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笔记侠关注我哦~
我们知道,21世纪的竞争比拼的是知识和创造力,但是“组织的创造力”这个概念很少有人提,我认为这个题目需要进行专门研究。
组织之间的创造力差异非常大。
比如,关于公司创造力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做三流公司卖产品、二流公司卖品牌、一流公司卖技术、超一流公司卖标准,说的就是公司之间创造力水平的差距。
在市场上,一个颠覆性企业的崛起,就代表着一个新兴行业的诞生。
比如,通用电气和西门子的创立标志着电力时代的来临,奔驰和福特标志着汽车时代的来临,标准石油和荷兰壳牌标志着石油时代的来临。
IBM标志着大型计算机时代的来临,仙童半导体和英特尔的诞生标志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苹果公司的诞生标志着个人计算机时代的降临,微软公司的诞生标志着现代软件业的诞生,谷歌、亚马逊、脸书标志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iPhone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所以,组织的创造力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组织的创新力来自哪里?
1.适应性组织与创造性组织
借用熊彼特对于人类经济行为的分类——适应性经济行为和创造性经济行为,我们可以将公司或一切组织分类为适应性组织和创造性组织。
所谓适应性组织,就是组织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战略、机制、运营模式的调整,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或使命。
所谓创造性组织,就是根据外部环境变化,确立崭新的战略、机制和运营模式(尤其是技术和商业模式),从而根本改变现有的外部环境。
比如苹果公司,在1976年,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创办苹果时,是石破天惊的创举,这是创造性组织的特点。
1986年,乔布斯离开之后的苹果公司,则大体上是一个市场的适应者和追随者。
1997年,乔布斯重掌苹果,苹果摇身一变成了全球最具创新力的企业,它至少颠覆了六大行业。
乔布斯去世之后,库克掌控的苹果又被称为一个守成者和市场适应者,尽管市值持续飙升。
苹果在不同时间,分别表现出适应性组织和创造性组织的特征,它所表现出的创新能力同样天差地别。
从经济活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面对生存环境的变化,大多数人的反应是适当调整自己适应改变,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无中生有”地去创造一个完全崭新的世界,这种人,我们称为英雄、领袖、开创者、奠基者,熊彼特称为企业家或创新者。
和人一样,公司在面对外部市场和技术环境变化时,大多选择适应性行为,也就是调整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改进和提升产品质量,寻找新的市场。极少数公司能够“无中生有”地创造一个崭新的商业世界。
为什么那些极少数的公司能够创造出伟大的技术、产品和文化?
2.组织的创造力基因
从这个角度,我将公司看作个人创造力的聚合平台。
一个优秀的公司,能够将每个成员的独特创造力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凝聚起来,并创造出新的独特的创造力,即公司的能力或公司的创造力。
公司最强大的创造力基因,来自文化。而拥有文化的前提是,我们要将公司看作一个拥有理念、文化、愿景的生命体,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
如果我们将组织看作一个拥有内在生命活力的生态体系,所有员工的创造力结合在一个共同的愿景之下,我们就能够理解组织所具有的千差万别的创造力。
比如,代表集成电路最高水平的英特尔公司,不仅将芯片技术发展到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它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还准确地预测了信息科技时代的发展步伐。
但最奇特的地方不在这里,最奇特的地方是,摩尔定律根本就不是一个定律!它没有任何所谓客观的科学基础,而是来自摩尔本人的经验归纳(摩尔只是将1957年到1965年半导体的发展历史数据简单计算,然后根据过去数年的经验,大胆预言到未来10年。)
摩尔本人也多次提醒大家注意这个基本事实。
就是这样一个纯粹凭经验推测出来的所谓定律,却准确无误地预测了集成电路和整个信息科技时代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发展历程。
这是为什么?
《三位一体:英特尔传奇》的作者迈克尔马隆认为:
激励和推动英特尔成为世界最重要公司的内在动力,并不仅仅因为这个公司是摩尔定律发明者的“娘家”,而且是因为自从它创立之日起,英特尔公司就决心成为这个定律的实践者或诺言的坚定履行者。无论公司处于顺境还是逆境,宁愿公司灭亡,也要拼命实现摩尔定律的诺言。
不是因为摩尔定律是真理,而是因为摩尔定律是英特尔的精神基因——这种精益求精、毫不妥协、追求极致的基因一直流淌在英特尔的血液中,所以英特尔立志要实现摩尔定律。
一个强大的组织基因就是组织的文化基因或精神基因,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文化、理念、愿景,才能激发每个员工的创造力。
每天每时每刻,全世界数十万人——包括科学家、设计者、磨具制造者、抛光工程师,程序设计员等——全力以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能量,将摩尔定律的预测不断转化为现实,每天进步一点点,持之以恒。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公司之间,创造力的差异在哪里?模仿者和创新者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我认为,最基本最本质的区别是文化,是二者的vision(愿景)和perspective(视野)。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对于组织创造力,我只是做了一个很初步的观察,我希望有很多人去研究这个题目,找到公司之间的组织创新能力的差异,一个公司的创造力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创造力是相通的。
二、经济增长的真正驱动力是什么?
组织创造性的激发,都带来了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
说起经济增长,以前的经济增长理论,老是讨论要素配置——怎么储蓄,怎么投资,哪些产业先发展,哪些产业后发展,然后再讨论国家应该怎么扶持,产业政策怎么制定。
几百年的时间里经济学家都忙于讨论这些事情。这些讨论是有价值的,但我认为他们没有抓住经济增长的真正的本质。
简单说,把每一个人的创造性激发出来,国家的经济自然会增长。这涉及到我们的制度安排,也涉及到我们的教育体系。有了这两条就够了。
1.华为模式的启示
从制度安排来说,华为模式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华为的组织创造力很强,但这家公司的组织结构很奇怪。
我讲华为模式,只是讲其中的一个侧面,就是他的员工全员持股制度。
因为到今天为止,我们没找到一个好制度,能够很好地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能让每个人愿意贡献智慧、发挥创造性,又能够让收入财富得到比较公平的分配。
我们的制度一直在演变。比如,在资本主义的初期,资本家就是资本家,工人就是工人。
但到了20世纪初期,特别是在二战之后,美国率先开始了期权制度,用期权对员工进行激励。后来又有了风险投资制度,这是今天全世界流行的模式。
经济制度在不断进步,希望能够尽可能保证所有贡献者的权益。在这一点上,华为全员持股制度,我认为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众所周知,华为没有上市,从不接受财务投资,从不参与股票和房地产投机,从不参股金融企业。而它能够把近20万员工的智慧、经历和时间牢牢锁定在最重要的战略方向上,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华为的普遍持股制度,真正将“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落到了实处。
以奋斗者为本,不能停留于口号或空谈,必须实实在在用制度来保障奋斗者的利益,让奋斗者的贡献能够以具体的物质回报体现出来,让奋斗者能够分享企业发展成果。
这个制度还有助于扭转整个经济脱实向虚的趋势。
我们现在为什么贫富分化明显?因为钱生钱,比劳动生钱要快得多。
财富的真正创造者是员工,但是最赚钱的是投资人。其实大家可以反思一下,以股票市场为核心的金融市场固然是一个伟大的制度创新,但是我们今天的金融制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金融资本居于全球经济体系的支配地位,造成各国经济的严重失衡和脱实向虚。
美国为什么会出现占领华尔街的运动?因为贫富悬殊太大。
华为没有否定资本的贡献,也没有排斥资本的作用,只是将劳动者或奋斗者的贡献置于更重要的位置。
而华为让员工成为企业发展的受益者、分享者,这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创新,我甚至和政府相关部门都提过,我们可以修改上市规则,鼓励实行员工普遍持股的公司有限上市,未来公司的上市制度也可以修改,员工持股要达到一定比例才能上市。
我觉得人类的经济制度也可以学一下德国,德国公司也需要融资,但是它的金融是一个工具,处在辅助地位,不是主导,不像华尔街,搞那么多和实体经济完全脱节的金融衍生工具。
这样才可以让我们的文化、观念彻底改变。
现在很多公司期权的激励范围越来越广,我认为这是很好的现象。
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找到真正实现资本、劳动、知识等一切生产要素的“同工同酬”或公平回报的办法,但是华为所开创的“以奋斗者为本”,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未来人类经济制度的变革方向。
所以华为的启示是多层面的,我在这里讲的华为模式其实只是就经济制度的这一个层面而言。
2.教育体系的思考
在教育层面,我们看到很多发达国家其实没有什么自然资源,比如日本、韩国、以色列。以色列这个国家没有任何资源,但是它是世界上科技创新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最终只能取决于生产力的增长,生产力的增长只能来自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源自人力资源的创造和积累,人力资源的创造和积累则来自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和科研体系。
那么,一个能够孕育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生态体系具有怎样的特征?
如果我们研究一下全球主要的创新中心(如硅谷、纽约、洛杉矶、特拉维夫、波士顿等),就会发现,这些地区的教育体系具有许多共同特征。
第一,多元文化或文明(包括语言)共存共生、相得益彰。
硅谷、洛杉矶、纽约、特拉维夫、新加坡都是世界著名的移民城市,来自全球不同国度、地区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生活在一起,语言、习俗、宗教、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相互碰撞、相互冲击、相互刺激,很容易激发出新的思想和思维模式。
即使各国内部,人口流动频繁的城市往往也是最具创新力的城市。
譬如深圳这个年轻的移民城市,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各异的年轻人涌入深圳,创新自然如源泉奔涌。
北京、上海、广州和杭州也是创新活力很强的城市,与这些城市的外来人口频繁流动有密切关系。
所以,想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一个基本的途径就是将自己投身到不熟悉的地方去。
这也是人们通常说,联想、跨界思维、多学科碰撞、交叉启发或者发散性思维的重要作用。
第二,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体系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不同学派此起彼伏、相互争鸣、相互刺激,新思想和新思维模式层出不穷。
现代物理学的黄金时代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相对论、量子论及其各种流派竞相开放在,整个物理学界处于极度兴奋状态。
美国经济学的黄金时代是20世纪60-80年代,几乎现在所有经济学流派皆发端于那个时期。
第三,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体系首先必须是一个开放式、互动式的教育体系。
创新启示毫无神秘之处,它就是新想法新观念层出不穷。但是知易行难,如何才能激发新思想呢?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鼓励和培养每个人的自由思想、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三、创新有迹可循
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创新者才能不断涌现。虽然历史上的创新者们大多特立独行,风格各异,但总体而言,创新创造还是一个集体活动。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创新是有迹可循的。
第一,创造必定是集体性创造。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也是一切创造力的总和。但是孤立的个人谈不上什么创造,甚至会失去最基本的学习能力。
所以,个人的创造力离不开集体氛围。反之,组织也需要创造包容、开放、多元的制度与氛围,来激发个人的创造力——集体学习、相互学习、相互争论和改进。
牛顿说:我之所以比前人看得更远一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任何伟大的科学思想和科学发明皆源自对前人思想的借鉴,源自和同伴的相互辩驳、反思、改进与颠覆。
第二,人类创造力具有互补和相互强化的特征。
组织创造力会大于个人创造力之和,因为每个人的禀赋、兴趣各不相同,但是创造力可以互补和强化,这正是组织创造力的惊人魅力:
比如,休利特和帕卡德联合创办惠普公司,成为硅谷创新活力的源头活水;
“晶体管三剑客”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的天才合作,诞生了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晶体管;
英特尔的三巨头诺依斯、摩尔和格鲁夫,成就了现代信息技术时代的伟大传奇;
盖茨和艾伦创立微软公司,开启现代软件行业;
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创建苹果公司,开启个人计算机时代;
佩奇和布林共同创办谷歌公司,建立了一个真正的科技帝国,成为全球最著名的“创新双雄”。
类似例子数不胜数。
其三,除了那些光芒万丈的创新英雄之外,对于创新必不可少的,还有那些看不见的创造力,也就是凯文·凯利所说的“一种由无数默默无闻的零件通过永不停歇的工作而形成的缓慢而宽广的创造力”。
有创造力的经济体系内,总是孕育着无数新产品和新应用。
一部手机包含多少个零部件?多少个供应商为之供货?一辆汽车包含多少个零部件?多少个供应商为之供货?一架波音飞机有多少个零部件?多少个供应商为之供货?
正是经济体系内无数个“默默无闻”的零件——无数的供应商、消费者、工程师和普通员工——汇聚巨大的创造力量,才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创造出人间的经济奇迹。
一个具有创造力的经济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正是要能够持久激励和保障“默默无闻的创造力”。
第四,竞争和合作是推动人类经济体系运转的两个最重要的力量。然而,从本质和长期角度看,合作的力量比竞争的力量更为重要。竞争与合作必不可少,然而合作的重要性远远超过竞争。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始终强调“友商”概念,他将同业竞争者更多地看作是合作伙伴。
任正非认为,真正伟大的企业家只有友商,没有竞争对手。因为任何技术和产品的创新都必然是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和借鉴的产物。
第五,唯有从人类创造力的角度才能看清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本质。
新古典经济学有严格的理论假设,优雅的数学模型,完整的逻辑结构和精妙的基本定理,它的基本假设有两个,一个是均衡,一个是利益最大化。
所以当经济学一方面把人类的经济体系想象成机械体系,认为人类经济体系是可以迈向均衡。一方面把着力点放在资源的最优配置上时,就无法对面向未来的创造性经济行为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我们应该转换视角,从人类创造力的角度来看待经济活动与经济发展,使用一种新经济学范式,认识到:
一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是独特的个人,都具有独创性或创造性潜能。每个人的独特性和独创性是经济活动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事实。
二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不是无所不知的理性经济人,而是面向未来不确定性不懈探索或尝试的冒险者、创造者。风险和不确定性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现实。
三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内在本质是面向未来的创造性活动,而不是面向现有资源的适应性活动。适应性活动是创造性活动的附属或补充,创造性活动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
四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信息不是一个既定事实,信息不是等着我们去寻找或者供我们决策用的。相反,经济活动的信息本身就是创造性个体所创造出来的,瞬息万变的信息正是人们创造性活动的具体体现和量度。
经济活动的创造性程度越高,则新信息越多,变换越频繁;经济活动的创造性程度越低,信息则越少,变化也越少。
五是,创造性经济体系没有均衡,而是时刻都在打破均衡。
六是,经济体系具有内在演变动力,这个动力就是每个人的创造性自觉,它不假外求,自我彰显,自我发现。
七是,经济活动是一个永不停息,时刻演化发展的动态体系、生态体系、复杂体系,我们既不能机械地思考,也不能用数学模型精确描述。动态体系的基本特征是:秩序和混沌相交辉映、均衡和非均衡随时转换,突变和拐点随时出现等等。
八是,经济体系的每个参与者都有独特性,所以要重视和探索自组织的内在结构和演变规律。
九是,经济体系或经济活动本质上是不可预测的。
最重要的是,未来不是预测出来的,是创造出来的,而真正的公司,其首要特征就是一种旨在“创造未来”的使命、愿景、理念。这也是我对未来始终保持乐观态度的原因。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与笔记侠立场无关。
团队的创造力易枯竭,
创作难持续;
团队流动性太强,
创新经验难以积累;
面对创意行业的快速技术变革,
要该如何应对?
如何激发团队的持续创造力?
如何通过优化制度流程,
保障创意来源,,营造创意氛围?
扫描二维码
只需69元
解锁“创意型组织”的管理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