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一个13岁的中学生有一天突然问自己的父母:时间是什么呢?
你猜,他/她的父母会怎么回答?
八成是说一些如同光阴似箭啦,赶紧抓紧时间复习功课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式的陈词滥调吧。仿佛时间唯一的用途就是用来紧紧握住。
可是时间到底是什么呢?
如果有一天我可以穿越回我的少年时代,我好希望有一个成年人可以耐心地听我的问题,然后心平气和地告诉我他所知道的“时间”。
也坦诚地告诉我他不知道的部分。
去“正确答案”之外寻找实践
即使现在,孩子们升学的压力还是很大。“正确答案”已经不仅仅是走上光明未来的垫脚石,更像是一种强大的暗示,塑造着每个在压力下的孩子、家庭以及整个社会。
如此一来,一个暂时得不到正确答案的问题,就常常哽在一个少年的胸口,他/她也许想问,想聊一聊,想享受这个找答案的过程,但是就在强烈的暗示下不了了之了。
有点讽刺是不是?因为怕浪费时间,所以我们不再追问时间是什么。
这就是我在打开《少年》8月刊时想到的。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少年》第二期
目录里是满眼的问句——时间有多深?爱情是什么?世界上为什么会有邪恶?中国的神都去哪儿了?我们为什么追寻古史?如何跳出自己的视角?
△ 三联旗下原创杂志《少年》部分内页,点击放大可查看细节——《古埃及是如何诞生的?》《学校里最值得学的是什么?》
这些问题天真又深邃,让我这个成年人都忍不住好奇,一本薄薄的杂志,真的能完全这些问题吗?
答案当然是,不能。在那些短短文章里,这些问题的一些部分得到了解答,更多的部分则延展成了更具体的问题。它不仅仅是在告诉读者一个知识、常识,而是启发读者,要解答这个问题,也许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你要一起加入研究者的行列吗?
回到时间是什么?也许我们应该先找一找,时间从哪里开始?被谁发明出来?在《时间有多深?》里,科普作家土摩托和我们讨论了地球年龄的问题。是的,科学界是有一个公认的答案的——45亿年。可是这45亿年作为一种认知是如何在人类之间传播的呢?你是否还能想象,就在几代人以前,宗教还是人类观念的控制者,各种文化中创世神才是定义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有多老的“人”。
△ 三联旗下原创杂志《少年》部分内页,点击放大可查看细节——《这个世界有多老?》《2020 我们去火星》
科学向前发展,不仅是地球有多老的答案被更新了,连我们的语言也在面临挑战。“人们喜欢用 ‘漫长’这个词来形容时间,但这个词不够准确,多长算长呢?……真正的地质时间远远超出了人类的想象力,地球的历史就像大海那也深不见底,用 ‘深邃’这个词来形容才是最恰当的。”
当我们得到45亿年这个“正确答案”时,也许会禁不住用自己的生命去度量它,想象45亿年到底有多久,那么此时,45亿年,则不止是一个两笔写成的答案,更像深不见底的漩涡。根据神学家对《圣经》的研究,上帝创造的世界不过6000年左右。我们往往认为宗教是古老的,科学是年轻的,这个“时间有多深?”的问题,正在轻轻撬动我的感受与认知。
探索实践的工作很酷
说到地球,我记得小时候发生的一件趣事。《还珠格格》热播,全家老小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坐电视机前其乐融融地欣赏,第一次听《还珠格格》主题曲《当》的时候,我就问了家人一个问题。
动力火车组合粗犷的声音唱出第一句:“当地球不再转动的时候……”我问:“等一下,这不是清朝的故事吗?那个时候中国人知道这个世界是一个地球吗?”
沉默,无人回应。
△ 图为还珠格格剧照。1998年,电视剧《还珠格格第一部》开播,几乎创造了中国电视剧史上万人空巷的奇迹,更是很多80后90后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至今也没有人要和我一起探索这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当时也没有任何一个成年人试图向我解释,这只是一个包装在清朝背景下的架空言情偶像剧,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不能当真。
唉,错过了一个对历史研究启蒙的好机会。
每年高考结束时都会类似的新闻,某某状元出其不意选择北大考古系。因为在一些开设文博专业、考古专业的综合性大学中,这些专业的录取分数往往都是最低的。确实,如果从事考古行业,收入也多半不会达到令人艳羡的程度,但若以录取分数线来衡量每个专业对口职业的价值,实在是误人子弟了。
我很喜欢《少年》里的One Job专题,8月刊就汇总了考古工作者的工作日常,我觉得这对这个行业有一点点好奇的少年们是一种很好的鼓励——专题展现出考古一份有绝对技术含量的工作。因为这个专题里不仅囊括了考古工作中的一些严谨细致的部分——编号、测绘、勘探、照相等等,甚至还有一些历史类纪录片都很少涉及的“其余工作”——记录考古队友和当地农民工的考勤以便发放工资、清点文物和耗材、管理账目、睡前撰写发掘日记等。
△ 三联旗下原创杂志《少年》部分内页,点击放大可查看细节——《野外考古发掘现场》《考古工作者的日常》
这个专题里的内容很真实也很现实,不谈什么大理想大价值,只说每天需要面对的具体工作,这可能才是真的对每一个少年有参考价值的未来职业介绍。
了解了真相与细节后,如果一个少年还愿意坚持报考考古系,那就不要惊奇于他/她做出了一个小众选择,他/她只是真的很酷而已,因为他/她了解自己的热情与向往。
用简洁平和的语言和少年沟通
2020年网传的满分作文《树上的生活》大家都“拜读”过了吗?成年人们在网络世界里为这篇文章华丽繁复的语言风格辩论了好一阵,然而我们却忽略了,这篇由少年写出的文字,是否是少年们自己会阅读的呢?
反正当年的我肯定是愿意看那些简单直白的语言,不想看到作者们用一些高深莫测的大词、生僻字来加强自己的权威性。在阅读《少年》的时候,每一个作者几乎都放弃了行业专业术语,而是在用接地气甚至接近口语表达的文字来和读者沟通。
△ 三联旗下原创杂志《少年》部分内页,点击放大可查看细节——《山海经》《在孟买最大的贫民窟,我放下对这里所有的偏见》
《国王的占卜》里,刘周岩为我们讲述了商王武丁的“事迹”——通过丰富的甲骨文卜辞史料。卜辞,就是这位商王占卜的记录,从中可以看出他在乎什么关心什么。而像武丁这么丰富的卜辞非常少见,类似的史料在他生前身后留下得都很少。李旻是怎么描述这位王者的呢?他写道:“武丁很‘诚恳’……武丁又有点‘狡猾’。”是不是突然觉得这个远古历史人物变得可爱起来。
李旻从考古工作者的角度喟叹:“我们文字的历史一开始就直接进入王者的心灵,丰富的个人世界横空出现——然后消失无踪,下次再有如此丰富的个人历史材料不知会是什么时候了。”
你看,这份工作有浪漫也有遗憾,令人期待又需要耐心的等待,短短几行,像一个很好的朋友在一边说着一段有意思的历史故事,同时表达对自己工作的理解和感悟。最好的阅读和最好的谈话往往都是松弛又引人深思的,《少年》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
△ 三联旗下原创杂志《少年》部分内页,点击放大可查看细节——《文字作坊》《最孤独的人》
珍惜每一个好问题
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如果一个少年问道:时间是什么?千万别用“别问了,长大了你就明白了。”来搪塞。
因为,如果我们不去试着一起了解时间,又如何期待时间会给我们答案呢?
《少年》是一本真诚的杂志。它没有故作权威,也没有对世界的真相遮遮掩掩,以“你们还小”为名义拒绝沟通。如果你正值9岁到15岁之间,那你可以试着订来读读看。如果你家的孩子正在9岁到15岁之间,也许你也可以订来和他一起阅读,因为我猜虽然你从少年走来,多半有点不记得该如何走进一个少年的心灵了。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2020年《少年》订阅
(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策划: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高效
作者:汤包
设计排版:雪山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