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北京大学本科新生报到,此前几度登上热搜的钟芳蓉,开学了。
报考北大考古专业之后,小镇姑娘钟芳蓉备受瞩目。各大网站上和她有关的话题、视频收获了超过4亿的点击量。
开学前,钟芳蓉收到考古圈寄来的各种礼物,并受到业内大佬的鼓励——这与网上对她评头论足、声称考古专业“冷门没前途”的键盘侠,形成鲜明对比。
这个出身贫寒的姑娘,没有赢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却在关键的人生节点,不随波逐流、不唯利是瞻、选择内心所爱。
这不是简单的鲤鱼跳龙门,而是更高维度的人生选择。
钟芳蓉凭实力上北大,而对她指手画脚的键盘侠,只能上网。
钟芳蓉,赢了。
钟芳蓉从来没想过,自己选择北大考古专业的事情,会引起一场舆论风暴。
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她因报考名校“冷门”专业,被媒体推向风口浪尖,成了一名“非典型学霸网红”。
只是有些出人意料的是,比起讨论钟芳蓉优秀的成绩与“湖南省文科第4名”的身份,公众似乎更乐于指点女孩的未来——
“辛苦念了这么多年的书,就为了读一个不挣钱的专业?”
“虽然话有点难听,但是说实话,考古挣不了钱。”
“18岁孩子的向往没什么不能理解的,优秀的人在哪里都发光。”
“质疑”与“鼓励”同在,矛盾中,这也是“现实”与“信仰”的博弈。
这个夏天发生的一切对于钟芳蓉一家来讲,都是一场喜悦与无奈并存的“意外”。
在此之前,钟芳蓉只是普普通通的“小镇姑娘”,和周围所有的孩子一样,上学,考试,偶尔想想未来。
因为家里并不富裕,父母在她只有8个月大的时候便到广州打工。留守农村的钟芳蓉念到小学5年级,才在老师的建议下,转学到市里的一所私立学校读书。
彼时,每年1.2万元的学费对于钟芳蓉一家来讲,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为此,他们近乎倾尽所有。村里人不理解,只觉得女孩子读书没用,“早晚都要嫁人,不用那么高的文化”。
对此,钟爸爸很难认同:“都是一样的,读书不分男女。”
这些年,钟芳蓉与父母谈心的机会不多。每年也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全家团圆。
每当父母回家时,钟芳蓉都会站在马路上张望等待,但当真的见到父母时她又会莫名紧张:
“很久没见,有点不好意思。”
这样略显生疏的亲子相处模式于这个湖南小镇很常见——在这样一个并不富裕的地方,外出打工是一个家庭唯一的出路。
如此,钟芳蓉很早便知道,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她理解父母的难处,也体谅他们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缺席。
只是偶尔想起,也会心疼与遗憾。
钟芳蓉提起父母哽咽
高考成绩公布的那天,钟芳蓉没有着急查询分数,甚至还打算好好睡个午觉再看成绩。
对于刚刚过去的高考,她没什么太多的期待,也不太担心最终的结果。她说:
“我自认为临场发挥有点糟糕……我一直觉得自己考不上(北大)。”
“再差一本应该会有吧。(这)就差不多了吧。”
没什么太多的内心波澜,钟芳蓉选择对高考顺其自然。
然而,身边的人却很难像她一样淡定。
得知成绩后,父亲激动得直掉眼泪,老师在电脑前对着分数欢呼,校长带人扛着几大箱烟花炮竹走了30多里乡间道路到村里报喜。
这之后,在没有与任何人商量的情况下,钟芳蓉仅有几分钟就决定要报考北大考古系,因为她从小便喜欢,而且也做好了为此奋斗一生的准备。
后来,当被问到是否可以将考古事业坚持下去时,这个年仅18岁的小女孩斩钉截铁地说:
“我对一件事情就算不喜欢,也可以做下去,喜欢的话会坚持更久。”
实际上,身边人对于钟芳蓉报考考古系的事情也并不感到奇怪与意外。
在老师和同学的印象中,钟芳蓉成绩很好,也很安静,喜欢文史,讲起汉代历史会“让人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