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的关注是动物园进步的唯一动力。”
文 |余佳欣 陈杨 高逸佳 编辑 | 星煮
小时候、炎热的暑假、动物的气味、喂食、拍照——许多人对动物园的印象始于童年,也止于童年。8月初,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园长沈志军在“一席”讲坛的演讲《一个动物园的追求》火了;最近,上海动物园也开启了为出生的华南虎四胞胎的征名活动。最近频频进入公众视野的动物园是什么样的?动物园还是我们小时候记忆中的模样吗?
上海动物园华南虎四胞胎(图源上海动物园公众号)
小孩子才会去动物园?
听听那些依旧喜欢去动物园的大人怎么说
到现在,老树仍对小时候第一次去动物园看亚洲象展出的场景记忆犹新:一头大象就站在铁管围成的简易围栏里,一只脚上还拴着铁链。当时年纪小,老树和其他孩子没有顾及太多,看到大象就很兴奋。他带了一包饼干,和小伙伴把饼干扔进去喂大象,看着大象用长长的鼻子把饼干吸起来放到嘴里。幼年的老树发现,大象真的和书里画的一样,会用鼻子喝水、吃饭。
大象用鼻子吃东西(图源陈杨)
以后,去动物园就成了老树童年的一大乐事,给动物喂食也让他乐此不疲。拿香蕉喂给狗熊,自己吃根黄瓜剩下最后一点也要扔进猴山里,不管猴子能不能、愿不愿意吃,老树觉得扔下去它就会吃到。
正在读大学的小何对动物园的印象也来自小时候。但说起现在,她笑言:“我干嘛去动物园啊,我觉得就是卑微情侣没地方约会才会去的地方。”
那老树对动物园长久的痴迷,一定会令小何惊异。长大后的老树真的因为动物园与妻子结缘,也会一直关注着动物园的新闻,“周末没事的时候,我用百度一条一条地搜,一条一条地看,全国哪个动物园要发生什么事,我基本都知道。”而与记忆里喂动物的快乐不同,现在老树会将游客投喂动物称作“糟心的行为”。
这种变化源于他偶然读到的《动物园设计》一书,这本让他那会每天早上都读半小时的书彻底颠覆了他原有的认知——动物园只是一个把动物关起来给人看的地方。他惊叹于书中其他国家的动物园在贴近自然和保护动物上的成绩,也让他重新思考动物园存在的意义。
以后每到一个城市,他都会去当地的动物园逛逛,从场馆的设计到动物的状态,从游客的表现到科普的展板都是他的所思所感。他在微博和公众号上分享自己的见闻,也以一个游客的视角不断探寻真正想要的动物园到底是什么样的。
宁梦也是动物园的常客,这几年红山动物园的变化她张口就来,比如新引进的考拉、亚洲灵长馆的改建、给大象修甲的待遇。去年“镇园之宝”红猩猩乐申去世的新闻,也让她难过了很久。
红猩猩乐申(图源:红山动物园微博)
在动物园里观察动物,不用去想复杂的事情,就让她感到开心。即使妈妈都觉得她幼稚,但即使再忙,每年她都会抽出时间去动物园三、四次,拜访那些叫得出名字的动物朋友们。在听完沈园长的演讲,宁梦在社交平台写道:“陪伴我长大的动物园,要一直在哦……”
科普作家花蚀也是动物和动物园爱好者。2018年,他用了4个月的时间,跑了41座城市,逛了56个动物园,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游园感受。他此举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想让更多人关注动物园,关注自然,因为“动物园是一个自然的窗户。真正的现代动物园,虽然依旧有囚禁动物的‘原罪’,但也会让人感受到真正的自然是什么样子,激发城市居民的保护情怀。”
动物园就是把动物关起来的地方?
现在他们更关注动物福利
林娴和妈妈是被沈园长的演讲吸引而来的。因为印象中有很多动物园管理得很不好,游客肆意投喂,动物一味乞食,即使是南京本地人,林娴也是第一次来红山动物园。
亚洲灵长馆里,长臂猿在树木爬架间灵活地摆荡,见到有人来,兴奋地蹿到玻璃幕墙面前。林娴妈妈要去和长臂猿击掌的手伸到一半又退回去,改为和长臂猿的脚掌安静地贴合。
红山森林动物园灵长馆(图源:陈杨)
《博物》杂志撰稿人杨晨表示:“全中国综合评定最好的应该是台北动物园。但如果把灵长类场馆单独拿出来说,我觉得红山的亚洲灵长馆比台北的还要好。”
为了模仿动物的野生栖息地的环境,改造的场馆采用了“沉浸式”设计,给红猩猩增加了室外运动场的面积与保留原有大树并增加了灌木与地被;给长臂猿修建温室,种上热带雨林的代表性植被;给金丝猴的运动场营造常绿落叶混交林,注重乔灌草结合,唤起它们的“故乡情结”。乔迁新居不久,红猩猩小黑竟然真的像纪录片里一样,自己摘起了树上果子,在平台上筑起了巢。
这样的情景不止一处。老树回忆道2015年第一次来红山时,他在细尾獴馆里亲眼看到一只细尾獴在堆满沙土的地下打洞,另一只则在地面上当起了哨兵,这是在以前的水泥地、铁笼子里不可能发生的事。
当起“哨兵”的细尾獴(图源: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公众号)
说到这些改变,“动物福利(animal welfare)”是沈志军常常挂在嘴边的词。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动物学家巴里·休斯(Barry O.Hughes)在1976 年提出。发展至今,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认为动物福利是指动物如何适应其所处的环境,满足其基本的自然需求。如果动物健康、感觉舒适、营养充足、安全、能够自由表达天性并且不受痛苦、恐惧和压力威胁,则满足动物福利的要求。
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动物园也开始意识到动物福利的重要性。花蚀老师在游记中提到,沈阳森林野生动物园的岩羊不再像过去一样被圈养在羊圈里,园方在它们的展区里建起了十米多高的假山,岩羊可以像在老家一样,一路攀到山顶。下方的山洞中,母羊藏身其中还产下了小崽。让动物可以展现它们的自然行为,花蚀认为这才是现代动物园应该提供的(环境)。
岩羊在假山上(图源:“花蚀的人间观察”公众号)
而现在,对动物们的保护也从动物园内延伸到了它们的栖息地。拥有足够热量和降雨的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部分地区包揽了全球85%的棕榈油产量,也是猩猩等众多动物的家园。对棕榈油日益增长的需求是毁林的催化剂之一。
2016年,都柏林动物园审核了礼品店、自动售货机和餐馆中出售的所有产品,以保证它们都是通过了可持续棕榈油圆桌会议(RSPO)认证的可持续棕榈油(CSPO)产品或不含棕榈油产品。切斯特动物园、佩恩顿动物园以及英国和爱尔兰动物园的专业机构BIAZA也持相同的立场。
森林是猩猩等众多动物的家园(图源:都柏林动物园官网)
和动物们的生活一起丰富起来的还有饲养员们的工作。以红山动物园为例,亚洲灵长馆的饲养员圆圆介绍,馆内光金丝猴的笼舍就有250平,场馆里还有复杂的通道设计,每天工作必须打起120分的精神,“哪怕开错一个门,可能猴子和猴子之间就会打架。”而动物们也不像原来一样“饭来张口”。饲养员们常常把食物藏在各种丰容玩具中,或者吊在树上,等动物们自己去发现,这一方面让它们的肌肉和神经得到运动和刺激,增加获取到食物的满足感;另一方面也让游客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在大象馆里,饲养员还会相互配合,给大象带来修剪指甲的罕见待遇。《动物园设计》作者张恩权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动物园里的大象限于活动场地,不像在野外有大量的机会跋涉以磨短趾甲。如果不修剪,大象每走一步都会感到疼痛,然后更不爱走动,陷入恶性循环。饲养员在给大象修甲(图源: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公众号)除了照顾动物们的饮食起居,饲养员也站在现代动物园履行公众教育职能的第一线。例如面对着正在休息或生性害羞、好静的小家伙,不能让它们“被迫营业”。每天饲养管理操作结束后,饲养员还会来到游客面前,向游客开展科普讲解,让公众了解更多的信息。沈园长举例说,“就像我们的三只大熊猫和和、九九还有平平,它们睡觉的时候都有不同的姿势,有的会用手捂住半个脸,有的是趴着,有的是像小龙女一样的,就在一根木棍上面也能睡起来,也不掉下去,有各种的美可以欣赏。来动物园可以用尊重和研学的角度参观游览,而不是看热闹,慢慢变成一个内行人,从爱好者到研究者。”
近几年,年轻化的饲养员团队也在努力从饲养动物的爱好者转型为领域专家。因为人类对野生动物自然史还了解甚少,而这些研究不仅将造福动物,也惠及人类。例如伦敦动物园对野外动物疾病的研究已有多年,目前他们正在研究冠状病毒等疾病从野生动物到人类身上的传播条件和路径,以及最大程度地减少此类风险的措施。ZSL野生动物园健康团队成员从蝙蝠的嘴里擦拭 (图源:伦敦动物园官网) “这是小浣熊?”“大熊猫小时候是黄色的?”虽然是本土动物,每个小熊猫爱好者向别人安利自己的小宝贝时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尴尬。
杨晨常常遇到这样让人汗颜的情景:在做科普讲座时,他常常请小朋友尽可能多地说出中国特产动物,并且鼓励大家,只要能说出10种,就会发个大红包。但得到的答案往往是狮子、斑马、长颈鹿等许多非洲动物。而他的红包至今没有发出去一个。事实上,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中仅中国的特有物种就有470多种。杨晨认为,中国动物园在本土动物保护上至少走了十几二十年的弯路。从1752年世界上第一个动物园奥地利维也纳美泉宫动物园里的非洲动物,到纪录片中非洲草原大迁徙的壮美镜头,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印象很早就先入为主地被定位在那些遥远地域的物种上。加上国内部分动物园为了商业目的夸大宣传,以夸张的说词来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也削弱了人们对本土动物的关注。但在动物爱好者眼里,保护动物不能舍本逐末,从身边开始做起,才是实实在在的。近年来,动物园也开始在本土物种展示上发力。其中,动作最快的是上海动物园。2019年2月,作为大陆第一个专门展示动物园所在地本土动物的动物园展区,上海动物园的“乡土动物区”正式对外开放。展区里水獭、果子狸、狗獾、獐、华南虎等一系列上海地区生活或者曾经生存过的野生动物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在花蚀看来,展示本土动物的意义,最重要的在于让公众了解身边的环境,从而导向力所能及的保护行动;同时,这也是一个祛魅的过程,人们开始知道“獐头鼠目”长什么样、闰土叉的“猹”到底是哪种动物、果子狸不仅仅只是“SARS的罪魁祸首”……除了展示本土动物本身,红山森林动物园还准备还原野生动物野外生活的环境,从而让公众也关注野外的本土动物保护工作。即将开放的猫科馆就把中国猫盟在山西和顺华北豹的保护基地给复制搬了过来;同时计划在下半年开放的本土区,也将丘陵地貌,山林特色和长江中下游所特有的河麂、猪獾、狗獾、扬子鳄等动物的生活环境在动物园里面浓缩的展现出来。
而台北动物园中的台湾动物区已经达到了“理想中的模样”,那里饲养着21种台湾的本土物种。善于爬山攀岩的鬣羚也拥有自己的假山,园方还结合了台湾的环境特点,在假山做了个人工瀑布,种上了滴水观音。一眼看去仿佛台湾的原生山林。台北动物园鬣羚的栖息环境(图源:“花蚀的人间观察”公众号)
北京动物园资深工作者张恩权在业内有句名言:“公众的关注是动物园进步的唯一动力。”疫情似乎给动物园创造了一个特殊的契机。这期间,一度要倒闭的俄罗斯克里米亚野生动物园在B站上注册了官方账号,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就拿到百万粉丝的小金牌。红山森林动物园也成为国内第一家开启线上直播的动物园,前后三季80集的浏览量达到了1300多万次,是一年的游客量的两倍有余;一席讲坛的演讲过后,红山线上Zoo商城里,沈园长主编的《走进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图书、大象的有机便便肥也都成了热销商品。面对突然涌入的关注和肯定,红山森林动物园增加了不少面向公众的工作。随着粉丝人数的增多,动物园不仅要懂社群运营,向公众传播动物园基本知识,而且也借此在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新开淘宝店、设计周边产品等。因为演讲走红的园长也会在每周末带队游园“求报复”。
此外,动物园本身的完善工作也在计划之内,沈园长一直关注着国外优秀动物园的动态,看到国外的动物园挖机能方便地进出场馆给动物疏松沙土,大象在室内也踩在松软的沙地上,这让“百兽之王”很是羡慕。而相比这些,国外动物园走得更远。多年来,都柏林动物园致力于濒危物种金狮面狨的保护,如用无线电圈追踪家庭群体,进行饮食和栖息地使用研究以及将孤立的群体转到更大的保护区中。都柏林保护该物种的重要因素是将动物园的动物重新引入保护区。现在,野生的狨猴中几乎有三分之一是动物园饲养的动物的后代。其中,都柏林就已成功让9只金狮面狨在园里出生。帮助濒危动物延续种群,最后放归野外,沈志军认为这是动物园的“最高境界”。正如国内目前正在做的努力,上海动物园被征名的华南虎四胞胎的诞生对于这一物种来说意义重大,华南虎作为中国特有珍稀动物,在野外已三十多年未见活体。而近10年来,上海动物园已繁殖出40余只华南虎。沈志军表示,这 “最高境界”虽然现在“还只是一个梦”,栖息地的丧失、近亲繁殖的危害以及漫长的野化训练都是障碍,但这仍旧是未来的终极目标,动物园一直在路上。所以,动物园准备好了吗?或许,一直以来,只是我们并未关注它的准备。(应受访者要求,老树、小何、宁梦、林娴、杨晨为化名,花蚀为网名) [1] 2006.Barry O.Hughes,Animal welfare[M],CAB International,1997:2-3[2] 《中国动物园游记 | 沈阳动物园:温暖时节,这个东北动物园称得上优秀 》. 花蚀的人间观察 [3]《来上海,不看这座动物展区就亏了》. 花蚀的人间观察 [4]《中国动物园游记 | 台北动物园:中国最好的动物园在台湾 》. 花蚀的人间观察[5] https://www.dublinzoo.ie/news/reducing-the-use-of-palm-oil-in-dublin-zoo/[6] https://www.zsl.org/blogs/science/covid-19-the-wildlife-facts[7] https://www.dublinzoo.ie/news/art-compet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