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曾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舆论靶心——这些年,在自媒体笔下,他们的“胃垮了”“出家了”“眼睛都瞎了”“卵巢衰退了”“就快入土了”。
想必会有一部分年轻人被这些内容吓得突然意识到岁月无法静好,现世难觅安稳。我的一位朋友就在第一次读完这类文章后打电话给老妈,让她寄几罐黑枸杞,吓得老人家顺带还寄了几瓶六味地黄丸。
没过多久,当这类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现在完成时”标题薅不到流量后,一种更高明更耸动的“现在进行时”标题应运而生——《外卖正在毁掉90后》、《过度消费正在毁掉90后的未来》。
仿佛一夜之间,但凡有能和90后扯上关系的事物,都能毁了他们。那铺天盖地、忧国忧民的架势让人甚至产生了中国90后已经不够被毁灭的错觉。
其中最扎眼的,便是《过度消费正在毁掉90后的未来》这样探讨90后消费现状的文章,里头极其耸动的数据让人恐慌——“90后的平均负债已经是他月收入的18.5倍”“18-34岁年轻人平均月储蓄为1339元”。
且不论数据出处是否客观,它们与文章作者的批判一同给90后判了刑,扣上了贫困与乱花钱的帽子。
相比于“上一辈人”谨慎的消费观念,这届年轻人确实拥有更为乐观的消费态度。但是敢于消费并不代表他们消费无度。而且对于这一代人来说,虽然有困难与迷惘,但是他们自然也会有蜕变与应对之道。在平衡“现在的需求”和“未来的钱”的技巧上,,他们正愈发成熟。
央视财经新媒体发布的《2019—2020中国青年消费报告》提到:在疫情影响下,更多年轻人意识到了储蓄和理智消费的重要性。
从用户行为来看,理智消费也不再只是停留在意愿层面,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变得更有度。乐信研究院发布的《后疫情时代年轻人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当前55.8%的年轻人在消费时更倾向于“只买生活必需品”,40.2%选择“少买点,买好点”,39.6%的年轻人“购买决定比之前更慎重”。
疫情让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消费行为,更加慎重地做决定,他们以前只需要负责消费,现在开始对消费负责——越来越多的90后,开启了有度的新活法,这是属于他们的,更成熟的生活方式。
Vol.1
该省省,该花花
刘玥是朋友们眼中最会过日子的人,她的消费之道戏剧性十足,让人感叹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可以是充满奇思妙想的。
——谁能想到,买一包卫生巾,能把便签纸的钱也省出来?刘玥给了我们答案。如果你有一天看到某个女性朋友的笔记本上有类似的五颜六色的便签纸,那么它很有可能是个“七度空间”的用户(不要问我一个直男是怎么知道的)。
生活中,刘玥只有两支口红,一只素颜时涂,一只用来化妆,她知道盒马鲜生9点后打折,超市的寿司七点后半价。买东西比价格要看克数;总是提前一年,就在换季打折促销时买好过冬的羽绒服。
省下来的钱她都花在哪了呢?
你很难想象,洗手洗脸的水用来冲厕所,洗衣服的水用来拖地的刘玥在毕业三年内,攒下了老家一套房的首付。
月薪一万的她,大学一毕业便立志为家乡的爸妈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她也曾受虚荣心驱使,胡乱地买过很多根本用不着的衣物,当她第一次清理掉那些吊牌都没拆的“废品”时,才意识到控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被欲望支配的意义。
“后来我学会了一个方法:把想要的东西先放进购物车里,过些天再翻出来看,如果对这些物品依旧有很强烈需求感,那就买。如果没有,那只能说明我当时被购物欲裹挟了。有一些心仪的东西,我也会用分期的方式让自己提前得到它,但也往往用这个方法给自己一个“冷静期”,确保它们真的必要。
如果说刘玥的理财之道是在日常生活的缝隙里寻找月光,那么接下来这位的行为则印证了奥斯卡·王尔德的那句名言——愚人创造了这个世界,智者不得不生活在其中。
Vol.2
不求贵的,只买对的
阿雅是这个物欲横飞的浮躁社会里的一股清流。
如今的世道,背着一个MK都会被嘲讽“眼光很cheap”——女生的内心,因此都有或多或少的虚荣。
这就是商业社会最有趣之处——人们的需求被它量化,你到底多爱一个事物,可以用钱立刻衡量出来。
但阿雅却笃信“买来的标签越多,真正的自由越少。”在她看来,背着LV挤公交是一种对自己的精神束缚,而有度消费,才是更自由的生活方式。
“我平常就背一个帆布包。名牌包包对我没什么用,这就像一到冬天,街上很多人都穿加拿大鹅一样,挺无聊的。我可不想一出门就和20多个人撞衫,跟穿校服似的。”
阿雅会把许多女孩用来买奢侈品包的钱省下来去旅行。她拥抱过热情的土耳其,也踏过下雪的巴黎,品尝过夜的宝鸡,也横穿了记忆里的山西。
△ 阿雅用省下来的钱去各地旅游,去各地看看她喜欢的艺术展
“我时常提醒自己,别老把眼光聚焦在自己身上那点破事儿里。要关注音乐,或者关心这个世界。”
“欧洲廉航的打折机票和半价的旅馆住宿费是我一年里最常购买的消费品,它们更有意义。”
△ 往年阿雅去各地旅游的照片
对阿雅来说,米兰大教堂的打折门票对她的吸引力要远高于阿玛尼旗舰店一年一度的精品促销。慕尼黑小酒馆里的一杯新鲜的黑啤要美过酒庄里的陈年黑比诺。
——消费品和奢侈品在她心里有着一道天然的鸿沟,她用有度消费,为自己寻找到了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因此你需要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为此付诸于行动。
Vol.3
投资自己才是硬道理
朱静是我的同事,北漂八年。在她的价值观里,能不用买的东西就不用买,用她的话说:北上广这种大城市,资源极为饱和,家具为什么要自己买?
在租住房的垃圾桶边上,她守到过一个不错的真皮沙发。她将沙发搬进屋子后,非常自得:这才是北漂该有的生活态度嘛。
作为一位称职的美术编辑,她可以在工位上啃泡面,把省出来的钱都用去学习油画,为的是让自己的工作内容有质的提高。
△ 朱静素描课上的课堂小记
“比起我想要的东西,理性地选择’我需要’的,更重要,也更理智。”最近她又入坑了越野跑,花了不少钱,倒不是为了比拼装备,在一众跑友中脱颖而出,而是听取了多位跑友的经验之谈,入手了越野跑三大件“越野跑鞋、背包和手表”,精准入坑,有度消费。
“自制力、上进心和强健的体魄对于年轻人来说是最重要的,我所有的消费,都是围绕着这三个词进行的。”
······
在这个浮躁的商品社会里,刘玥、阿雅和朱静,她们别致的生活与消费方式,实际上无法为她们博来多少喝彩,毕竟这个世界到处都是一堆能够甄别“美”与奢侈的有色眼镜。
但是,能让你站在完全黑暗的荒原之中却依然发出光亮的,只有独一无二,而不是人们所期望的那种哗众取宠。
类似上文中的“有度青年”实际上大有人在。在90、00年代出生的他们,成长于物质逐渐富裕,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进口商品、互联网、出境游……从小就出现了在他们的生活中,而且逐渐变得愈发稀松平常。
因此,当他们拥有物质支配权的时候,那些曾经被物质所象征着的“精英崇拜”,在他们的观念中迅速失去吸引力与光环——许多年轻人意识到,跟风、迎合他人的眼光,只是被消费主义绑架和奴役的过程,他们逐渐摆脱上一辈的影响,建立属于自己的清醒的思维方式与生活观。
他们不受物欲挟裹,也不会为了消费让自己筋疲力尽。他们的消费观念,是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缩影,也是新一代人独有的生活方式。用有度的生活过出真实的自己,才是这个时代最靓的崽。
今年,一场堪称灾难的疫情,也某种程度上为他们打开了消费、储蓄与投资的三重门——与量入为出式消费观相伴相生的,是消费、金钱观念模式同步发生变化,灾难给年轻人心里注入了忧患意识,促使他们更加看重自己的金钱支配权,以及物质所换取的消费体验,让他们更理性地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么?适合什么?如何消费?
实际上,无论你是为了给自己充电借钱,去学是月薪三倍的英语课的有志青年,还是不断删掉再添补购物车里的货品,像个在橱窗前因为一根五颜六色的棒棒糖而疯狂舔嘴唇的可爱少女。既然已经在商品社会的大海里沉浮了,你就要学会冲浪。
“
对于正经历着漂泊的‘奥德赛’时期的中国年轻人来说,疫情这场‘洪灾’触及了他们的阿喀琉斯之踵,而理性消费与有度消费的观念,是他们海上沉浮时可以抓住的木筏。
”
本质上,任何一家公司都是以盈利为目的,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各家公司使尽挥身解数去吸引用户消费,尤其是年轻用户,但是分期乐抛出了“有度”的这块木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