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天团”轮番报道阿木爷爷。/《主播说联播》
阿木爷爷播放量过千万的“造拱桥”视频,让网友叹为观止。/西瓜视频
传统手艺的落寞,大多比还有人愿意学的武术更尴尬。
自唐代起,中国便有了三百六十行的说法。上溯夏商周,下至新中国,失传已久的手艺、文化、技术数不胜数。
幸运留存到今天的,遇上阿木爷爷这样的老匠人,生在了短视频抹平传播门槛的时代,还有机会自救,以硬核的姿态焕发新生。
没那么幸运的那些,好点的待遇是进入博物馆任人凭吊,最差的境况是永远无法重见天日,以及成为网文写手笔下被任意打扮的”小姑娘“。
你看,“大发明家”诸葛亮和他的木牛流马、八阵图,就不知道养活了多少网文写手。
好玩的是,还真有好事的网友,在弹幕中将阿木爷爷造的小猪佩奇视为木牛流马。这个完全用木头手工造出来的榫卯玩具,不用电池就能自己动起来。
诸葛先生的木牛流马只活在小说里,阿木爷爷的榫卯绝活,却是实打实的中国功夫。
所谓榫卯,即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的部分叫榫,凹进的部分叫卯,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它木头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榫卯是藏在木头里的灵魂,它是一种惊艳中国千年的美,凝聚的是匠人的智慧,中国传统家具的灵魂就是榫卯结构。”
在很多非遗传承人眼中,榫卯的重要并非象征性的。在这快速更迭的时代,它抗震、坚固、耐用的特性,依然大有所用。在地震多发的邻国日本,榫卯结构的建筑便依然被广泛应用。
在中国,建于辽代的山西应县木塔,为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塔。这座古塔便是用榫卯结构设计,全塔无一颗铁钉,完全由54种斗拱榫卯咬合垒叠而成,历经数次大地震却仍然安然无恙,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放在今天,对于年轻网友来说,如果一张结构巧妙的鲁班凳,只是毫无用处的“奇技淫巧”,大可不必将一个陌生的老木匠捧为“当代鲁班”。
留在隐秘的角落
只能成为不被理解的传说
因为效果过于拔群,阿木爷爷做鲁班凳的视频,直接从西瓜视频火到了海外。
有不信邪的外国网友表示:我不信!这一定是用CAD技术模拟后制成的。
不怪他们,只怪鲁班凳实在过于精巧复杂,折起来能当枕头,打开又是小板凳,如此考验想象力的搭配,难怪被叫作“瞎掰”。
别说老外,这精妙的鲁班凳让国人也大开眼界。/西瓜视频
除了想象力,鲁班凳也很考验功夫。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到锯、刨光、磨、钻、凿、抠、上漆、打蜡等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而最核心的“灵魂”,便是以缺补缺的榫卯技艺,一锯下去,两个面相互咬合,天衣无缝。
对于习惯工业消费品的现代人来说,这种无异于艺术的手工智慧,在当下已经凤毛麟角。
当然,榫卯的火热并非只是能够追忆光荣与梦想的过去,而是阿木爷爷主动融入了当下。
孙子想要小猪佩奇,阿木爷爷就用榫卯造一个会动的小猪佩奇;别人家的孩子吹泡泡,自家娃娃就能得到一个木制的巨型泡泡机;中国馆是现代的东西,阿木爷爷研究大半个月,还不是一根根木头地搭了起来?
阿木爷爷的“发明”,为传统手艺增添了现代色彩。/西瓜视频
今天,对于部分冷门的“非遗”艺术来说,最尴尬的无非两点:一是难以融入当代生活,二是藏在深巷无人问。
岁月漫长,技艺却和人一样易老,这是大多数传统手艺不得不面对的宿命。
所以,即便有幸被“请”进博物馆,成为偶尔被人记起的标本,实际上也失去了生命力。
榫卯技艺却不一样。
一来,鲁班凳在当下依然有实用性,小猪佩奇证明了传统可以融入当下,中国馆展现了榫卯的艺术美,以及对现代建筑可提供的参考意义。
二来,西瓜视频提供的短视频舞台,足以让任何愿意主动传播的创作人被看见。
这是火到破圈的阿木爷爷,作为西瓜视频独家签约创作人,为这两个问题提供的答案。
阿木爷爷利用榫卯技艺,完美还原了一个中国馆。/西瓜视频
大放异彩
就有传承下去的理由
在《神雕侠侣》的故事中,随着襄阳城破,郭靖黄蓉战死沙场,降龙十八掌就此从江湖中失传。
如果郭靖将武功都传给守卫襄阳的将士,历史走向会不会有什么不同?结局如何还不好说,这么写肯定不太现实,但大侠挑传人这种事确实是把双刃剑。
众所周知,为了避免发生“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中国古代很多行业都有“传子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一类严格的授业规矩。
但阿木爷爷却不一样,从他将榫卯传播出去开始,就希望有更多人接触并愿意学习这门技艺。
果不其然,在阿木爷爷的视频火了之后,不少年轻人通过私信请教技术。对此,阿木爷爷来者不拒,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阿木爷爷并没有将榫卯技艺当做只留给孙子的“家学”。/西瓜视频
在西瓜视频上,和阿木爷爷一样为传统文化播撒种子的手艺人,其实并不鲜见。
酿酒手艺人酒鬼小莉的镜头中,尽是乡下生活的质朴无华,跟着她做桃花醉、酿葡萄酒,再平淡的生活都能咂摸出香味。
村姑阿香是美丽的侗族姑娘,一直在身体力行地推广侗族非遗文化。
来自江西婺源的婺源影子更像个乡村慢生活的体验家,只是顺便给大家分享当地的传统技艺罢了。
这些手艺人来自全国各地,年龄、性别、习惯与喜好皆不相同。但他们都和阿木爷爷一样,为了一项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传统工艺,寻找活下去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