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
每个走向复兴的民族,都离不开价值追求的指引;每段砥砺奋进的征程,都必定有精神力量的支撑。
2021年8月23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北省承德市考察。这是24日上午,习近平在承德博物馆参观《望长城内外——清盛世民族团结实录》展览。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2014年5月4日,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创造性凝结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在全国人民中培育和弘扬,特别要注重从少年儿童抓起”。
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2017年11月17日,在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合影时,看到黄旭华和黄大发两位代表年事已高,习近平总书记关切地请他们坐在自己身边,用行动诠释出礼敬贤德、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以文培元,注重落细、落小、落实,让崇德向善的徐徐清风轻抚中华大地上的每个角落。如今,伴随着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文明新风吹进百姓心田,广大人民群众正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砥砺前行。
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激扬精神伟力,离不开民族文化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2022年7月8日,西藏博物馆新馆开馆仪式在拉萨举行。西藏博物馆新馆占地面积达6.5万平方米,馆藏藏品52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4万余件(套),是西藏唯一一座集典藏、展示、研究、教育、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一级现代化综合博物馆。2017年10月,作为西藏“十三五”期间重大公共文化惠民工程,新馆改扩建项目正式启动实施,国家总投资达6.6亿元。图为观众在西藏博物馆新馆参观。西藏日报记者 王敏/摄
民族文化宫,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一件大型银雕屏风吸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屏风用传承千年的雕刻技法,栩栩如生刻画出56个民族112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壮美景象,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殷殷期许。
在内蒙古赤峰博物馆观看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说唱展示,总书记强调:“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
在西藏八廓街,总书记感慨万千:“千年八廓街,是我们各民族建起来的八廓街。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这里其乐融融。”
图为莫高窟第112窟南壁壁画“反弹琵琶乐舞图”。敦煌研究院供图
在敦煌莫高窟考察文物保护和研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情况,总书记指出,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下,我国民族文化兼收并蓄、多元一体,不断展现新活力——
已成功举办六届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佳作频出、精彩纷呈,生动展现我国各民族文艺的传承发展与时代风貌。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搭建各民族交流互鉴、情感交融的舞台,形式独特、情趣盎然的体育项目彰显中国风格和中国智慧。
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地区依托丰厚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吃上“旅游饭”,走稳“致富路”。
中华大地上,构筑起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浇灌出更加艳丽的中华文化之花。
2021年12月14日,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
带着深邃的历史眼光,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铿锵——
“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文艺工作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使文艺创作不仅有当代生活底蕴,而且有文化传统的血脉。
《记住乡愁》、《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一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广受欢迎;京剧《廉吏于成龙》、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等多部戏剧力作叫好叫座……
“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2022年第14期《求是》杂志新华社记者文章
(策划:何雯雯 审核:闫玉清)