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道的壹读君| didi
发现了吗?山东人讲话就是这么颠三倒四,乍一听没啥大毛病,细究起来都是“坑”。如果你指出他们的语法问题,“这是倒装吧”,就会得到一顿劈头盖脸的反驳:"瞎说什么啊你们这是?有这样说话吗我们山东人?我一直都是这么说话的啊这么多年!完全没毛病啊我觉得!还是散了吧大家,地域黑这绝对是!”所以,山东人讲话为什么那么爱倒装?实在想不通啊我。倒装指的是将语句中的逻辑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成分颠倒顺序,不会影响句子的意思,且被广泛使用和接受的一种魔性语言现象。书面和口语都会出现倒装,一般来说,口语中的倒装更为常见,通常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听到的人也无意识地接受,丝毫不会追究对方语法“错误”的问题。但要具体分析起来,跟英语倒装类似,汉语倒装也分为全倒和部分倒装:2)3)4)部分倒装,只将谓语的一部分,如助语、补语放在主语前,或将句子的强调成分提前。但山东人的倒装又很随意,就像山东大汉一样不爱守规矩,爽朗不羁,一句话常有多个倒装方式。举个例子,“又”“好像”“都”“先”“其实”位置非常灵活,可以后置,可以不后置,也可以单独后置,也可以跟主语一起后置:有时候干脆去掉主语,把这句话整成“不会说话了都”。
有没有发现,上面一句话也没有主语?其实山东话还有一个隐藏技能,非常能省略。
这不光是倒装句啊朋友们,这是“倒装句+省略句”,回家的时候不说回家,而说“家走”,不是家会走,而是人要走回家去,北方人尤其是山东人经常这样讲话。
其实,无论是省略还是倒装,背后是同一个原因:山东人太豪爽了!他们素来爽朗直白的性格,在语言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邀请朋友来家里玩,讲“你来我家玩呀”显得冗长而又客套,直接两个字“家去!”,显得主人非常热情好客,不把你当外人,暗含着一种“你随时都能把我家当你家,现在你跟我到我家玩,就好像是回你自己家一样”的这种深层次的意思。
同时这句话不容置疑,仿佛一只手推着朋友的后背一样斩钉截铁,“家去!走走走!”于是就这么家去了。山东人的直白爽快,还表现在脱口而出,想说什么说什么,不拐弯抹角,通常直接表达了主体部分,无意间打乱了句子的顺序,形成倒装。
口语说话急促,再加上山东人本身的性格和思维习惯,简单、爽朗,因而总是把急于要表达的东西放在前面,先讲重点,再需要去周全话语,后面跟一个补充性的东西,这其实也往往带有被强调的色彩 ,脱口而出又真情流露。除了语义重心放在前面,山东人也喜欢把已知的信息放在前面,新信息放在后面,这是一种比较轻松、自由、随性的表达方式:
“村口”离认知主体(就是我本人)很近,是一种直接体验,可算一个熟悉的旧信息;而“杨二嫂”,从语境和表达方式来看,是一个新人物,也是一个新信息。山东人先给你一个铺垫,然后像“抖包袱”一样,再引出下文,符合语言的认知习惯。
山东还有一点特殊在于,齐鲁地区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而出自山东又名扬海内外的儒家大圣人孔子,又是倒装代言人,一代代传承下来,这些古汉语的特点就在山东得以保留。
什么主谓倒装“灼灼其华”“美哉室! ”,宾语倒装“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修饰语倒装“大王来何操”等等,其实在文言文中不存在倒装一说,古人就是“倒装”着说话的,所以山东人说话爱倒装,可能是随了儒家孔夫子,平时说话都显得特别有文化。说到这里,既然山东人这么会倒装,英语成绩一定不错吧,我猜?
点击图片阅读 |我太想要万茜这种朋友了
点击图片阅读 |伊能静凭什么评价梅艳芳
点击图片阅读 |“穿什么”是高考前最后一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