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感受到,这个社会病了。
比如金钱崇拜,比如语言粗鄙。
但最隐蔽,危害面却最广的一种社会病,我称之为“年少有为狂热症”。
看看经常刷屏的新闻就知道了——
华为“天才少年”年薪201万、字节跳动28岁程序员财务自由退休……
这些年轻人的成功故事,一次次刺激着我们的神经,让人分外眼红。
可是你不会想到,整个社会对“年少有为”的追捧,其实是一场巨大的“阴谋”。而你我,都是这场“阴谋”的共犯。
这个观点,出自书单君今天要和你分享的新书:《大器晚成》。
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时,我还以为是本鸡汤。可翻了几页后,立刻惊为天人。
这本书就像手术刀一样,冷静剖析了社会是如何患上“年少有为狂热症”,以及我们将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
作者里奇·卡尔加德是《福布斯》杂志的发行人,在见过了无数年纪轻轻的“人生赢家”后,他开始好奇:
难道“年少有为”真是成功的必备前提吗?那剩下的人呢,,他们都去了哪里?
他的答案,也许能让正在为未来焦虑的你,看到一些希望。
谁说“出名要趁早”?
“出名要趁早”没错,所有类型的成就都值得肯定。
问题是,社会对它的疯狂热捧,传达出了另一个信号:“晚了就没戏”!
这种信号,给所有人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焦虑。
心理学家李松蔚讲过一个怪象:
在浙大校园里,你会觉得每个人看起来都很精英很阳光。
但如果你随便逮一个人问他:“同学,你的毕业论文写完了吗?SCI发表了吗?”
你就会发现他有多不开心。
可能有人不理解:这些优等生们已经完胜大多数人了,还有什么好痛苦的?
其实,“出名要趁早”是一句诅咒,所有人都概莫能外。普通人的压力来自精英,精英又有来自其他精英的压力。
现在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已经不是他在什么位置,而是他是否比同龄人更高更快更强。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衡量标准是怎么产生的呢?
简单来说,就是媒体捧出来的。
媒体偏爱精彩的新闻素材,而“年少有为”的成功故事,就是最好的类型之一。
里奇·卡尔加德任职的《福布斯》,每年都会评选30位“30岁以下成功人士”。
有些媒体乐此不疲地报道,甚至不惜伪造神童的年龄、隐瞒真实情况,吸引人们的眼球。
在贩卖焦虑上,媒体只会迟到,不会缺席。
于是,无数家庭为了孩子能踏进年少有为的行列,不惜砸锅卖铁,贷款送孩子出国留学。
甚至从幼儿园抓起,买铂金包,买学区房,送补习班。
人们以各种方式冲向少年成才这条路,创造了一场潜在的信贷危机,可能比2008年房贷泡沫更大。
“出名要趁早”,除了媒体的追捧,更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家庭、学校、企业、公众,都参与了这场共谋。
比如,“年少有为”往往就建立在社会普遍认可的名校光环的基础上。
然而,学历真能代表一个人的能力吗?
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曾在《文凭社会》里,提出过一个颠覆性观点:
文凭制度的背后,存在的最大秘密是:文凭系统其实满足了相当一部分社会组织的需要,并且它是不同阶层之间互相博弈的一颗棋子。
举个例子,每个国家每年,都会面临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问题。
然而僧多粥少,资源就那么多。如果所有人都要去当宇航员,没有人去种地怎么办?
这时,文凭就提供一种天然的借口。
很多人因为没有拿到名校的文凭,才会心甘情愿地去小公司。
企业内部晋升,岗位就那么多,怎么办?
文凭又提供了一种借口。
所以,文凭未必能代表一个人的能力。
但它一定是社会资源利益分配时,一颗有效的棋子。
25岁,你的大脑才成熟
有人也许会说,可是学历确实跟能力很有关系啊。
书单君最近就有个朋友就跟我吐槽,下属工作能力差,他把这归咎于他们的第一学历不佳,也就是本科毕业的学校不好。
在他看来,“一个人如果在18岁前就养成了优秀的学习习惯,那么在毕业后就很难退化。”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作者里奇·卡尔加德的人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反例。
在人生的前25年,他一直被同龄人甩在后面。
大学毕业后,他的室友都去读研了,什么法律、化学工程或神学;
而他呢,则先后去做了保安、洗碗工和临时打字员等工作。
转变发生在25岁的一天。那阵子,他正在一家酿酒厂当守夜人,日子过得浑浑噩噩。
一天夜里,有只不知身在何处的狗在狂吠。
顺着手电筒,里奇发现,那只狗是隔壁木材场的保安,一只罗威纳犬。
是的,他的职业同行居然是一只狗。
这件事彻底刺激到了里奇,他决定改头换面。
他在26岁找了一份写科技类文章的工作;
29岁结婚;
38岁加入《福布斯》;
44岁成为发行人;
46岁学会驾驶飞机;
49岁写出了第一本畅销书……
<里奇·卡尔加德>
中年后才渐渐成为“人生赢家”的他,在校的学习成绩一定不错吧?然而很遗憾,他的SAT(“美国高考”)成绩只是中流。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年近三十的他开始觉醒?
《大器晚成》援引了权威的神经系统科学研究成果——人的大脑,其实是在25岁后才开始成熟的。
25岁之前,人的前额皮质(负责管理情绪)还没完全成熟。这意味着很多人在这个时候,情感会占据上风,超过理性思考、策略性思考和考虑后果的能力。
然而外界却会在这个年龄段,通过考试、分数和求职面试,将一个人一顿评估,甚至将其余生都盖棺定论。
这很不合理,不是吗?
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研究成果也显示:40多岁才是创业高峰年龄。
很多人都是直到快27或28岁时,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可以理性地思考,提前制定计划,像成年人一样行事。
这些人,被里奇称为“大器晚成者”。
相信自己,终将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者”一开始和我们一样。
他们都有一些笨拙摸索的起点,经历过彷徨困惑,跌至事业或教育上的低谷,染上一些坏习惯,撞上霉运,或者缺乏自信。
但是他们身上,具有他人原先没有看到的天赋,并且会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发挥自己的潜能,让身边最亲近的人都大吃一惊。
在采访了上百名“大器晚成者”后,里奇总结了6种晚期释放天赋的方式:
好奇心
同情心
韧性
冷静
洞察力
智慧
你可能在想,这算哪门子秘诀?
然而,这些所谓的“优势”,一开始看起来更像是他们人生的“障碍”。
比如,好奇心。
它曾经的名字,是“注意力不集中”。
很少有人会认为,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小孩,只是因为好奇心过于旺盛。
而小时候专注的小孩,到了25岁后也可能发现,自己需要的是更有创意的思想。
比如,同情心。
它的另一个名字,是“感情用事”。
很多人在军备竞赛中,会很容易抛弃自己的友爱和同情心。
这使得他们比同龄人跑得更快,但这些人进入职场后也可能发现,自己缺乏共情能力,难以理解同事和下属的难处。
再比如,韧性。
它的另一个名字,是"没有自尊心"。
被批评后,还是不肯改变,没脸没皮。
但这样的人,长大后也可能更能接受失败。
我们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谁也不会想到,那些曾经不被看好的小孩,被冷嘲热讽的年轻人,以后会有怎样的人生。
因为这个时代,一切都在追求快、快、快。就连“大器晚成”,都更像是一种对失意者的安慰话。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大器晚成”原本的意思。
它其实是说:大器,本就该晚成。
网上有段话,曾经激励了无数人:
纽约时间比加州时间早三个小时,但加州时间并没有变慢。
有人22岁就毕业了,但等了5年才找到稳定的工作;
有人25岁就当上CEO,却在50岁去世。
也有人迟到50岁才当上CEO,然后活到90岁。
有人单身,同时也有人已婚。
奥巴马55岁就退休,川普70岁才开始当总统。
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
所以,别再让任何人,打乱我们的人生节奏。
当世界沉迷年少得志,耐心就是你成功的本事。
努力下去,最坏不过大器晚成。
主笔 | 林尉 编辑 | 黑羊
图源 |《我只是还没有全力以赴》、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