的一样。
他谈张爱玲:虚伪的高尚存在一天,真实的”人欲“就特别有它的伟大意义。
他谈丁玲:丁玲在九十年前,就完全打破了“男人进攻女人是为了性欲,女人吸引男人是为了生活”的常规思维。
「03」
超大课程容量,需要你用一年时间来消化
这可能是最为完整的一部中国百年文学史课程,真正的“不留空白”。
整个课程,从 1902 年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这部政治幻想小说开始,到 2006 年刘慈欣的《三体》科幻小说结束,从政治幻想到科学幻想,完成一场跨越世纪的对话。
「04」
大咖们都在听
扫描图中二维码即可订阅课程
作者:水晶
排版: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