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费勇。欢迎来到六祖坛经修心课的第八课。今天我们讨论坛经的第八段:
有一童子于碓房边过,唱诵此偈。彗能及一闻,知未见性,即识大意。能问童子:“适来诵者何偈?”
童子答:“你不知大师言生死事大,欲传衣法,令门人等各作一偈,来呈吾看,悟大意即付衣法,秉为六代祖。有一上座名神秀,忽于南廊下画无相偈一首,五祖令诸门人尽诵。悟此偈者即见自性,依此修行,即得出离。”
慧能答曰:“我此踏碓八个月余,未至堂前。望上人引慧能至南廊下见此偈礼拜。亦愿诵取,结来生缘,愿生佛地。”
童子引能至南廊下。能即礼拜此偈,为不识字,请一人读。慧能闻已,即识大意。慧能亦作一偈,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著,呈自本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慧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惹尘埃。
院内徒众见能作此偈,尽怪。慧能却入碓坊。
翻译过来,这段话可以这么理解:
有一个小和尚经过碓房时,吟诵着神秀的偈。慧能一听,便觉得还没有真正觉悟。问小和尚:“你刚才吟诵的是什么偈?”
小和尚说:“你不知道吗?大师说生死是大事,想要传授衣钵,让门人各自作偈,看看是谁真正明白了佛法。谁明白了就让谁做第六祖。神秀上座在南廊下,题写了一首无相偈。五祖让我们大家都来背诵这首偈。理解了这首偈就能发现自性,按照这个方法修行,可以超脱生死轮回。”
慧能说:“我在碓房干了八个月活,还没有去过厅堂前。你带我到那里去看看那首偈并礼拜它,好吗?我也非常希望好好诵读,为来生结个善缘,可以往生佛的国度。”
小和尚领着慧能到了南廊下。慧能立即向神秀的那首偈礼拜。因为不识字,就请人读给他听。慧能听完,知道了它的意思。自己也作了一首偈,请了别人题写在西边的墙壁上,写出来的偈发自他的本心。如果不能把握自己的本心,学习佛法也只是表面工夫,并无益处,认识到自己的本心并发现成佛的可能性,才算明白了佛法的根本。慧能的偈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也无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又写了一首: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寺院里的人见到慧能写了这样的的偈,都有点奇怪。慧能写完后仍回碓房干杂活去了。
这一段主要讲了惠能看到神秀的偈,觉得还没有完全觉悟,就自己作了二首请人题写上去。在为人风格上,惠能确实表现出天才的气质,而神秀就显得相当拘谨。
神秀在写偈的时候,患得患失,顾虑重重。惠能却毫无顾忌,是怎么样就怎么样,领悟了就说出来,说出来就说出来了,一派天真自然,心中没有任何芥蒂。
和神秀的中规中矩相比,惠能的偈一下子把人带到了一种终极性的境界,是颠覆性的思维方式。
王阳明的四句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神秀的偈和慧能的偈之间的差别: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神秀的偈讲的是意识的层面,有善恶的分别,所以要时常为善无恶,不断精进修行,就像每天清洗镜子一样。
而惠能的偈一下子就到了心的本体,超越了善恶的境界,在这个境界,善恶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历来的读者往往过分地抑神秀而扬惠能,把神秀的偈说得一无是处。实际上,神秀与惠能的偈分别是北宗与南宗的源流。
他们两人的偈不过是不同的领悟罢了。日本曹洞宗学僧忽滑谷快天说得好:“惠能偏于顿悟,容易产生傲慢心;神秀注重渐修,容易堕于小见。”
惠能的偈触及到了最终极的层面,但如果没有神秀所揭示的修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所谓最终极的,就只是空中楼阁。从教育的角度看,,惠能的方法适合天才,而神秀的方法适合常人,一为精英教育,一为大众教育。
可以说,神秀与惠能都是觉悟之人,只不过,神秀的觉悟是通过修炼而得,而惠能的觉悟却是自发的、天然的。
作为常人的我们,因为达不到惠能的境界,反而常常将他的偈挂在嘴边,当作玄妙的谈资。对于神秀的偈,大约觉得太简单了,很少有人认真对待,却不知,恰恰这简单的,才是我们最需要的。
有一个禅师对苏东坡说,道理是简单,但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
那么,今天就讲到这里,祝大家当下即是,平静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