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在网络上引起广泛传播和大范围讨论,“孩子间起冲突家长该不该介入”成为问题焦点。
一部分网友认为,孩子间起冲突家长应该介入。
另一部分网友认为,事件中男子“不应该介入”。
当然,大部分网友认为还是要“看情况”。
6万网民参与人民网投票显示,在“孩子间起冲突家长该不该介入”的问题上,约7成网友支持“看情况可适当调解”,即可以介入;也有近3成选择“孩子间的事让孩子自己解决”,即不介入。
评论区还有很多网友纷纷吐苦水,自曝遇到孩子间起冲突的情况又气又无奈,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也有对方家长在场但不加管教的情况,气得网友“只想挥拳头”。
家长介入孩子间冲突后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情形并不鲜见。7月16日,在重庆万州,男子黄某目睹4岁男童在争抢玩具时推搡了自己1岁的孩子,于是报复性抽打该男童致其左大腿软组织挫伤,被处以1000元罚款,行拘15日。
更极端的悲剧发生在2018年,某10岁男孩及其家长未就约定向同学道歉,被同学家长杀害,杀人家长被判死刑。
孩子间起冲突,家长似乎处于两难境地。仅仅旁观,很容易眼睁睁看着自家孩子吃亏;一时冲动、动手去管,又容易犯情绪大忌。对于家长来说,何为两全之法呢?
1.简单粗暴并不能解决问题
讨论这样的问题之前,有一个前提是需要明确的: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家长应重视且正确对待孩子之间的冲突。
在上海松江的事件中,为孩子出头的父亲无疑是重视这次“欺凌”事件的,但其行为却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首先,家长在不了解孩子想法的情况下就强势介入了孩子之间的冲突。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被抢玩具的孩子年龄并不小,应该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和处理冲突的能力。家长这种不分情况就替孩子做决定的行为无疑是武断的,也是不尊重孩子的。
其次,家长不仅武断地介入了冲突,还是以如此暴力的方式介入冲突。介入应有度,暴力解决问题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应该被提倡。该男子凭借成人的体力优势对一个明显“弱小”的孩子实施暴力,方式极不体面。
再者,暴力真的将问题简单解决了吗?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风浪,家长不可能也不需要全部参与。这次孩子玩具被抢,家长看到后能够教训对方,但这次为孩子出头了,下次呢?
其实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作为监护人,盲目介入孩子间的冲突中看似合乎至爱亲情,但实际对于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成长经验无益,仅仅是家长逞一时之快宣泄不满情绪罢了。
2.家庭教育缺位
不过,抢玩具男孩一方又真的是无辜的吗?
把话题从复杂纠纷退回到原始症结,其实用一句话就能讲清楚:“不要抢别人的东西。”这在成年人看来是一句再平常不过的常识,但对于处于成长期的孩童,他们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需要有人来告知对错善恶。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此类基本教育本不应缺位。如果男孩家长曾经教导过男孩“不要抢别人东西”,那冲突可能就不会发生。若家庭教育缺位,那只能由他人教会这个孩子“不要抢别人东西”的道理。若对方恰好是本案件中暴力解决冲突的家长,孩子会吃更大的苦头。
归根究底,无论是预防还是处理孩子间的冲突都需要家庭教育发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提供良好的社会化引导。
3.孩子之间起冲突,我该怎么办
人与人交往不免产生冲突。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其同理心能力和对社会规则的理解水平较低,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更容易行为失当。
在孩子间起冲突时,作为监护人到底应该做什么?
通过采访江苏省网上家长学校常务副校长、南京亲范学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殷飞,南都周刊为大家总结出以下几点专业建议:
其一,年龄相仿的孩子的发生冲突,原则上家长应给予孩子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鼓励孩子体验完整的冲突解决的过程,不要简单地以护犊之心中断这个过程。
其二,上述原则在具体的实践中还需要多一些等待和观察。建议家长不要让12岁以前的孩子离开父母的视线,一方面要观察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比如出现危险的动作时要及时终止危险行为;另一方面观察孩子之间的冲突是否可能会升级成为力量不均衡的暴力霸凌。
其三,当发生冲突的孩子之间年龄、身高、体能等悬殊较大时,冲突很可能变成一种欺凌,家长要及时给予干预。
其四,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欺负别人,一定要引导孩子道歉,并且赔偿对方的损失。家长不能漠视问题,需要对对方家长和孩子报以起码的尊重和歉意,这一过程也是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的教育示范过程。
其五,如果自家孩子是受害者,而对方孩子是因为身体控制能力不足等原因造成无意的伤害,家长应该保持理性,超越护短的爱心,引导孩子实事求是解决问题,,正确正向地理解对方的行为。
在殷飞教授看来,家长不应该以暴力殴打去介入孩子之间的纠纷。“打回去”的作用仅是宣泄一时的愤懑心情,为孩子所受的无妄之灾“感觉到捞回来”,属于不成熟的表现。
一个独立、成熟的个体,应当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并非天生具有,需要家长言传身教,缺位不可取,错误示范更不可取。家长应培养理性的教育思维,睿智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引导孩子学会面对问题、理解对方,正确交往他人、善意理解他人,最终达成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