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的夏天》2,又名《捞五条人的夏天》,又又名《西天乐评团》,终于赶在秋天之前上线了。
到目前为止,节目播出了7期,33支乐队已经全部亮相完毕,可以说是风格迥异,神仙打架,热闹极了。
节目之外,网络上的讨论也此起彼伏,有为心仪乐队打call的,有为淘汰乐队抱不平的,也有对专业乐迷的发言感到困惑的。
不同的声音之中,《乐队的夏天》确实有点不一样了。
但好在,音乐带来的快乐一点没少。
本季宝藏乐队——五条人,一支乐队撑起半个节目的收视率。
人字拖、塑料袋logo、A4纸名牌,是他们独特的标志。
虽然两次在节目中被淘汰,他们却受到众多网友喜爱。
被问到为什么要换成方言歌《道山靓仔》?
他们说:“因为那一刻只有这首歌能顶得住我们的热血。”
看节目的观众,被他们的“脱口秀”逗笑,也被他们身上的自在洒脱吸引,忍不住对他们进行了地毯式的搜索。
被扒出来的,是他们的传奇经历,和更多经典的塑普话、方言歌。
这不听不要紧,一听,妙啊。你就算不明白他们到底唱的是什么,也能从编曲里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南方潮湿味,加上港台风韵的鼓点旋律,混杂着日常的琐事,有种赤裸的真实感。
歌摆在那里,人就跟着他们沉醉了。
再仔细研究,才发现歌里唱的,大多都是小人物的故事。
从城管、到小贩、再到小城青年……
从母语走向社会上共存互渗的多元语言,从自身经历走向众生百态,每一首歌都虎虎生风,充满了普通人的生命力。
虽然自嘲是塑料音乐,但五条人音乐中的闽粤风格和人文色彩,是大多数乐队不具备的。
用五条人自己的话说,是“宁愿土到掉渣,也不俗不可耐”。
而乐评人李皖这样评价,在他们的歌里,“地域如此之小,世相如此之大”。
这种真性情,在他们的歌里,也唱进了我们心里。
从去年的九连真人,到今年的五条人,在他们身上,被验证的是,音乐没有规则,甚至不分语言。
我们或许听不懂歌词,却能听懂他们的一腔热血,感情到了,情绪就刹不住车。
在音乐日趋娱乐化的背景下,这些原汁原味的方言歌曲,还在唱着脚下真实的土地,说着人与人之间最微妙的故事,多珍贵啊。
相比上一季,今年的节目在内容上更多元了。
实力雄厚的老牌乐队不缺,新成立的乐队也比比皆是。
先来说说刚成立1年、全员90后的Mandarin。
年纪小,但是来头不小——
90后的肖骏,中国爵士吉他青年领军人物;
94年的安雨,科班出身,被称为“年轻的鼓手里最好的”;
98年的主唱Chace,是第一个登上 Tomorrow Land 的中国DJ。
这三个大男孩,长着鲜肉男团的脸,用音乐惊艳了所有人。
看似是这场“游戏”的新手,却用过硬的音乐实力,坐实了“新生代顶级配置”的称号,让前辈们集体变成“粉丝团”。
夸他们“重视音色,讲究细节,音乐表达有个性”。
年轻乐队很是生猛,老牌乐队也同样不甘示弱。
95年成立的野孩子乐队,真实而豪放。
五个西北汉子站在舞台上闭着眼、背着手,一张口就唱出了来自旷野的呼声,把人带到汹涌澎湃、大浪滔天的黄河面前,忍不住热泪盈眶。
成立20多年,解散后又原班人马重组的达达乐队一出场,弹幕里一片“爷青回”。
原来的四个少年已经老去,好在“年龄回不去了,但年轻的状态还在”,用一首《南方》把我们带回了最好的“黄金时代”。
台上,新旧乐队各有特色,完全是神仙打架,精彩尽兴。
台下,部分专业乐迷的发言却着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比如,水木年华在唱《青春再见》,经过时光晕染的滋味,带来的是阔别曾经的感觉。
对他们来说,这首歌是致意过去的自己,也期待全新的自己。
然而,现场却有专业乐迷评价他们“四十多岁人了还唱青春再见”。
有不同的审美无可厚非,我们也尊重不同的声音。
可这样的评论,脱离了音乐本身。
水木年华是很多90后的青春回忆,这个点评瞬间引起了网友的不满。
正如白皮书乐队的主唱刘家辉说的,音乐不分年龄。
在这个年代,音乐多样性、多元化已经成了一种趋势。
年轻的风格,带来全新的体验和冒险;
经典的致敬,同样也振动情感,带来感动。
新旧两开花,也很好。
我们为什么喜欢《乐队的夏天》?
那是因为它最大程度体现了音乐的多样化和包容性。
民谣、放克、朋克、英伦、电子等各类风格,你能说上来的,这个舞台上都有;
吉他、键盘、贝斯,还有手风琴、竖琴、马头琴……那些五花八门的乐器让音乐有了层次和灵魂。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年轻人个性化的表达,也知道了成立的时间比我们年纪还大的老乐队。
还有那些来自不同地域、民族色彩强烈的乐队。
与此同时,和节目一样变得越来越包容的,是观众。
从方言歌曲的普世化,到民族跨界的国际范,从新乐队的小众独立、过硬实力,
到老乐队的范正条顺、经典再现,大家越来越能接受和欣赏不同的音乐种类和风格。
在有乐队的夏天里,我们看到的,是音乐对生活的意义。
即便我们说着不同的语言、拥有不同的背景、来自不同的国家,但音乐是没有规则和定律的,它能包容无数种可能,表达万千种情绪,引起所有人的共鸣。
音乐如此,科技亦然。
如果说音乐的包容性,是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为同一首歌动容。
那么科技的包容性,可能就是要用最简单的元素,做出令任何种族、文化、背景的人都“一看就懂”的产品。
不管是音乐还是科技,只有用包容的心去创作,才能更好地贴合用户的心态。
这也是一加手机在氢OS 11操作系统中注入的全新理念—— “包容性设计”。
这种包容性的设计,意味着设计师必须从用户最本质的需求出发,抽丝剥茧般将所有可能影响使用的因素剥离,使之更符合人们的认知和使用习惯,且不受到用户的种族、文化背景、年龄等差异的干扰,最大幅度降低使用者对设计的理解成本,帮助用户获得一目了然和轻松自如的使用感受。
那么,氢OS 11是如何呈现这种包容性设计的呢?
首先,是优化信息的传递效率。
在信息极度膨胀的今天,人们很容易从复杂缺乏重点的系统界面中感到焦虑。让设计回归需求本质,使信息传达更加一目了然,是氢OS 11诠释包容性设计的方式之一。
为此,一加在页面呈现上进行了全面刷新,重点就在于信息层级的优化,简而言之,就是将不同层级的信息根据权重重新分配,放到更适合的页面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