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新貌 | 四川通江:红绿融合开新局
“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这副对联出自90年前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当年翻天覆地、如火如荼斗争情景的生动写照。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翻越大巴山,从四川省通江县两河口入川,建立了以通江为首府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并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彪炳史册的印记。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如今,通江革命老区,深挖红色资源,发挥生态优势,做强特色产业,补齐交通短板,走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正奋力谱写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县的绚丽篇章。
图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巴中日报记者 付海旭/摄
打造红色名片
“站在刻着7823个名字的英烈纪念墙前,置身于安葬着17225名的无名烈士纪念园中,深感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前来参观的游客这样感慨道。
为有牺牲多壮志。坐落在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共有25048名红军烈士长眠于此。如今,这里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烈士纪念性建筑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老区实现脱贫奔小康的密码,为老区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陵园所在的王坪村,近年来依托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陵园给村里提供的100余个公益性岗位外,其他没有外出务工的村民不是做餐饮、民宿、小商店,就是到附近产业园打工,户均年收入五六万元,最高可达20余万元。”王坪村党委书记、主任殷雄说。2021年,王坪村接待游客达到21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031.52万元,带动村民平均增收达4万元。
通江县红色资源富集,全县红军遗址、遗物、文物、革命旧(遗)址、纪念建筑物共216处,红军石刻标语3000余幅。近年来,通江县紧抓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机遇,以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知名红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大力推进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稳步走上了一条以红色资源为引领、文旅深度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道路。
图为通江县陈河镇的一处银耳种植基地。 巴中日报记者 付海旭/摄
擦亮金字招牌
通江县地处秦巴山区南麓,气候湿润,地貌类型多样,大小通江河贯穿全境,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7.84%,特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为银耳的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
在通江县涪阳镇和陈河镇沿线,大大小小的银耳大棚掩映于青山绿水间。在陈河银耳专业合作社岳志平的银耳耳堂里,种植的银耳段木上,点缀其间的朵朵白银耳显得格外好看。岳志平的银耳如今年均产量达1000多袋,每年可以给他带来十几万元的经济收益。“在通江,像岳志平这样的银耳种植大户已达到2万户。”巴中市通江银耳科技研究所所长罗定平介绍,科研所目前正聚力建立国内首个银耳种质资源库。
通江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银耳之乡,当地银耳栽培历史悠久,享有“世界银耳在中国,中国银耳在通江”的美誉。如今,通江银耳产业生产种植重点乡镇发展到28个,专业村100个,专业合作社8个,带动了8000余户2万余人脱贫增收,银耳(食用菌)产业年综合产值达30亿元,通江银耳品牌价值已突破40亿元。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近年来,通江县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以通江银耳(食用菌)、茶叶、道地中药材产业为代表的特色种植业,以青峪猪为代表的生态养殖业,加快培育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全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将特色产业做成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支柱产业。
图为2022年1月18日,车辆行驶在镇广高速王坪至通江段上。 巴中日报记者 付海旭/摄
拓宽致富道路
地处川陕交界的通江县,大巴山脉横亘全境,交通曾一度是制约当地发展的最大“瓶颈”。
2022年1月18日,全国首条红色主题高速公路——镇(陕西省镇巴县)广(四川省广安市)高速王坪至通江段正式通车。该路段以“点点星火忆英烈 片片红叶漫山河”为主题,以金色五角星符号寓意“一星一英烈”,以红叶标志寓意“一叶一追思”。如今,从通江县城到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由原来的90分钟车程缩短到20分钟。
“作为全国首条红色主题高速公路,项目从建设初始就突出红军之魂,把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充分融入到建设过程中。项目自2020年8月份开工,仅用时15个月就全面完成建设,跑出了四川高速公路建设‘新速度’。”蜀道集团镇广公司负责人廖春泉介绍,该项目的建成补齐了当地交通短板,对畅通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对外大通道,带动沿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推动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