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亲情是一个避风港,平凡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他们之间的爱细小而绵密,同时也需要空间。
站在当下的时间维度,我们不禁想问:你觉得亲人之间的完美距离是多少?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来自四个不同的家庭,这些真实的故事与情感,也是千万个家庭认真生活、追寻梦想的注脚。
一场高考,一次疫情,一轮迁徙……
他们关乎陪伴,关乎尊重,关乎爱。
王智永是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的中年男人,由于常年放牧,他的皮肤被晒得黝黑。
一顶草帽无法遮盖住明媚的阳光,一根羊鞭却可以甩响林间的美梦。
如果现实条件允许,他愿意一辈子在乡村做个牧民。他的家乡有河流、油菜花、羊群、牧羊犬,还有清新的空气,他喜欢这里的氛围。
在物质匮乏但人情味浓的生活环境里,谁家里有点事情,旁人都会来帮忙,来往的人们,看似粗犷,实则内心细腻。
“养点东西,多好玩儿啊,自由自在”。
但他不能。
因为他除了牧民,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父亲。
孩子王旭考上了市里的学校,离家300多公里。放牧是个离不开人的活儿,王智永只能留在家里,也想给儿子攒点钱。
王智永与他的儿子王旭
直到那年,王旭寄宿两年后,王智永有一次去探望儿子,看见孩子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过得不好,便和妻子一同去了呼和浩特。
在故乡的河流边,王智永扔出去的石子,总能准确地落在他想象的地方。来到崭新的城市,他不知道自己一家人的命运,是否会落在自己的夙愿中。
“牧民爸爸”与孩子曾经是徜徉于内蒙古大草原上的自由人,他们活得轻松快乐。
如今置身于这座快节奏的城市,他先是送了一年的外卖,后来成为了青桔单车的运维人员,日子过得简单也充实。
王智永初中毕业,不会讲什么漂亮的话,但如果深入了解他的家庭观念,便能得知他是一位难得的好父亲。
他懂得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在儿子很小的时候,便带着一起外出放羊,一起吹口琴。他教会孩子,羊靠近庄稼地了,就要撵开,不能让别人家辛辛苦苦种的庄稼无故遭殃。
王智永喜欢写东西,平时看见好笔,就会买一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在纸上。儿子的网名叫“李忆留白”,他会在生日时送孩子一首诗,诗的每句最后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孩子的网名:
王智永从未刻意教过儿子什么,但是在潜移默化中,那种善良好学的品质已经形成。他们有着各自喜欢读的书,也会一起去图书馆读书,却互不干涉。
父亲在儿子王旭的记忆中,更像是自己的朋友,什么事情都可以分享,父子二人彼此尊重,共同成长。
在牧民爸爸与孩子离开蒙古草原许久时,南方的城市中有对母子正在与一场疫情“搏斗”。
一场名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改变了太多人的生活轨迹。
时代落下的灰,每一个人都不可幸免。这点,黄忠达深以为然,他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承担了一个青年的责任。
18岁的黄忠达是武汉一个高考学子。
如果没有冬日里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彼时的他正在复习功课,认真准备高考。但是疫情来了,他成为了社区的志愿者。
雷玲在帮儿子黄忠达佩戴志愿者袖标
雷玲是黄忠达的母亲,也是一位滴滴专车司机。
大多数家长不会允许自己读高三的孩子,参加这种危险的志愿活动,而雷玲尊重孩子的决定,并给予了一定的空间。
每周一次的志愿工作就这样持续了两个半月,虽然小区里没有感染者,但是武汉当时情况严峻,人人自危。
身为母亲的雷玲说:“完全不担心肯定是假的,我们只能说尽最大的努力做好防护工作,他做的决定我们最大程度去支持。”
雷玲的学历不高,孩子学习上的事情,她与爱人帮不上太多的忙,只能在平时生活中默默影响他。
雷玲常在接儿子放学后带他去吃热干面
她有一幅几米长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从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就买了一直绣,尽管平日时间没有那么充裕,却从未放弃。
母子二人在平淡的生活中相互支持,在黄忠达学习上遇到困难时,雷玲会默默陪儿子熬到很晚。
雷玲与儿子在下棋
黄忠达说:“妈妈虽然不能给予我学习上的帮助,但是这份陪伴,是我化解困难向前走的重要能量来源。”
回想起今年冬天的疫情,他也很感谢自己的母亲,支持自己的选择,去安心做志愿者承担起一份青年的责任。
父母和子女之间,最舒服的距离,是一碗热汤的距离。不会太近没有空间,也不会太远缺少关怀。
远在贵州有一位父亲,为了能让他的孩子有人生的选择权而拼命努力着,他的家正在一点点好起来。
汪平与他的子女们在林间
44岁的汪平来自贵州毕节,,潮湿而遥远的地方。
因环境过于闭塞,他只身来到昆明谋生,漂泊无依。他的家里有五个孩子,相差不到10岁,这意味着这对夫妇要面对极为密集的家庭支出。
一份稳定的工作,对这个家庭来说太重要了。汪平虽然只有初中文凭,却执意要将自己的5个孩子全部送进大学的校园。
汪平一家在老家
2018年,大女儿中专毕业,他支持孩子再读一个大专,大专接着升本。如今,老大已经从遵义医学院顺利毕业,成为了一名医生。
这在贵州乡邻眼里,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汪平这里,却成为了事实。
困境也随之出现了。老四老五在读高中,老二正在读大二,老三刚刚走进大学的校门……学费和生活费赤裸裸地摆在这一家人面前。
也是在这年,通过朋友介绍,汪平成为了一名滴滴快车司机,不必再经受风吹日晒,每天基本上能保持在500元左右的收入。多攒点钱,就能多送一个孩子上大学。
他承担着家庭重担,是子女眼中自带光环的父亲。
汪平与他的子女们
四女儿汪江玲今年18岁了,已经到了走出家乡,进入社会的年纪。同乡女同学中辍学的有很多,重男轻女的思想在这里还没有根除,她感谢自己父亲的付出。
2020年夏天,汪江玲高考考了465分,超过贵州理科二本线81分,她报考了贵州师范大学的化学专业。
邻居们觉得女孩子做个老师挺不错,汪平却说:“不一定是老师,如果她不喜欢教书,那就去药厂或企业,我想让她拥有多一些选择。”
汪平的女儿汪江玲在读书
作为父亲,他不想限制孩子们的出路,想让他们自由选择,路是自己走的。
汪平一直在和孩子保留边界感,不替他们做所有的决定,不控制他们的行为。
一个没有读过高中的父亲,坚持让5个孩子读书上学。汪江玲表示,她在父亲这里,看到了世界还可以这么大,也拥有了掌控自己人生的权利。
汪平很享受现在做滴滴司机的生活,他把这个空间当作看世界的窗口,是一种寄托。
日子渐渐变好,现在的他也更有底气对孩子们说:“去吧,去做你们想做的事情,老爸一直都会在。”
汪平与女儿汪江玲在老家
好的亲情不必离太远,只有一个转身的距离,四川的一对父子同样如此。
7月24日,高考成绩出来的那天上午,四川绵阳的谢凯师傅不得不停止接单,他的手机里不断地弹出消息,每一条都是祝贺。
他的儿子谢瑞杰高考考了645分,考上了北大。
其实在这之前,这对父子之间都是交流甚少的,在几个十字路口都想要选择不同的方向。
谢凯在听儿子谢瑞杰吹圆号
分科时,谢瑞杰选了自己更喜欢的文科,而不是家人认为就业面更广的理科;报志愿时,他选择了语言和新闻,而不是父亲认为能赚大钱的金融类。
对于孩子的每一次选择,谢凯会提出建议,却也尊重。
父子二人打出了一个几乎一样的比喻:儿子是越飞越高的风筝,父亲手里牵着线,却并不干涉风筝往哪里飞,他是追着风筝跑的那个人。
儿子读初中后,谢凯闲暇时,会主动看一些与教育相关的书籍。他认为自己学历不高,可以通过自学来补救。
有一天他把儿子叫来身边,语重心长地说:“你十来岁了,要自己做决定。”
风筝自那时起,开始自己找寻方向往前飞,谢瑞杰知道那根线牵在老爸手里,“他永远给我自由,但永远不放松底线。”
一名高三学生和一名快车司机的生活轨迹,像两条从同一起点抛出的曲线,鲜有交集。
不过每周日下午的返校,谢凯一定会开车送儿子去学校,一路上,这对父子大多以沉默度过。
谢瑞杰戴上耳机,闭口不言,那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
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蒙蒙的窗外。那时身为父亲的谢凯只能想象,儿子的内心世界和他的一样波涛深邃。
好在那些平淡的日子里,他们之间是相互挂念的。在共同休息的时候,父子俩会一起去钓鱼,兴致来了直接在鱼塘边支起小桌子,钓上来的鱼直接打火锅吃。
去年,谢瑞杰参加了北大的夏令营,他要独自在离家1709公里的陌生城市呆上一周。
母亲很担心,想要一同随去,父亲立马拦了下来。“他明年就18岁了,你迟早得学会放手。”
谢凯深知父母对于孩子成长的最高境界,是懂得参与,也懂得退出。
谢凯与儿子谢瑞杰
谢瑞杰考上北大后,谢师傅的兄弟跟他说:“这下你儿子飞了,飞得太远了……”谢凯笑了笑,内心是骄傲的,他希望儿子飞到更为广阔的地方,找到自己的路。
或许这就是父母和孩子一辈子的关系。他自己在前面飞,父母在后面默默看着,在他遇到危险的时候拉一把,但主要是目送他的背影。
父母子女之间最好的距离是即便分隔两地,也会把彼此放在心里。
这些父母也有着同样的另一个身份,那就是城市中的司机师傅,他们在工作和家庭中不断变换角色,平凡而伟大。
他们的孩子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获得了滴滴“橙果计划”奖学金,这是国内首个关注网约车司机子女教育的公益项目,为高考中成绩优异的司机子女,提供奖学金。
今年有7000多个司机家庭参与,2007个司机子女考上大学,其中240多人考上985名校,370余位被211高校录取。
滴滴司机作为我们城市中,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们每天穿梭于钢铁森林中,却鲜少有人知道这些生命背后的故事。
他们是滴滴司机,也是父亲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甘愿付出,同样为彼此留有相对独立的空间。
父母与孩子以尊重、包容为前提,但却可以在各自的世界里有独立的想法与选择。
每一个滴滴司机的家庭,都是一本丰富的短篇小说集。而橙果计划,则是这些篇章里美好的陪伴。
那些纯粹的情感,值得你一如既往地相信。
一碗汤的距离
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