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一位家庭主妇,婚姻看上去很圆满,丈夫家境殷实,婆婆通情达理。
每天一大清早,你就忙碌着做早餐、煮茶,给婆婆测血糖。
你不仅要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你还要做他的生活秘书。家里有什么事情,都要第一时间扑上去,所有的事情都要扛在你身上。
你受过高等教育,还曾经有自己的梦想,但为了照顾家庭,你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你很忙,忙到常常都忘了自己,家里鸡零狗碎的事情总是让你焦头烂额,每天只有忙碌间隙的片刻时光,你才觉得属于自己。
付出这一切,你觉得是值得的,因为你爱自己的丈夫,爱这个家庭,你心甘情愿去做,你也幻想着丈夫能够知道你付出了什么,能够更爱你。
然而这样的幻想,却在一场聚会上,被打破了。
那场聚会,去为庆祝丈夫升迁而办的,然而丈夫在聚会上突然得知那个升迁的职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就和自己的上司吵了起来。
因为是聚会,弄砸了不好,于是你就跑出去拉架。
可谁知丈夫把对上司的所有愤怒,都发泄到你身上,就在你拉架的时候,狠狠地甩了你一个耳光。
那是丈夫第一次打你。
被打之后你就懵了,你以为你们之间相亲相爱,你以为他能够理解你这么多年为家庭的付出,可是这一切原来只是你的幻想而已。
原来,在他心里,你只是一个地位下等的女人而已,想打就打,想骂就骂,不需要任何尊重,可以把怒气都发泄到你身上。
丈夫狠狠的一个耳光,忽然打醒了你。
这就是一部印度高赞电影最开始的部分,也是在千万人围观之下的耳光,它的名字就叫《耳光》,讲的是女主阿穆被丈夫打了一个耳光之后,所做的一切。
自从被打之后,阿穆就变了。
仿佛有人抽走了她的元气,从前那个活力满满光彩照人的阿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面目枯槁心如死灰的妇人。
丈夫从未道歉,也觉得打妻子并没有什么不对,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阿穆决定:离婚。
身边所有的人都大惊失色:什么?你竟然要为区区一个耳光,闹到离婚的地步?
丈夫质问她:我每天工作这么忙,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这不过是一个耳光而已,何必要大惊小怪?
直至她提出离婚,丈夫依然没有觉得打那个耳光是不对的,他的姿态永远是高高在上,仿佛和阿穆结婚,已经是对她莫大的恩赐。
阿穆的婆婆也质问她为什么要离婚,她三番五次地劝阿穆要容忍,并没有指责儿子半句。
就连阿穆的妈妈,也说出的话和婆婆如出一辙:女人应该学会忍耐来维系家庭。
专注于女权运动的律师,在听完她的诉求后,也一脸不相信地问:不可能只是因为一个耳光吧?这不合常理。
所有人都告诉阿穆,一个耳光不代表什么,忘了它,重新开始生活,因为千千万万的女人,都是这样忍下来的。
但阿穆忍不了。
她说:“所有人都说“不过就是个耳光”,但那个耳光把我打回了大学时代,那个时候的我只要两样东西:幸福和尊重”。
离婚之后,要面临着没有收入,过最简朴的生活;离婚之后,要面临和丈夫之间抢孩子,各种关系降到冰点;离婚之后,意味着她失去所有一切,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但她义无反顾,觉得用这一切换回一个耳光的尊严,值得。
最后的最后,阿穆丈夫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向她说出那个迟迟没有说出口的道歉:我没有权利打你,我从来没有向你说过对不起。
但影片结尾,阿穆依然选择和丈夫签字离婚,她自己开着车,和丈夫的车驶向两个不同的方向。
这个画面充满力量,它让我们看到一个女性内心的坚持和信仰,它究竟有多坚不可摧。
这部印度电影在中国上映之后,就在全网掀起了广泛的讨论,抖音上播放量千万,点赞上百万。
对啊,一个女人被打一个耳光,很小的事情,忍忍就过去了,为什么要计较,又有什么好计较的呢?
可是,如果耳光这样的“小事”不计较,那么,暴力就会逐步升级,直到演变成严重的家暴。
只有在暴力出现苗头的时候,就清晰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才能让施暴者明白你的底线,让他不敢再越界。
反抗的意义,正在于此。
这样的勇气,也会鼓励无数在不幸婚姻中挣扎的女性同胞,让她们知道,自己其实拥有改变的力量。
印度,是全世界家暴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离婚率却只有1%。
最根本的原因,是印度的女性地位非常非常低。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数据,印度2.23亿未成年新娘中,有1.02亿人在15岁前完婚,而今年疫情,更是加重了这种童婚现象。
新加坡《海峡时报》8月30日报道,8月中旬,印度政府设立的儿童热线接到一个稚气未脱的求助电话:
一名12岁女孩哭诉称自己本想上学,但家人逼着她嫁给19岁的“丈夫”,扬言不服从就“杀了她”。
《何以为家》里面悲惨的场景,在这里真实地上演。
一旦嫁人之后,女孩面临的就将是黑暗无望的人生,,她们要没日没夜地做家务、一个接一个地生孩子,完全失去青春活力。
在2018年各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的调研图表中,印度以26.97%的数值垫底。
她们没有工作,必须依附于男人,这也是印度离婚率低,男人敢随意对待她们的原因。
种种原因,形成了印度女性如今低到发指的社会地位。
但是,如同《耳光》中所展现的一样,现实也并非全无希望,在一些女性不愿认命、坚持不懈的反抗之下,曙光正在慢慢显现。
Sampat Pal是一个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农村女性,有一天,她看到村里一个男人正在殴打自己的妻子,便走上去请这个男人不要再打了,结果这个男人把她也揍了一顿。
Sampat Pal很生气,回家拿了竹竿,又发动了四五个女性邻居,一起前去将那个男人痛打了一顿,打到他跪地求饶。
这件事情很快传遍了村子,又传出村子,传到全国,越来越多的女性要求加入行动小组,去教训那些对女性施加暴力的男人。
2006年,这个社团有了名字——粉色行动小组(Gulabi Gang),到2011年,成员已发展到40万人。
一个个勇敢的女性站了出来,反抗男权强加于她们身上的不公,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2005年,15岁少女Laxmi Agarwal因为拒绝嫁给一个男人,被那个男人泼硫酸导致毁容。
她没有自暴自弃,还成立了支持硫酸受害者的社会组织,成了印度反硫酸伤害运动的标杆人物。
2019年1月1日,一场由数百万女性参与的抗议活动在印度上演,她们组成620公里长的“妇女墙”,呼吁两性平等。
对女性的歧视和伤害,就像一记记耳光,忍了一个,就会有下一个。
而女性地位的提升、社会文明的进步,就是由那些不愿意忍受耳光的女性来推动的。
她们都是改变历史的英雄。
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看到这样的弹幕:生活在中国真是太幸福了。
可是,把时间倒退几十年,我们的女性地位,其实和今天的印度相差无几,之所以现在有了质的飞跃,是因为有了几代人的持续努力。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女人可以和男人一起工作,同工同酬。
最早争取这一权益的,是当时22岁的山西农村姑娘申纪兰。
在1951年的中国农村,女人裹小脚还很普遍,流行的俗语是: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养儿女,做衣衫,成天围着三台转。
可想而知,推行“同工同酬”有多困难。
但申纪兰没有退缩,她挨家挨户地动员合作社20多个小脚女人下地干活,并且和男人一起干。
当时的规矩是男女记的工分不一样,男人十分,发一张工分票,女人五分,不发工分票。
这当然不公平,于是,申纪兰主动要求妇女也实行三人包一块地,和男人比赛。
最后,妇女组凭借耐心细致,赢了男劳力,理直气壮地要求和男人同样的工分。
由于提倡“男女同工同酬”的巨大影响力,1954年,25岁的申纪兰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这一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为了保障妇女权益,男女同工同酬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拥有独立的经济能力,是女性解放最坚实的基础。正是在同工同酬实现之后,我国的女性地位开始有了质的飞跃。
之后,申纪兰连任了十三届人大代表,并当了十年山西省妇联主任,一生都在致力于为女性、为农民谋福利。
今年6月28日,91岁的申纪兰与世长辞,申纪兰老人虽然离去,但她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精神,激励了万千女性,让她们知道独立自强的意义和价值。
今天,我们国家女性的劳动参与率是70%,居世界第一,所有的女性,都可以像男人一样奋斗打拼,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也获取相应的回报。
这看似正常的权益,其实,背后有老一辈人的不懈争取。
还有邓颖超女士,她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邓颖超毕业之后的工作是老师,她是天津市第一个在男校教学的女老师,钱学森是她的学生之一。
和周总理结婚后,有一次,有人打电话邀请周总理出席活动,对方问,请问是周夫人吗?
邓颖超说,这里没有周夫人,我是邓颖超。
《婚姻法》的起草,邓颖超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起了主导作用。
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夫一妻、结婚自由、离婚自由、废除包办买卖婚姻、保护女人小孩权益这些规定,都是在邓颖超的争取下,在那时确定下来的。
从此,女性在婚姻中的权益,有了法律上的保障。
最近这些年,很多人都喜欢提“女权”这两个字,可是你知道真正的“女权”是什么吗?
是把自己和男性放在同等的地位,去工作,去努力,去奋斗,去靠自己打拼出一个未来。
老版的人民币上,就印着这些“女权斗士”的身影。
一元上的是开垦北大荒的拖拉机手,五元上的是炼钢工人,二元上的是车床工人,一角上的是干部劳动,五角上的是纺织厂工人,十元上的是人大代表……
中国能够有今天,正是因为有那么多一群伟大的女性,在各自的领域精益求精、不懈奋斗,是她们用行动,一点一点改变了对女性的固有印象,扭转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林巧稚,协和医院第一个女主任医师,在协和学习期间,有一名男同学表示对女性的不屑。
她昂着头说:“不要觉得男生行女生不行。你敢比吗?你考100分,我就考110分!”
何香凝,著名的女性革命家,她在《敬告我的同胞姊妹》中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则天下兴亡,吾二万万(女)同胞安能漠视哉。”
王光美,“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发起人,累计投入资金3.1亿元,救助贫困母亲及家庭15.4万户。
她曾卖掉母亲的遗物去帮助贫困母亲,记者问她舍得吗,她说:我舍不得,但那么多贫困母亲都没饭吃,我留这些干什么。
还有秋瑾、赵一曼、向警予、康克清、吴健雄、林徽因、丁玲等无数女性,她们如同璀璨繁星,给无数女性以指引,以鼓舞。
越过几十年的时间,那些思想的光芒,依然照耀着我们,保护着我们。
今天的中国,女性可以平等地接受教育,可以自由地选择伴侣,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这和每一个为了梦想而追逐的女性脱不开关系。
而未来的女孩们,将生活在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环境中:
她们能充分地享受身为女孩的权利、淋漓尽致地展现自己的才情与魅力、毫无束缚地去追逐自己的爱情、不必担心遭到任何刁难与歧视。
剩下的路,就要靠我们这一代人、我们的下一代人,一点点去地征服。
这样的理想愿景,终有一天会成为现实,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