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小阳春”系列之二“应急供应链篇”——疫情之后,中国企业要从战略和理念上真正把企业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上升到企业战略管理的最高层面来关注和研究。
在疫情影响下,中国和全球工业制造行业的供应链都受到严重冲击。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有全球最全的工业生产链体系,所以供应链断裂带来的影响显得尤为明显。在秋冬季可能的第二波疫情到来前,中国企业围绕供应链有哪些务必要提前做好的准备?疫情对中国供应链带来的影响,已不容忽视。企业服务供应商香港卓佳集团近日发布了题为《COVID-19 商业信心与弹性调查》的报告显示:亚太地区28%的企业正在考虑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地区提供更多保障,以使其业务多元化并减轻供应链风险。好实在集团董事长张天文对《中外管理》表示:对中国企业来说,不仅国内供应链受损,海外供应链所受影响同样不小。“今年在3月份以后,国外出了疫情问题,所以供应链就受到一些影响。我们整个行业,西方的供应链基本上至少50%都关掉了。”作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所长、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SCMP)中国首席代表,王国文在接受《中外管理》采访时表示:供应链全球市场布局的最主要考量是,如何让供应链总成本获得最优。其中既包含采购成本、零部件成本、物流运作成本,也包含风险成本。“供应链风险成本实际上是个别要素的缺失,以及缺失时间的长和短,对整个链条产生什么样的负面损害。但疫情之前,供应链安全和风险成本是被忽略的,而其他成分选项就占有比较高的权重。比如:原料是不是就近产地、就近制造、就近市场,物流成本是不是可承受?”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现代供应链研究院院长王书成同样对《中外管理》表示:中国企业供应链危机首先源于,对供应链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次疫情对中国企业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过去,,中国企业对自身供应链安全和稳定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把供应链运行成本降到最低,或者尽可能低,来获取更多利润。”如此一来,“就会伤害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其次是很多企业没有建立供应链预警体系,没有制定供应链应急机制。“中国企业对造成供应链中断的风险要素,或者自身供应链上的风险点缺乏分析。没有对供应链的风险识别,也就不可能做出危机预案。所以,在供应链的某一个环节、某一个要素发生突变之后,缺少应对预案,就会导致整个链条在一定时间内中断,进而导致企业的经营停滞。”此外,王国文进一步表示,企业有没有应急机制,在疫情面前恢复的速度完全不一样。“我们称之为供应链的弹性,供应链弹性好的企业,面对疫情打击恢复速度快。弹性不好的企业,不仅仅恢复时间慢,而且受影响的程度也特别深。”在疫情之后,供应链总成本的权重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通常供应链按照‘约束理论’运行,就是所有生产和运作按照最低的瓶颈能力来进行。疫情之前,企业对供应链风险的权重考虑不够。但在疫情后,情况会发生很大变化。”王书成则谈道:“疫情之后,中国企业要从战略和理念上真正把企业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上升到企业战略管理的最高层面来关注和研究。”企业从将供应链安全上升到战略高度,再到真正执行,还需跨越山海。对此,王书成对《中外管理》建议:“要尽可能避免供应商的单一化,按照多元采购和多元供应的思路来布局供应链。”而且,“对关键和核心技术掌握在境外或者单一供应商手上的风险,有足够的判断和认识,在战略储备和预案方面都要有所考虑。”第一,梳理关键核心产品的供应商。国内很多产业在制造端有核心竞争力。包括有熟练的工人、配套齐全的产业链、良好的基础设施供应,但产品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核心专利并不掌握在我们手里。用一句话来说就是,部分产业供应链主导权没有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上。所以,“企业首先要分析在产业链和供应链链条里,你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个链条上真正有话语权的是哪些国家、哪些企业?找到自身供应链的风险点,提前做预案,提前解决供应链核心环节的潜在问题,避免供应链中断的风险。”第二,考虑供应链基础设施布局是否科学合理,生产工厂和仓库的服务半径是否合适。“除了要考虑经济利益之外,还要适度考虑供应链整体的安全和稳定问题。过去我们长期学习日本精益管理模式,追求零库存。即使不发生这次疫情这么大的灾难,可能稍微有一点冲击,库存链条就会断,随即整个供应链条也就中断了。”第三,考虑物流链安全。公路、铁路、港口、航空、水运,都是影响着企业的物流链。对各个物流通道要有备案,在某一个地区发生大的灾难之后,是否还有其他的基础交通设施可以绕过去,做出备案和布局。第四,考虑市场终端的拓展。出口导向型企业现阶段订单大量减少,甚至有的企业海外订单基本断掉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何应对?首先要保证企业能够持续生存,在行业形势好转之后,企业的情况才能好转。第五,考虑供应链的资源性供应。例如,刚开始恢复生产期间,因为人力供应不上,所以企业即使有订单产品也生产不出来。港口、园区或铁路场站货物到了之后没有人装卸,工厂没有人生产。通过这次疫情,企业确实需要认真思考,也应该采取一些具体的做法来降低风险,提高稳定性。疫情后,企业对供应链安全的重视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安全与成本就像是鱼与熊掌,难以兼得。保证供应链安全,建立多元采购方案是非常好的避险措施。但从寻找供货商开始,经过讨论规格,评估生产质量,再通过一系列质量安全测试,最终为供应链加上“备胎”,这一系列流程意味着企业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与金钱成本。而真的启用“备胎”之后,企业还面临着比现在更高的运行成本。安全与成本之间,企业该如何权衡?王国文表示:供应链安全和风险防范的成本,取决于供应链总成本。“如果供应商不存在断裂的情况,可以调整供应链周期,增加零部件采购成本、上游制造成本,得到的是生产周期的缩短、现金周期的缩短,很可能效率会提高。这是一个杠杆,要平衡各种要素,最终的根据还是供应链总成本。”而且,“供应链安全的成本,实际上是有不同考量维度的。”例如,“我只有单一的零部件,如果断裂就是百分之百的成本,那么它有最高优先权。但如果有替代,我可以选择甲,也能选择乙。虽然乙贵,但贵也总比‘断链’要好,这就是一种均衡。”“所以,企业的策略很简单,如果想提高安全度,就要付出更高的供应链成本。未来可能全球供应链都会缩短,都会向自己的附近靠拢。那么,这种靠拢的代价就是供应链成本的提高。所以说安全和成本,可能是一对交易或者是一对杠杆。”疫情后,很多企业着手缩短供应链,“实际上是减少供应链的时间周期,来防范供应链上下游风险,或者是原材料采购周期,或者是成品的销售周期,都会有一套快速反应的机制。”疫情加快了技术应用的落地速度,供应链数字化被越来越多的提及。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化供应链体系,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未来的5-10年,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新技术在企业的供应链领域会有巨大的应用空间。”王书成谈道,“比如,过去企业的ERP系统是自己用,但现在一定要跟自己服务的或者被服务的上下游企业,实现ERP互通。ERP互通之后,信息可以第一时间在供应商链条里实现并联,这就解决了信息的延后和迟滞问题。企业可以看到自己所有供应商的生产情况、库存情况,而且可以把需求第一时间传导给各级供应商,以及下游的服务商、零售商。供应链上所有企业在一个平台上开展工作,大大提高了效率。”“在5G环境下,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可以将库存货物信息全部上网,不管是在库的货物,在途的货物,还是在店里的货物,以及零部件原辅材料供应商的材料库存,下游各级批发商零售商的库存,全都在一个平台上看得清清楚楚。真正实现供应链的透明化。供应链透明了之后,自然会提高供应链的安全性,也能够提高供应链的效率。”但王国文认为:数据共享,是供应链数字化道路上最难“啃”的骨头。“企业最大的挑战不是海量数据本身,而是实现数据的可获得性。企业之间如何实现数字化打通,如何让数字流转,怎样实现数据的可获得?”这些问题还需要供应链企业不断探索和努力解决。而企业进行供应链数字化转型,自身也还需要巨大动力来推动。张天文谈道:“第一是不懂,第二是固有惯性。我今天还活得好好的,你能给我讲个新东西,我还没有懂,为什么要去做?举个例子,我在2008年推进小店铺、大商场链接互联网,就是后来的O2O模式,但大部分人都不理。一是因为他们活得好好的,不着急;再有就是大集团中既得利益团队不希望推动。”王国文表示:供应链数字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需要供应链上所有的流程都实现数字化。“在供应链设计阶段,市场的信息、供应商的信息,要进行大数据分析和挖掘。在采购阶段,供应商过程管理要有数字化展现。在制造阶段,需要数字化仓储物流。在交付阶段,还需要数字化的客户服务。整个供应链的数字化,要求整个供应链生态具备数字化基础。”供应链的数字化不仅需要单个企业的内力建设,更要求产业链上所有企业都往这方面转型。数据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战略资产,数字化进程也是一个不可逆的进程,甚至是一个加速度的进程。但企业把供应链的数字化,当成战略方向去执行,还有发展快和慢的区别。在这个过程中,如王国文所言“企业要快,未来兼并重组的速度会加快,吃快鱼吃慢鱼,进步快的企业会往独角兽的方向发展,淘汰的人去干别的。”
订阅咨询:国宏老师 010-88232893,微信:13611104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