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书单君想跟大家分享一本特殊的摄影集。
影集里都是中国的小朋友,但拍下这些照片的,却是一位日本人。
拍摄时间也不是现在,而是三十多年前。
80年代初,日本摄影师秋山亮二来到中国,拍下了近8000张彩色照片。后来他将其中一部分照片出版成两本影集:《你好小朋友》和《光景宛如昨》,后者最近刚出版,也是我今天想和大家聊的。
《光景宛如昨》的书名,出自弘一法师李叔同填词的儿歌《忆儿时》:
“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
看到这些照片,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蓬勃发展的80年代,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那时的快乐很简单,一瓶橘子味儿汽水,一根红豆冰棍,就能让人开心一整天。
比如下面这张拍摄于桂林的照片,就是分享汽水的欢乐时刻。
男孩子穿的蓝色条纹衫和背带裤,还有女孩子穿的粉色上衣,在当时看来,绝对是走在了潮流的前线。
这张照片则拍摄于北京,一个坐在门口吃冰棍的小姑娘,一脸满足。
可口可乐也已经进入中国,但跟旭日升、北冰洋这些本土饮料比起来,价格还是偏高了些。
毕竟那时候,一支棒冰才4分钱,奶油的8分,很多小孩子当时一天的零花钱也就5分,想吃奶油的,就要攒两天。
还有1分钱的萝卜丝,2分钱的无花果……
装在玻璃罐里的糖果都是按颗卖的,最便宜的咸味奶糖1分钱1颗。
那时候,瓜子算是比较少见的零食。现在常见的大白兔奶糖,那时候只有有钱人家才能吃到。
那时候,买菜的标配就是菜篮子和网兜。
跟后边穿黑白蓝灰的大人们相比,穿着钩花毛衣、格纹裤子和黑色皮鞋的小姑娘,时尚得简直像是从现在穿越过去的。
毕竟改革开放初期,大部分人手上都没什么钱,很多孩子穿的,都是哥哥姐姐剩下的衣服。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就像这个衣服上有破洞的小男孩一样,当时很多农村孩子的衣服上,都有补丁。
当时流行的是军绿色。
谁要是能穿上一身军装绿,再带个大盖帽,一定是街上最靓的崽。
那时候,三北防护林还没建成,北方经常刮沙尘暴。
很多人出门时,都会围上纱巾。
中国是自行车王国,当时几乎每家都有一辆,前面这种二八大杠,经久耐用,是那个年代的典型标志。
试问哪个坐在前杠的孩子,没有硌过屁股呢?
当时农村用来驼重物的骡子,现在很多人可能都没见过了。
还有绿色的搪瓷缸子、鸳鸯图案的脸盆、印着招贴画的铁皮暖水壶和牡丹花的国民床单……
这些都是当时家里的标配。
下面这张照片拍摄于成都,在一个租小人书的摊子前,人们正在开心地聊天。
那个年代没有网络和电脑,读书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佳方式。
马路边上有很多借书摊,上面铺满了琳琅满目的杂志和小人书,可以用很低的价格借来看。
不止是大人,许多小朋友也会去借书,就在路边看起来。
《杨门女将》《哪吒闹海》《隋唐演义》……这些都是当时大家爱看的小人书。
当时秋山亮二还感叹说:“中国果然是一个文字的国家啊,小朋友们都爱读书,真拼呀!”
下面这张照片摄于成都,一个穿着裙子的小女孩,正坐在裁缝店门前认真看书。
不知道她穿的这条碎花裙,是不是在这家店里做的。
那时候的铅笔盒,都是铁的。
上面还印着九九乘法表,有时候还会把课程表也贴在上面。
当时的广播体操还是第六套,第一节是伸展运动。
现在回想起来,众人齐做操的场面,还是很壮观的。
虽然当时连黑白电视都很少见,但孩子们放松的方式并不少。
北京,两个小男孩正在教室里掰手腕。
背后的墙下边涂成灰色,是因为白色不耐脏。
女孩子喜欢编各种花样的玻璃丝。
最简单的,就是一根玻璃丝就能编成的“一条龙”。
还可以在家门口跳格子,操场上扔沙包,两个人一起跳跳绳。
还有抓石子、丢手绢、摔片儿、跳山羊、弹弓,甚至爬杆子。
总之,只要手上有东西,就能玩得很开心。
那时候旅游的人还很少,很多人第一次出远门游玩,都会去首都北京。
在天安门前拍张照片,是那个年代一种特殊的仪式感。
去了北京还要顺便爬个长城,毕竟“不到长城非好汉”。
虽然旅游不常见,但几乎每个孩子都参加过班级的集体活动。
要么是春游踏青,要么是表演合唱。
这群在动物园跟长颈鹿合影的小朋友,显然在活动前都认真打扮过了。
他们脸上的腮红,不禁让人回想起,每次班级演出前,被红唇粗眉大亮片支配的恐惧。
以及小时候拍照时,点在眉心的大红点。
那时候,计划生育政策才刚刚开始实施。
秋山亮二镜头下的这些孩子,,几乎是最后一代“非独生子女”。
现在,这些孩子早就为人父母。
但三十多年前,他们也曾睡在爷爷的臂弯里:
也曾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观察来往的人群:
也会穿着一个肚兜,就度过了整个夏天:
你印象中最深的童年记忆是什么?
一种美食,一种游戏,还是脑海中的一个瞬间?
在留言区写下你的童年记忆,截止至7月19日18时,点赞前三名,书单君各送出《你好小朋友》的明信片一套。
长按下方图片二维码
关注我
点个“在看”,把温暖带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