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一到这个时候,街上痛哭的打工人都要比平日里多上两三成。
积攒了一整年的辛酸与苦楚,往往会因为外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一触即发。运气好的人能在街头抱头痛哭时,获得身边路人的几句安慰。更多的人,只能容忍自己放纵个几分钟,就要快速擦干眼泪回归正轨。那些成年人崩溃的瞬间,一次又一次的被冰冷的镜头记录,成为看客茶余饭后的谈资。尽管这可能并非记录者的本意,但却是无奈的现实。即便是能够共情的网友,能做的也不过是在评论区留下一句,或许已经迟到两三天的加油打气。但让人想不到的是,现实生活中逐渐消失的“人情味”,居然会在赛博空间中悄然复苏。两周前,一个名为「临时哭泣点」的在线文档在各大微信群疯传。
这是一份允许所有人浏览编辑的共享文档,它只有三张工作表格,表格第一页叫「这里哭吧」,网友可以在「今天有什么好哭的」记录自己压抑在心中的烦恼。
也可以在旁边「如果你有话对Ta说」留下想对左边楼主说的话。我点开它时正值跨年,各大社交平台上一片欣欣向荣,人人都在回顾过去一年的精彩时刻,而我在这个蓝色的文档里,窥见了生活的B面。陌生的人们肆意表达着对生活的不满、对命运的不忿、对自己无能的愤怒。那些在社交平台上不敢表达的一切,都在这个蓝色匿名文档中和盘托出。有人年近三十,却没有一点存款,每天都活在同龄人压力之下。
“过完年我马上就30岁了,从毕业到现在,一分钱都没有攒下来,现在也没有稳定工作,车,房也都没有!感觉自己很失败,看着身边朋友过的越来越好,越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最近就每天很焦虑。”也有考研人,在上战场前一天,选择坦诚面对真实的自己。“明天就是考研了,我已经想好要怎么在考场上编答案了。其实走到今天这一步,除了客观因素(实习,论文,换院校)以外,我明白罪魁祸首是主观因素。自己的自制力非常不好,从上初中开始,就一直如此。行动力上面,真的足够我愧疚一万年。”还有那些无法告知亲友的痛苦,被人欺骗做外汇赔光了存款,在感情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独自在异乡辛苦打拼的艰难……
这些连凌晨三点的朋友圈都无法承载的无奈与焦虑,被一股脑的倾泻在了这个蓝色文档里。
或许是因为文档匿名编辑的设置,人们能暂时摘下现实生活中的标签,压在肩上的担子,短暂的成为真实的自己。有17万人进入了这个文档,上千个网友在「这里哭吧」的页面写下了超过5000条吐槽,更多的人在他们的右侧留下了暖心的回复。但文档中,“哭”字只出现了398次,而“爱”字却出现了778次。「临时哭泣点」不仅仅是个倾倒坏情绪的垃圾桶,更多的人,在这个文档中感受到的是温暖与陪伴。“谢谢你的回复,我刚才一直在刷这个文档,可能也期盼着能有一个人能看见,能对我说上那么几句吧,能看到陌生人的鼓励真的很温暖。真的谢谢您。”
不是轻飘飘的一句“生活会好起来的”,而是就事论事的出谋划策。
面对网友想出国却没有经济能力,想考研却又担心本科院校一般的畏缩,许多过来人用亲身经验为她出谋划策,有人劝她先分清楚需求的优先级,也有人说可以先工作几年攒下钱来,再出国读书。还有同为三本,如今考研成功的网友告诉她本科院校不好,算不上问题。这一次,人们不必再像之前无数次一样手足无措的围观,也不再被看客的身份局限,可以在被文字里悲伤情绪击中的瞬间,就敲下回复给难过的陌生人一个遥远的拥抱。
有学者曾提到,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附近的概念开始模糊,失去了对周围人的关注。一线城市尤其如此,路上的每个人都行色匆忙,自顾不暇,很难再有多余的善意分给街头陌生的路人。
这片冰冷的钢铁丛林看似应有尽有,四通八达的地铁线路,天南海北的地域小吃,却很难从中找到一点人情味。
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何尝不是重新定义了“附近”的概念。我们亲切的称呼网线另一端的陌生人为友邻,在「临时哭泣点」的文档中认真倾听别人的故事。即使是充满学生气的对琐碎宿舍生活抱怨,或是被失眠问题所困扰,不管多么鸡毛蒜皮的小问题,都会有人与之共情,有人认真倾听,有人给出建议。再比如,隐藏在字里行间,创建者早就熬好的“励志鸡汤”。
在最左侧蓝色行列里哭过的朋友,也不是哭过就算了。他们同样会认真阅读其他人的故事。还有人会在哭过之后行动起来,在文档的第二页「哭完看这里」表格中,寻找自我开解的方式,或是通过传送门帮助更多的人走出迷茫。是因为现代人的生活总是在忍,忍着身体上的不适,挨着感情受挫的痛苦,就连哭一场都要避开公众场合,忍到夜深人静时,忍到过劲,忘了当时有多难过。而「临时哭泣点」的存在,就是告诉人们,不必一直稳重坚强,可以临时哭泣。
在这里,17万网友跨时空陪伴,通过非单向的交流方式丢掉了悲伤,鼓励每一个和自己一样的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链接感与温暖。
记录着无数人青春回忆的“高中回忆录”文档,解决了打工人无暇社交的难题《大厂人相亲文档》等等。
但其中最难忘的,还是河南暴雨中那份《待救援人员信息》共享编辑文档。它的诞生源于一次天灾,后来被媒体称为“救命文档”。仅仅一天时间,它就更新了270多个版本,访问量超过250万次,从简单的表格发展成民间抗洪资源对接平台。
文档的创建者是一位在上海上大学的河南籍学生Manto,面对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杂乱重复求救信息,她和朋友组建起了志愿团队。用共享文档的方式自动抓取信息,收集实时新增的求助需求,核实信息真实性和求助需求等情况,再编辑整理进文档,并将信息按地区发送给志愿者和救援人员,以便实施就近救援。在灾难发生时,正确信息的流转及有效的对接,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线文档,用多人协作、去中心化的信息交互方式弥补了其他平台信息冗杂的不足。
数不清的自愿转发过后,文档中的求助信息飞速增加。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更多提供帮助的链接——可支援的场所、漏电风险地区提醒,医生线上问诊群,待产孕妇生产指南等等。腾讯文档的产品团队也在文档可编辑人数达到上限时,紧急扩容。
目睹文档生成过程中的网友说,“五颜六色的正在输入框有300多个,再点进去瞬间增至500人”。有不少被困的人,因此得到了救援。其中包括一天没喝水没喝奶的小宝宝,发着高烧的女生和84岁的老人……我们无法确切统计这份文档最终让多少人脱离了险境,又让多少家庭得以重聚。但我们可以确信的是,这是一个由人和技术共同创造的奇迹。
刘慈欣说,技术本身并没有善恶,只是人性的放大器。
革新的技术带给人们的是更多的选择,而人们如何利用技术才决定了向善的方向。
也有人说,媒介就是通过技术的想象力,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奇遇。
「临时哭泣点」将天涯化作比邻,让人们感受到了远方的关怀。
「救命文档」是通过科技的传输放大,让每个人微薄的力量也足以滴水成川。
前几天上线的「小红花愿望清单」,则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小小心愿。
无论生活是否如意,人人都有许愿的权利。用户打开这个文档,不仅可以许下新年愿望,还能随手做公益,帮助他人圆梦。
这份记录了众多用户新年Flag的在线文档,将普通人的善心善意留存,让每一份善意闪闪发光,成为2022年的难忘开端。
腾讯公益选出1001个心愿,命名星星,让星空小红花被点亮,希望小红花星群拥有者能在闪耀的同时也努力照亮他人。
腾讯的创始人之一张志东曾说,科技向善是一种产品能力,是一种产品机会,而不是额外的负累。
互联网行为公益的模式创新,是从产品本身出发,让过程更加透明,让用户参与公益的门槛持续降低,不再依靠单一的同情心驱动,让用户每一份微小善行都能被看见和激励。
期待2022年,我们能看到更多这般有爱的公益创新。
过去的一年里,你打开过哪些共享文档?
它们又承载着什么样的情感与故事?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471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