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历史性成就鼓舞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亿万农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浙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深化“千万工程”牵引新时代乡村建设,不断提升品质生活体验,迭代升级美丽乡村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场景。图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安吉余村。湖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农业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焦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2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完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成为现代农业主旋律。
2021年,粮食产量达到13657亿斤,创历史新高;同比增产267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占有量483公斤,远超世界平均水平。重要农产品供应充足、种类丰富,肉蛋菜果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
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解决了占世界近20%人口的吃饭问题,成就举世瞩目。不管国际形势怎么变化,我们有能力保证14亿多人的饭碗越端越稳、吃得越来越好。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
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接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并给予倾斜支持,,深化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机制、政策举措、机构队伍等衔接有序推进,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至关重要。贵州省赤水市依托丰富的竹资源创办竹编扶贫车间,聘请竹编工艺师免费对易地扶贫搬迁妇女进行培训,带动当地群众走出一条“指尖经济”的脱贫增收之路。图为2020年10月24日,在赤水市一竹编扶贫车间,竹编艺人在展示新制作的竹丝。新华社发 王长育/摄
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城乡融合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为主线深化农村改革,形成了一批成熟定型、管根本利长远的制度成果。
承包地“三权分置”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给广大农民群众吃上了长效“定心丸”。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带动广大小农户走上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农村“三块地”改革纵深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进一步完善。
农民收入实现较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931元,实际增长9.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重大进展。
乡村振兴开局良好,“四梁八柱”制度框架基本建立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先后制定出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重点任务扎实推进。
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蓬勃发展。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如期完成,农村脏乱差面貌有了明显改观,村庄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不断发展。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初步建立,农村移风易俗持续推进,农村社会稳定安宁。
(策划:侯亚景 审核:吴强 王兆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