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分居,大概是我在这段婚姻里做的最正确的选择。
婚前我们就是各自独居的状态,她也是相对独立的性格,所以我们基本上就是“互不打扰”的模式,有时候她来我家看电影,但不管多晚,她都会回自己家睡。
恋爱的时候分居尚且是正常状态,婚后分居多少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当时长辈们张罗着给我们置办房子,我俩那会儿也觉得婚姻就是一种人生状态的改变,那生活状态跟着改变也挺顺理成章的,但两个生活习惯比较自我的人凑到一起其实很容易出问题,所以我们在结婚前其实沟通过很多次这件事,双方也都下了决心,在这件事上共同努力。
结婚前我们达成了两点共识:一是如果我们一个月内因为同居问题产生三次以上的矛盾,就说明我们不适合一起住,二是不适合一起住不代表我们不爱彼此。
我跟她的生活习惯差不多是完全反着来的,她是养生派,晚上到点必须睡觉,我是专注派,晚上没什么固定的作息,傍晚到深夜是我每天效率最高的时段。
不出所料,同居期间我们俩的大多数“冲突”都是因为作息不同。她要睡觉的时候我会把灯光调到最暗,但即使如此还是会影响她的睡眠质量,她早晨早起的时候难免会忘记拉窗帘,有好几次都是我已经被照醒了她才意识到窗帘没拉。
可能因为之前有过“君子协定”吧,这些琐事没有让我们爆发特别激烈的争吵,但还是有一些情绪在一点点累积。
试了大概有三个月吧,我们还是决定回归分居状态。她住在我们的婚房里,而我选择自己出来租房子,一切像是回到了以前谈恋爱的时候,我晚上下了班有时候会过去吃饭,但时间差不多了就会回到出租屋,互相给对方留一点独处的时间。
一开始周围有挺多闲言碎语的,说我们结婚了还分居多半是因为感情有问题。我们也懒得辩解了,似乎在国内大家对亲密关系的定义就是两个人一直粘在一起就是好,保持点距离就是中间有嫌隙,我觉得这恰恰忽略了亲密关系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双方都觉得舒服,而不是只追求一些形式上的东西。
结婚到现在我们分居快两年了,感情依旧保鲜,最近在尝试变成“周末婚”的模式,就是周末一起住,但各自睡在不同的房间。
比较好的是双方父母已经逐渐从心理上接受我们这样的相处模式了,我们周围有相关需求的同事也来咨询我们这样好不好、双方是怎么沟通的,现在想想,我们两个也算是把奉行的“独居主义”进行到底了吧。
最开始的时候我太太还有点担心这样会不会影响两个人的感情,时间长了,反而是她更习惯这种模式。
分居不仅保持着我们各自的生活习惯,也让爱情有了恋爱时的保鲜感,我觉得在当代,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都应该得到尊重吧。
高中毕业后,我独自一人去东京留学。刚到那里的时候,人生地不熟,我一个人拖着行李箱,在新宿站转了半个小时都没找到出口。
我出国前通过在日华人网找到了我在东京的第一个住处——网上显示的信息是单人间,到那之后,负责人才告诉我,单人间已经租完了,只剩下宿舍。我就这样背着行李住进了六人间,一个月28000日元。
我很不适应公用厨房和浴室,搬进去不久我就开始寻找下一个住处。一个月后,我搬到了山手线上的一处单身公寓,那是一个五层建筑,我住在三楼,房间很简单,一张单人床,一张矮桌子和一个简易的衣架,加上小灶台和卫生间,大概十来平样子。
我从小生活就比较独立,从初一开始就自己做饭,所以独居对我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刚搬过去的时候,我还是有点害怕的,当时也就是个20岁的小姑娘,隔壁住了一对情侣,女生白天出去上班,男生就呆在家里,唯一的动静是敲墙……
我当时在网上搜过一些女生独居攻略,比如在阳台挂一件男士T恤,或者在玄关放一双男士拖鞋等等。
后来,我在东京邂逅了“真爱”,他是日本人,他知道我所有的缺点,也非常能理解我。有一天,他突然提出搬出来住的想法,当时我就慌了,我很怕他要和我一起住,我没有长期留在日本的打算,如果我们住在一起,会更加分不开,于是我下决心跟他提出分手。
2012年9月,我回到上海工作,延续着在日本时的风格。我租的房子在偏远的郊区,通勤要转两趟地铁加一趟公交。这个地方很偏僻,没有路灯,有时候下班晚了,会碰到下了工地的民工,远远地就朝我吹口哨。
可能是独自生活太久了,加上一直没谈恋爱,现在的我变得浑身带刺。对于主动接近我的异性,我能很快知道他们的目的,从而远离。身边的朋友遇到点事情都爱找我诉苦,寻求解决办法。我觉得他们在乎的东西太多了,不像我,只有一个人,我有事很少会找他们,都是自己一个人默默解决。
我在大城市打拼赚的钱,是为了以后给自己养老。退休之后,到自己喜欢的小城,买一栋小房子,装修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就这样一个人平平淡淡地过,这是我的目标,也是我一直以来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